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白鹿原》

点赞:32089 浏览:1529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拍《白鹿原》的心态

经验主义主导电影

拍了一部《白鹿原》,王全安很可能被称为“第五代的好学生”,不管是由于题材的局限性也好,还是恰巧王全安觉得《白鹿原》就适合这样的表达,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好比站在天空看历史,八十年代的人们对自己的历史走向也许不像2000年后时代的人这么清晰,人们处在混沌初开的时期看《红高粱》、《活着》、《霸王别姬》,这些片子出现并成为经典,试想如果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出现在20年前,会是什么样结果?在2012年,作为电影《白鹿原》的封面,带给观众去将其打开的机会,而王全安拍《白鹿原》这个电影,是把它当做独立的电影来考虑的,他要去改编而不是还原这部小说.

明确的一点是,王全安表示在开拍前已经想好了用怎样的一套程式去呈现出自他手中的《白鹿原》,有没有受第五代风格的影响,或者说王全安是否没有找到新的出口拍一部改编自中国名小说的史诗片,很难界定,导演的这种职业特性,很多来自于经验主义,而不是盲目创新.就像王全安的好心态:“陈凯歌拍《霸王别姬》的时候,还不喜欢《霸王别姬》呢,他觉得这是三俗.那时的他觉得该拍《孩子王》这样的电影,如果你有这么一个意识,你也就拍不出来了.”

拍《白鹿原》的桎梏

无论哪个方面都做不到突破

每个导演从拍第一部片子开始,难免会被贴标签,王全安的被贴标签,关 键 词 是艺术、小众、非主流.他接手拍《白鹿原》这么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如果还按照他之前的小众、非主流方式建立影片格局,恐怕行不通.试想《白鹿原》这么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百年浮沉,通过一个地域上人们的生存状态来讲民族、家族、体制、的题材,如果通过第六代导演惯用的那种晦涩、不走线性叙事的风格、甚至不考虑商业元素的拍片路数来表达,电影《白鹿原》的成型恐怕会让人大跌眼镜.不能忽略的是王全安之前还挺喜欢用长镜头的,长镜头式的表达可不可以出现在《白鹿原》里?《白鹿原》作为一部活色生香的史诗小说,决定了用长镜头式样的作者电影来展示不是首选.

《白鹿原》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在西北,西北的广袤、西北的苍凉、西北的野性、在一部剧情片的展示中,这样的环境不联想到第五代的风格都难,宏大气势、血性方刚、的释放和隐忍,这些主题词都能在第五代的经典代表作品中找到经验,而经典作品中的经验在已经被认可和追捧的情况下,要发掘一条创新的道路超越前人创造的史诗电影功绩,十分不易.王全安拍《白鹿原》的尴尬点也在这儿,从电影形式上无法超越第五代,在细节的处理上,《白鹿原》这部小说因描写的那些可供人联想的,迫于电影审查制度,又无法在银幕上还原陈忠实的笔触.尴尬的一点是,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拍《红高粱》、《霸王别姬》和《蓝风筝》等影片时,虽然也迫于电影审查制度的压力,但毕竟打响了突破性的第一炮,观众在前所未有的观影经验下,影片对他们的冲击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在2000年后《白鹿原》被搬上银幕,无论是改编题材的领先性还是观影经验的领先性,都已不占优势,这样背景下诞生的电影《白鹿原》,很难摆脱中庸的结局.


拍《白鹿原》的失衡

减弱历史感,增强戏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王全安的《白鹿原》与陈忠实的版本相比,田小娥的戏份突出了太多,虽说主打的招牌,但并不是空壳,几乎成为片中的主要表现内容,好在裸露不是招牌,但是田小娥和几个男人的纠葛确实成为了影片的主线.这可以看成是王全安的自我表达,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成是对原著改编的一种失衡.探讨小说改编成电影失衡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白鹿原》这么一部小说,历史的厚重感被削减,人物的具体生活事件被放大,这一点是很容易被人吐槽的把柄,虽然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也算是贯穿电影头尾始终,可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只是绿叶,小说中着力展现的两大家族几代人的恩怨纠葛,在电影里也变成为后辈的情感纠葛,那些冲破封建礼制、勇于突破世俗的概念,在《白鹿原》中更多的是儿女情长的影子,这一点,无论是将《白鹿原》拿来与原著比较,还是拿来与第五代的经典片例比较,都有那么一点失衡感.

反思《白鹿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电影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不排除观众对《白鹿原》心理期待的失衡在于并没有看到任何劲爆的场面,即使海报上有着清晰可见的段奕宏的美臀,可在电影里也只是大远景的一个小点而已,黑娃和田小娥的融为一体也没有那么可歌可泣,不论是从时长、还是喘息声的激烈程度来看,《白鹿原》的戏很中庸,田小娥的骚和黑娃的动物性都没有做到让人过目不忘.

连戏都变成中庸,看小说过瘾还是看电影过瘾,变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至少小说能给人想象的空间,你可以幻想黑娃是自己,田小娥是你喜欢的妞,反之成立.在电影里,你活生生地看到了画面中的带着脸的身体,不论你喜欢这些脸与否,这些景象都已经先入为主进入你的视网膜,你只有去接受,然后被迫思考:这是我所熟知的《白鹿原》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