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相逢未嫁时

点赞:9595 浏览:422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女人而言,读书如穿衣,有了眼界,总能从千姿百媚的霓裳羽衣中找到倾心的那一款一式.那情那景,恰如寻寻觅觅,蓦然回首,那衣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你拈花微笑.我与《名作欣赏》只是偶遇,却一见钟情,牛郎织女一年才一见,我与它虽能一月一见,却常有“等到花儿都谢了”的感慨与幽怨,更有“恨不相逢未嫁时”之感.早能相见,哪能绕许多弯路呢

十台科教频道有句广告语: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我是深以为然的.“语文老师”,通常是个明褒实贬的词儿,带着学生读读、背背、抄抄、写写,出个题目让学生“我手写我心”,谁人不会哪个不可所以,想说爱她并不容易.是的,当我们被人诟病时,应反躬自问:你是否有哪一点不可取代呢如果没有,只能黯然,承认事实.但事实上,优秀的语文老师也有独门秘笈可与群雄分争天下,那就是对文本准确而独到的解读.可这一点,却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专业培训.而阅读《名作欣赏》《文学理论》等刊物则是最好的驯养方式,驯养自己的洞察力与思辨力,能让自己在文本中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因而与它们的那些相知相遇总是无法忘怀:

死亡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曾与我的学生一起背诵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因喜欢里面的明媚、温暖、希望.而当我在《名作欣赏》中读到《海子诗歌“青春期”特征》一文后,内心大汗淋漓,羞愧交加.评论者认为这首诗在光明、美好的表层之下,还有一个非常痛苦绝望的深层,它实质上是一次寒冷到骨髓的死亡表白.这一解读源于“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的言外之意:因为明天是虚幻的,明天只是今天的重复,明天只能在远处,永远无法触及,因而今天的海子是不幸的,在尘世里获得幸福的是“你”,而非“我”,所以诗中的“我”会绝尘而去.这样推展开,我,一名所谓的语文老师,一直大言不惭地误导着我的学生,一直以我昏昏还想示学生以昭昭.我,何以为人师评论者最后说:此诗是一首关于死亡的诗,它有两个激烈交战的层面,诗歌的魅力也产生于这两个层面的平衡.如果它只有一个单一层面,比如单纯的对幸福的向往,而没有这种绝望、痛苦的层面,它将不会成为经典.阅读此段话时,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张力”瞬间被我领悟.一部经典、一堂好课、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背后支撑的就是它:张力.那么,作品是否具有张力,是否圆整而丰富,将是我和我的学生是否会阅读的基本取舍标准.

间性的《小王子》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虽不是男儿,但该读书时,却无书可读,童年是在缺钙少锌中饿大的.三十而立时,却小觑“儿童文学”类,以为是浪费时光.后来不小心看到这么一句:童话,写给成人看的寓言,才开始稍稍留心儿童文学类作品.《小王子》沸沸扬扬了半个世纪,小语名师周益民的班级读书会就曾研读过它,我翻阅了半天也没记住啥,倒是记住了周益民的绰号“小王子”,因为贴切而新鲜.《名作欣赏》上刊载了《自我,他人――童话〈小王子〉的间性范畴》一文,反复拜读后,我决定“洗心革面”,重拾儿童经典.评论者认为《小王子》以双重视角(飞行员与小王子)表述的是自我与他人的间性范畴,人的本质是孤独的,这是“原初真相”,自我总是伸张并对他人排斥,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唯有敞开自我封闭的心灵,真心去和他人建立驯养关系,这才是对自我的开拓与解放.他人,实在是每一个人永远无法绕过去的存在.孤独的小王子与狐狸建立了驯养关系,才不会一天四十三次去看日落,飞行员也才在出走地球之后回到地球.一个让人伤透心的地方,也必然是最能开出抚慰伤口、温暖心灵良方的地方.阅读这样的评析,除了对自己的生存困境有豁然顿悟之感外,也容易将阅读的美感升华为理智的快感.我想,纵然是全盘借用,从“自我、他人”这个角度切入文本,也会让我的学生觉得独特而新鲜的.


二月春风为什么不似菜刀

这是个风趣的问题,孙绍振教授是个搞怪老头,而这“怪”却是以中西学养为根基的,怪而实、趣而厚.对经典的处理,我常常如以往的私塾先生一样,“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很少讲解”,不同的只是我这位“私塾先生”换了时代背景而已.如果有学生像《不懂就问》中的孙中山那样大胆问一句:老师,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您能讲讲吗我大约也只能以“先背下来,长大了自然就会知道”搪塞了事,很难出现“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的场景.例证如下:

恨不相逢未嫁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动化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我的要求之下背诵了“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自己却始终不知道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理由.后来研读孙教授之文,终于略知一二:从文艺心理学而言,联想的渠道有相似、相近、相反三类,从柳叶的尖、细转为春风的利,这是相近联系,进而从语言学上解释:为什么不能似菜刀呢这就涉及汉语词语联系自动化的问题:这个“剪”与上一句的“裁”是呼应的,因为“裁剪”用得久了,自然能产生自动化的联想.但久用之后,恰如流通的货币,就污秽了,没有感觉了.适当清洗一下,打破这个自动化,让它干净、陌生起来,读者的感觉和体验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但这样的陌生化只有建立在自动化的潜在支持下,才比较精彩.还是那枚陈旧的硬币,清洗之后,最初的新鲜质感又回来了,所以二月春风不能似菜刀,只能似剪刀.这样的解读,就是一种专业眼光,它的方法之一就是分析文本新鲜而独特的形式.今天我们所有的语文教育刊物都在谈论文本细读,何为文本细读怎样文本细读答案就在以上这样一些名作赏析之中.

尼采曾这样评论叔本华:他站在整个生命画幅前面,解释它的完整意义,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名作欣赏、文学理论对我们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形成而言,也有同样的价值.无论如何,霓裳羽衣,终不该只为杨玉环一人而扬等

汪琼:安徽安庆高琦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续小强)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