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学的实践与

点赞:13555 浏览:576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高校文化素质课逐步规范化、系统化的新形势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优化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学:明确教育对象,找准课程定位,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寓教于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发、互动教学;实施开放式教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

[关 键 词 ] 文化素质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61-04

0 引言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求学校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出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有高尚的思想行为、美好的道德情操以及基本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人才.高校文化素质课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各大高校的素质课建设逐步规范化、系统化,如何优化文化素质课教学,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值得探索.笔者自2007年以来,在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了《中国话剧经典赏析》、《外国戏剧经典赏析》、《大学语文》等多门素质课程,根据笔者及教学同仁多年来的素质课教学实践及思索,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明确教育对象,找准课程定位,合理选 择教学内容

文化素质课不同于专业课,只有明确其课程属性及定位,才能在教学内容的安排规划上更合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为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开设的旨在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公共课程,其教学应体现普及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个大方向.

1.1 体现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指导思 想,注重基础性、普及性

由于文化素质课是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的课程,选修学生的专业各有不同,既有文科学生,也有理工科学生,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因此尤其需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难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让学生掌握关于这一领域的基础性概念、理论,重在普及相关基本知识.例如在鉴赏类课程的教学中,就应首先从该类文学艺术作品的类别属性特征的讲授入手,随后在对具体作品的赏析之中结合这些基础理论进行实例剖析,使学生能掌握某一特定文学艺术种类的基本特点,并进而对经典名作有所了解,从“外行看热闹”提升到“内行看门道”的境界.例如在《中国话剧经典赏析》课程中,导论“戏剧艺术概说”就应讲授戏剧艺术的特点、分类,并对戏剧语言、戏剧的情节结构、戏剧冲突进行基础性理论的解析;在《外国戏剧经典赏析》中讲授《等待戈多》,就应对荒诞派戏剧的形成发展及主要特点进行简要介绍;又如《音乐欣赏》课,必须要对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要素进行掌握.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只有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具体作品的认识与把握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之上,才能领会、分析作品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尤其是对于没有专业基础知识背景的学生,作为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强调这一点.

1.2 精品意识与时代意识相结合,关注当代大学 生的文化需求

文化素质课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其教学内容必须突出“精品”意识.对于人文艺术类课程要特别突出“经典”意识,恰当掌握作品选择的程度;而自然科学类课程同样也应该介绍权威性的理论、观点,让学生掌握该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基本知识.把最好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与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接触一流的文化、科学,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效果.歌德曾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成的.”[1]如《大学语文》作为最早的通识类素质课程,尽管各大高校选取的具体讲授篇目有所差别,但基本都秉持了遴选经典精品的主体意识,着力提高学生在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素养.

作为教师还应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与时代也有着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与时代紧密结合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演讲与口才》作为语言类素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应对人才需求.因此,除了选择历史上经典的演讲作为范例之外,还需要根据当代社会的新发展、新情境,给予学生新的案例作为学习示范,把在校期间以及初入职场应具备的口语技巧纳入讲授范围.教师还应注意,即便是讲授经典名作,也应注重阐发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及价值、给学生以思想启迪.例如《国学典籍》之类的课程,除了对于《论语》等经典作品进行基本的字词要义疏通及阐释,也应将其与当代生活时事相联系加以辨析及疏导.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切实地将文化素质的提高与自身生活相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展示自己的文化素养,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从而真正达到综合文化素质课致力于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人格养成的目的.

总之,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对于文化素质课实现知识的获取、人文素养的提高等目标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实际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甄别和整合.

2.寓教于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启 发、互动教学

文化素质课是由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因此学生多半都选择自身比较感兴趣的课程.同时由于选修学生的专业众多,因此在教学上也具有与教授专业课不同的难度:教授专业课,由于学生的专业固定,易于师生之间充分地了解,并可集中开展课上、课下的研究性及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的专业指导,而文化素质课则相对困难一些.针对文化素质课在教育对象、课程属性上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注重以下几点.

