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的选编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新特点

点赞:31799 浏览:1458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各地版本的语文教材对鲁迅先生的作品选编做出了调整,中学语文教材呈现出人性化和生活化的新特点.在语文教材人性化、生活化的建设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基础知识、理性精神和经典作品的当代价值的把握.

关 键 词 :语文教材;选编特点;鲁迅作品;人性化;生活化

作者简介:邓惠方(1987 - ) ,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4-0186-02

随着“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提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大地放开了教材的编纂.人教社新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删减了鲁迅先生《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只保留了《拿来主义》、《祝福》和《纪念刘和珍君》三篇.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各个版本共收录鲁迅作品40余篇,其数量为古今中外作家作品之冠.现行的七种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6.57篇.其中人教版最多,录入9篇,语文版最少,为5篇,共涉及鲁迅作品15篇.高中六个版本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鲁迅作品入选数量平均为3篇,明显少于传统教材.其中最多的是沪教版,为5篇,最少的是鲁教版和语文版,各有2篇,共涉及作品11篇.【1】从语文教材中对鲁迅先生作品的删减,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新变化看出语文教材的新特点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

一、语文教材的“人性化”与知识、理性的把握

(一)体现语文人文性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人文性的根本性标志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即以学生的主体存在为出发点,尊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对学生自身发展的价值.教材是写给学生看的,教材的主人应当是学生.因此,编写教材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阅读兴趣.有人曾在高中做过调查,学生最不喜欢的十篇课文是《咬文嚼字》、《拿来主义》、《简笔和繁笔》、《离骚》、《记念刘和珍君》等.【2】其中,鲁迅先生的就作品占了三篇.可见,语言艰深、说理性强、缺乏趣味的文章学生最不喜欢.

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下,新教材加入了许多有关人文、人性的内容,力求突出对人文性的理解,努力脱离功利主义和工具性的桎梏,体现语文教育人文性的本质.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删减了《鲁迅自传》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两篇文章,重选了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进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换的近代社会,其作品语言文白夹杂,比较晦涩难懂.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学习鲁迅的作品确实存在困难,很容易形成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心理.相比《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言,鲁迅先生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文章以风筝为引线,对儿时“我”粗暴对待小弟的言行做了深刻的反思.“风筝”易勾起初中生的童心和对儿时玩伴的回忆想象,并且可以从鲁迅先生为人兄长的身份去了解人性化、立体化的鲁迅,而不是一个被吹捧为神圣化、政治化、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鲁迅.

(二)遵循语文教材的可接受性

语文教材的选文除了要文质兼美以外,还要考虑可接受性,考虑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接受心理.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常以成人的视角和感受出发,较多地考虑社会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感倾向等个体发展价值考虑不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学习效果.

在很多中学生看来,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实在可谓是文笔不畅,难以琢磨.新课改以来,各个版本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做了调整.初中入选作品以散文为主,其次是小说,还有少量的杂文、诗歌等,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社戏》等,高中主要是选入鲁迅的小说、杂文,散文较少,如《祝福》、《阿Q正传》、《药》、《拿来主义》、《纪念刘和珍君》等.这是考虑到学生阅读的可接受性,初中选择一些充满童趣、简单温馨的散文,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高中则以思想深刻的小说为主.

(三)要注意基础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把握

新课改语文新教材的选编在注意到人文性和可接受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理性精神的把握.“人文精神的高扬,使教学中人们谈‘知识’而色变,提倡理性就认为是‘僵化’.特别是在课程标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理念的引导下,学生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语文课程还担负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能阅读文本,使其说话、作文符合基本语法规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任务.没有知识和理性精神支撑的人文精神缺乏深厚的根基,是不牢固的.【3】没有科学理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无从谈起;没有科学理性的训练和陶冶,学生对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断和思考.

因此,教材的编写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要兼顾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如果只是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那选入武侠小说、通俗小说最好不过了,但这样的通俗文学不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鲁迅作品的选编需要理性对待,别说中学生,即使是成年人对鲁迅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读懂读透,但我们不应该畏难却步,应该让中学生时代就接触鲁迅的经典优秀作品,随着阅历的增加我们对鲁迅的作品会慢慢觉悟.

二、语文教材的“生活化”与经典的当代价值

“生活化”是新课标语文实验教材力图体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取向,这一取向旨在突破语文课程以“双基”为纲的体系,尝试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新的母语课程理念,打造一个以生活经验为显性或半显性层面的课程系统,这是一个积极的动向.【4】

(一)语文教材体现时代性

语文教材的范文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回答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思想上受益;运用最新鲜的、活在人们口头上的语言,使学生受到生动活泼、切实有用的语言教育.原来的语文教材内容陈旧,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少,学生缺乏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理解比较困难.选文陈旧,现代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语言现象及富有时代色彩的语文范例很难及时在课本中得到反映.


语文新教材的建设,注重教材选择和结构设置,更倾向于时代性,使学生的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删减了一些鲁迅先生的作品,而加入了富有时代色彩、切近生活的选文,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甚至网络语言也进入语文书,如北师大岑运强教授写的《新鲜的网络语言》首次将当代著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学生们将在语文书中见到“:-)”、“:-(”等熟悉的网络符号.

(二)语文教材要有情趣

选文有情趣,可以增强课文的吸引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不喜欢语文,大都是因为语文教材内容缺乏生活情趣,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显得空洞、乏味.

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严重脱离了中学生的生活与实际.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讲的是一个吃人的故事,使学生们看得一头雾水;接着又学《药》,又是一个杀人吃血的故事,学生们看得莫名其妙,这些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的距离实在太遥远了.生活在这个经济、科技发展迅速的和平幸福时代的中学生们,他们不能理解鲁迅救国救民的良苦用心和深刻用意.【5】

鲁迅作品的选编看中学语文教材的新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程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各地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都注意到选文的趣味性,如新加了鲁迅先生的《风筝》、《雪》《铸剑》等,因为这些作品比较有趣味性、故事性,阅读起来比较有意思,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近,易于学生联系生活.

(三)要注意经典的当代价值

虽然,语文教材的建设应当“生活化”,注重时代性和趣味性,但不能因此放松选文典范性的标准.毋庸置疑,经过时间淘洗的经典作品,更具典范性,应该在教科书中占主体地位.

有人认为,鲁迅的作品半文半白,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但是现在学生所接受教育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在阅读接受上产生很大隔膜,所以不适合中学生阅读.虽然如此,但不能因此削减鲁迅先生经典作品的光辉.大多数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洗涤沉淀下来的,如果因为时代隔阂,那么我们是否应该完全舍弃古诗文的学习?

经典作品是不会过时的,反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展现其当代价值,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鲁迅先生的作品作为民族精神的食粮,在新时代仍然富有当代价值.在周海婴眼里,鲁迅有四大“真精神”:一是“立人为本”;二是独立思考;三是“拿来主义”;四是韧性的坚守.其作品蕴含着一种深情而热切的希望与召唤―――对青年人、对民族未来的希望,对青春生命、对创造精神的呼唤.

注释:

【1】谢丽旋,对中学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J],教学与管理,2010(6):44.

【2】肖远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材[J],语文建设,2010(11):37.

【3】陈玉秋,邱福明.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报,2007(3.2):25.

【4】朱贻渊,怎样建设“生活化”的语文教材[J],中学语文教学,2010(11):15.

【5】谢丽旋,对中学语文教材编选鲁迅作品之浅见[J],教学与管理,201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