景观社会理看当下影视剧的戏与颠覆

点赞:5783 浏览:188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泛娱乐文化盛行的当下影视剧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如何从成千上万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将文学经典搬上荧屏无疑是一件保证收视率与经济效益的稳妥做法.经典原著出自功底深厚的文学名家之手又先于影视剧问世,作品本身就故事情节、人物设定和文学性上已经有了成熟的展现且为广大读者接受,而作品本身的忠实读者也成了影视剧的隐性观众资源.即便如此,看似清晰的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如改编剧与原著、导演与作者、甚至不同版本的改编剧之间的关系等等.2013年湖南卫视春节贺岁档强力推出了由于正导演的新版《笑傲江湖》,在赚足了收视率的同时也受到观众的一致吐槽.本文旨在从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出发,以于正版《笑傲江湖》的改编为例,剖析时下热门影视剧的戏说与颠覆问题更深层的思维机制.

关 键 词 :景观社会;《笑傲江湖》;改编;思维机制

2013年春节由于正编剧并集结了众多影视明星打造的新版《笑傲江湖》自开播以来稳居各大排行榜第一位,在网络上更连续数周被评为最热门电视剧.被关注的同时伴随的的还有观众们的一直质疑声.“东方不败是纯娘们、任我行堪比牛顿、令狐冲妓院救美等都让观众大跌眼镜”[1],夸张观众一度质疑电视剧制作方华夏试听和于正工作室对《笑傲江湖》的戏说与颠覆是否争得小说原著创作者金庸先生的同意.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了文学作品戏说与颠覆,其背后更深层的思维机制究竟是什么,这是一系列问题让人深思.

一、景观社会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景观社会》中,居伊·德波认为在继马克思所描述的强调工厂与生产的资本主义物化现实,转变为更加注重社会再生产、媒介与景观消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态,其实质在于社会存在的影像化.资本家通过有选择地制造景观来操纵和控制沉溺于虚拟的景观社会的现代人,隐性地控制着当今大众的意识形态.景观化图像化的唯意像社会中,人们保持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受制与景观的压迫与统治,并获得一种虚检测满足.景观社会围绕一种“看”的哲学展开,德波在书中也指出“景观继承了西方哲学研究的全部缺点,即试图依据看的范畴来理解活动”这种“看”不同于近代哲学将研究对象搁置出来的带有一定哲思的理性的“看”,在景观社会里,这一“看”则体现了一切,醉心于表象的看便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看”的是对现实世界的伪呈现,是一种纯粹的视觉吸收.社会大众在资本家虚构的检测象需要里对世界加以解释.流于视觉表象的“被看”是对基础世界或者说文学经典的为呈现,这种颠倒被强行安排并无处不在,随之形成了一种自主的“看”的检测象,这个景观王国中形成了“看”与“被看”的社会秩序,人类被资本家强行安排的图像隐性的控制而不自觉.这一直观的看是对马克思理论强调的哲学对世界的改造功能的一种颠覆.“看”中的景观社会是表象化的存在,德波在《景观社会》第一张开头便引用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第二版序言)的“对于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现实,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真理被认为是亵渎神明的,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2]费尔巴哈的原意是批判神权至上,西方社会宗教权威意识,指出《圣经》勾画出来幻象世界优于生活着的现实世界的批判.德波借此指出现在工业生产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完全颠倒的世界,真相只存在某瞬间,很快又会消失.

影视剧作为一种视觉表现手法为导向的典型艺术样态,受既定的创作立场与商业机制操作的约束,比如无法充分运用隐喻、象征等含蓄的叙事手法,注重角色个性塑造与表现风格.以文学作品改编为电视剧,文字构建起来的抽象的意义空间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以图像、声音、色彩三部分为元素构建的景观呈现.为适应荧屏这一视觉媒介的局限,对文学作品本身做出改编成了时下文学作品翻拍的普遍需要,文学作品与影视剧本、作家与导演之间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了.《笑傲江湖》是金庸的武侠小说的经典,因其曲折大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内心描写以及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吸引了众多读者.作品本身叙述的江湖侠道、恩怨情仇以及政治暗示通过文字媒介建构起来展现在银屏上却不得不受到景观展示的局限.

二、以娱乐为目的的受众需求刺激

从抽象统治一切到意像统治一切,意象对社会意识的绝对控制,带来了纯粹以娱乐为目的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节目充斥荧屏,快乐作为口号被各大电视台争相提出,娱乐从走下电视走向大众并以锐不可挡之势席卷全球.对娱乐的推崇满足当下观众快节奏生活压力下消遣与放松的观看心理,不仅促使各类娱乐刊物或节目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壮大起来更是赢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德波指出“在景观娱乐的灿烂光环背后,一种平庸化的趋势支配着世界现代社会,即便在这里,商品消费更加发达的形式仿佛又增加了多种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角色和对象.”[3]对景观表象的过分关注,单一的“看”使人们对信息的选择标准一在降低,富有哲理的理性的思维简化成了仅依靠视觉的直观判断.