2.1 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文化素质课的教学来说尤其重要.学生既然自主选择了某一课程,就意味着她/他至少对相关问题有基本的兴趣与求知欲.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保持与加强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使学生自觉地、充满乐趣地去学习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应讲究授课艺术,制造“兴趣点”,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教师的讲课忌刻板平淡,应该富于感染力.教师在讲授中应有意识地尽量从学生熟悉的某一点入手,生发开来,引导学生接受课程内容.如笔者教授《中国话剧经典赏析》,选取了何冀平编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天下第一楼》,该剧对于普通学生而言基本属于知识盲点,如何引导学生进入对该剧的赏析呢?在讲课伊始突出了两个信息:(1)剧作者何冀平曾与徐克等知名导演合作,创作了《新龙门客栈》、《新白娘子传奇》等家喻户晓的影视作品,其实是先创作话剧成名.(2)该剧以民国初期北京一家老字号烤鸭店“福聚德”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学生熟悉的影视作品的剧作者和全国知名的烤鸭店过渡到剧作者和主要剧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当今时代是一个视听信息丰富多元的时代,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也深受其影响.文化素质课程很多都会涉及图片、影像及声音,因此多媒体在文化素质课程中的应用往往必不可少.例如一般艺术欣赏类的课程《中国话剧经典赏析》、《影视理论与鉴赏》、《动画艺术赏析》等,往往以直观的视听感受让学生来了解经典作品,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中播放相应的作品或片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对赏析的内容有直观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就更为清晰明了了.其他可以展示相关视频内容的课程,比如《演讲与口才》能展示演讲实况,《高等语文》讲授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余光中《乡愁》等诗歌可以展示配乐诗朗诵或由诗歌改编的歌曲或画作等,《国学典籍》讲《论语》、《老子》等可以播放蔡志忠的相关动画片段,这些丰富的多媒体课程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接受作品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同时,制作生动精美的课件也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益环节.课件不应简单地粘贴讲稿要目,而应结合课程内容适当增加图片资料.无论是对于历史、文化、艺术欣赏类课程还是自然科学知识类课程,课件中简洁的理论概括配以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教师的讲授相融互补,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课程还可鼓励学生进行朗诵、表演,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直观体验.


2.2 运用启发、互动型模式,深化课堂教学

前文已经谈到,素质课选修学生的专业、人数众多,在客观上给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一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文化素质课必须实施开放与互动式教学,同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注重启发,有选择地进行学生研讨并对之进行调控.作为素质课教师,一定要明确互动型教学模式开展的程度及研讨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基本水平相适应,并进行调控.例如在鉴赏类课程中,学生欣赏具体作品前教师应提出要求,启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是件好事,但如果不能适当地加以引导,尤其是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学生可能会仅仅关注演员、服饰等因素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和深层意义.因此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既要及时对学生的研讨进行反馈调控,捕捉其中的亮点、要点进行渲染强调,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独立思考.

例如,在赏析易卜生的名剧《玩偶之家》时,笔者要求每位同学提前阅读剧本,并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1)写剧情梗概,摘抄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台词;(2)结合前面讲授过的基础知识对它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在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后,课堂上首先为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易卜生的生平及创作,并重点介绍了社会问题剧的特点及意义,然后选出了观点具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在课堂上发言,分别探讨了该剧的剧情设置、人物形象及戏剧的主题.针对其中一位同学提到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问题,现场又展开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思想相互碰撞,气氛热烈.最后进行点评总结,并为学生播放了由电视台制作的“世界文坛大师”中有关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部分,让学生在视听直观感受中深化了对《玩偶之家》的理解,并了解了该剧在20世纪初对中国剧坛的影响,同时也指引学生可以去阅读胡适等人的剧作来进一步了解易卜生对中国剧坛的影响.

某些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实践的课程,例如《演讲与口才》,往往会采取情境教学,模拟某个具体的语言环境,要求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教师尤其要注意及时提出意见,促进学生的提高.

2)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除了围绕该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外,还应特别关注对学生情感心智的培养,尤其是人文艺术类课程.“高校人文素质课,一直以多样化的人文内涵促进着大学生的自我成长,起到了陶冶自我情感、引领自我价值、追求自我意义、实现自我统一的目的.高校人文素质课在传授的过程中,理应强化对于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目的的认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达成.”[2]因为文学及艺术作品总是具体可感的,无论是绘画、雕塑、戏剧、小说、诗歌,虽然它们所依赖的媒介不同,但总是充满了创作者对世间事物的强烈的情感体验.因此,学生在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回应与共鸣.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充分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心体会每个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受,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笔者在讲授梅特林克的名剧《青鸟》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学生在课堂上朗诵第四幕第九场“幸福之园”,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有的同学谈到自己就像蒂蒂儿一样认识不到现实生活中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甚至对母亲说话很不耐烦,感到非常惭愧.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对作品的探讨引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思考,所迸发出来的感动胜过任何说教,它从深层次上触发了学生的价值判断与思考,在作品丰富的人文意蕴中感受人生哲理,自觉地进行着人生体验与感悟,真正起到了培养学生美好道德情操的作用.

总之,文化素质课更讲求寓教于乐,通过适宜的启发、互动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让学生充满兴趣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3.实施开放式教学,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 堂有机结合

教育部在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针对素质教育提出:“高校教师要重视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等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要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3.1 合理构建网上课堂与资料库,积极与学生进 行网络互动

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发布的信息能及时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共享,无须集中进行.素质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优点与学生互动.清华大学较早地意识到由于人文素质课一般都是上百人的大课堂不便于讨论,于是在网上设置人文素质课的教学讨论区,“任课教师将自己的课件挂在网上供学生下载,经常参加网上学生的讨论、回答提问,并在网上发布各种最新的教学参考材料等学生有很强的讨论热情,网上教学讨论区激发了他们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等讨论结果的记录还有助于推广‘无标准答案’的作业与考试方式”[3].这一做法早已为全国不少高校使用.现在很多高校都建立的教学资源平台,就是一个较好的与学生互动的体系.还有研究者提出了基于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素质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具体构想与实践:“将高校素质教育教学研究与新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移动计算、社交网络等)相结合,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维教学新模式,即‘精练的课堂讲授 +有效的课件演播+新一代的互联应用+广泛的师生研讨+丰富的知识联想’的教学模式.”[4]这的确是信息化时代教学不断提升的进步实践.但也应看到,这种多维教学新模式的落地实践需要高校具备良好的信息教学环境,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具备良好的网络多媒体信息综合处理应用能力.而在短时间内,能够充分利用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云存储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和应用,或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终端接入互联网,利用WLAN、WIFI或3G网络进行教学资源分享等,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达到的. 因此,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设立由学生自行登陆的公共电子也是很好的方式.其资料构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层面:(1)与课堂讲授内容相关的基本资料(如相关书目、图片)、链接等;(2)课堂教学的拓展性内容,如笔者在讲授《茶馆》时,就将对茶馆主题进行探讨的新观点论文放在网络上供学生查阅;(3)讲授作品之外的其他代表性资料等.同时还可以运用电子邮件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这些都能弥补文化素质课堂学生专业不同、数量众多所带来的教学上的客观不足,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取得了与课堂教学相融互补的良好效果.

3.2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单纯的课堂教学只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知识,使他们掌握基本文化知识,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将课堂内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消化、运用和吸收,从而真正实现个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及社会资源开展课堂以外的文化素质教育.例如,要求学生去听学校举办的人文讲座和自然科学讲座,结合自身实际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如《中国话剧经典赏析》课程就可让学生观摩戏剧演出,《美术欣赏》可让学生去参观名作画展等),不定期地举办课外欣赏活动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每年联合举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就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要求的重要举措.这项活动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同时,我国部分省份还增加了艺术赏析、现场辅导和专题讲座,进一步让广大师生在欣赏高雅艺术的同时,增强了艺术鉴赏能力,提高了人生修养.类似的活动,任课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并且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教师还要进行点评并适当引导,从而真正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到切实的作用.

优化高校文化素质课教学的实践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4.结束语

作为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文化素质课程教学值得进行深入的探讨.文化素质课既是启蒙,更是启迪;既是交流,更生发探讨;既着力于文化素养的形成、能力与方法,也引发价值选择与人生感悟.作为当代教师,应当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和实践开放、互动型教学模式,同时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使素质课堂成为了解、欣赏和创造的殿堂,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