景观社会理看当下影视剧的戏与颠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尼尔·波兹曼在其媒介效果论著《娱乐至死》中指出,每一种媒介形态都伴随其独特的思维模式,新媒介形式出现势必会打乱原有媒介建立的思维模式来塑造自身.从未出现文字前的听觉系统思维发展到文字建立的线性思维,再到当下景观主导的新媒介建立起的视觉思维机制.人类思维机制从大脑逐渐走向眼球,理性哲思抽被彻底离出来.于正版《笑傲江湖》虽然骂声一片,但是也赢得了一大帮拥护者,在春节在湖南卫视热播不仅赚足了人气,更是获得了不俗的票房,自开播其一路领先同时段其他卫视稳居收视率第一,并连续数周成为各大视频网站周最热门电视剧.在网络平台上,各大论坛贴吧涌出一大批新版《笑傲江湖》影迷,“冲盈党”、“冲东党”就电视剧情互相批驳和讨论.据腾讯新闻网透露,于正版的《笑傲江湖》的观众群普遍年龄偏低,多为90后年轻观众群体.在此之前,《笑傲江湖》曾六次被翻拍成电视剧,最早为1984年香港TVB周润发、陈秀珠主演的版本,最近一次的也就是2001年张纪中翻拍的大陆版本.相比上一版本的热播,时隔十二年时间,《笑傲江湖》对年轻观众群体相对陌生,于正版《笑傲江湖》的推出迎合了观众新鲜感这一契机,此外,于正本人也表示,之所以要拍摄这部武侠经典,主要也是出于把金庸的经典作品普及给年轻读者的目的.而事实上,据各大文学网站回应,随着新版电视剧的热播,《笑傲江湖》原著点击阅读数量也大幅上升.年轻观众群通过于正才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才认识到小说本身,影视作品对受众来讲才是最新的、一手的信息.也正因为此,改编电视剧是否是对尊重文学作品的适度改编还是过分的颠覆与戏说,这些在观众来看都是没有意义的.靓丽的演员阵容、华丽的服装与缠绵纠葛的情感线索才构成吸引观众眼球获取收视率的关键所在. 三、影视剧制作者的二次创作


导演以优秀剧本本身的知名度来带动票房,以此获得收益.以当下电影、电视剧发展现状来看,一面,乏味的故事、冗长的情节、平淡无奇的演出与粗枝大叶的制作——太多剧本被匆匆搬上荧屏呈现给观众,却没有多少作品能奉为经典,让人铭记于心;另一面,能为观众接受的经典剧本被各大导演争相翻拍,一版再版,改编了再改编,换另外一批演出队伍在原有剧本的基础上加以改编,也对原有剧本的后续拍摄.剧本荒不仅是国内市场独有的现象,更是让很多国家导演和制片人头疼的大问题.

资本家对景观可以筛选逐渐使作为社会真实呈现的景观社会走向平庸.德波表示“景观代拒绝了所有自主的品质”[4],而媒体明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表象化社会存在其自身也是“陈腐和平庸”的,是观众对自己真实生活的平庸化和相似性的一种补偿期待.媒体明星亦为追求荧屏高率,即便专注与充分的扮演景观抽象的碎片化和专门化代表这一角色.明星整容,在公共场所衣着怪异或暴露,媒体明星之间的差异与屏幕上各方面都是优秀的这种相似性幻像正在被抹杀.

文学作品的版权虽经由作者转给了影视剧导演,但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经行合理改动也是合乎情理的,就连作者金庸本人就自己的作品被改编引发争议也曾表示,“不应该这样来评价,电视剧是电视剧,小说是小说.”[5]电视剧和小说所从属的不同的媒介形态决定了其各自不同的意义空间.但是,放眼当下影视据市场,由文学作品改编确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即尊重原著,在原著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再将其搬上荧屏.这类影视作品往往在故事情节展开上,逻辑更为严谨,人物性格更为饱满,更能经得住观众细度、认真品味.这类作品2010年由李国立指导的改编自桐华同名小说的《步步惊心》和以2011郑晓龙指导的以流潋紫同名小说改编的《甄嬛传》为代表.另一种,则是对原著的颠覆与戏说.这类作品便是以2010年根据明晓溪同名作改编江丰宏指导的《泡沫之夏》和于正编剧的2013版《笑傲江湖》为例.同为2011年湖南卫视的热播大戏,《宫·锁心玉》与《步步惊心》同为穿越剧却因为一个无厘头戏说,另一个尊重原著与历史获得截然不同的评价.颠覆与戏说往往将作品重心放在养眼的视觉呈现或华丽俏皮的语言上,对作品本身的逻辑脉络与感情线索的处理,则因为其过分的“戏”而缺失.导演在原著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解读与领悟,文学作品经过作者与导演的两次创作,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展现出来,电视剧与文学作品本身内容上也会存在差别.

景观化图像化的唯意像社会中,人们保持在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受制与景观的压迫与统治,文学经典被经过导演与编剧的二次创作纷纷搬上银屏,为迎合由景观控制而趋于审美趣味庸俗化大众的娱乐需求,文学经典遭遇到各种戏说与颠覆.艺术创作来与与生活,但同时又高于生活.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现实生活某一特定时空的艺术呈现,是针对读者线性阅读思维的文学创作.文学经典经由影视剧制作者之手,文本便经过了一个对生活现实的解读后的在解读.虽仍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但是经过两次解读后产生了误读与曲解,致使初次接触文本的受众只知改编不识原著的境况,如何充分把握文学作品,又不显得刻板僵化以达到最佳的改编效果,对文学原著怀揣敬畏之情,尊重原著,注重作者笔下的主体和人物关系是未来文学改编剧需要重视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