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影像主题与美国精神关系

点赞:20931 浏览:943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奥斯卡影像主题透着美国时代精神的痕迹,学界对此的泛意识形态论忽略了奥斯卡中能激发自由情感的美.奥斯卡影像在主题表达上始终打的是人性牌,也正是借着这张人性牌,奥斯卡才把美国精神不露声色的传达给世界.经典的奥斯卡影片中人性主题的表达,都极其精巧的处理了时代与人性的关系,让人性在时代中凸显.

[关 键 词 ] 奥斯卡 美国精神 人性 时代

电影是时代的“镜子”,“从电影丰富的视听语言中不但能认识电影所‘再现’的那个时代的表象,更能从中读出饶有趣味的潜话语,发现隐藏在电影形象背后的‘不在者’和‘不在的结构’.”[1](p1)显然电影形象的背后的东西更多是指精神性内涵性的东西.这种观点在对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影像主题的评论上屡见不鲜.从无声到有声的进步,从黑白到彩色跨越,从好莱坞到世界性盛誉的飞跃,奥斯卡已走过了84年历程.如果将近百年奥斯卡最佳电影作为一部恢弘的的电影艺术史,我们便可窥见美国的时代史及它所构筑的美国精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的巨大潜力,竞相提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战略.奥斯卡电影作为一种重要文化产业的辉煌成功举世瞩目,成功表现为巨大的商业利益和政治利益.商业利益最直接的衡量标准就是巨大的票房收益,而隐形的政治利益就被电影批评家解读为奥斯卡影像中的潜主题——在时代背景中不断构筑美国神话,弘扬美国精神和美国式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由此不断提醒大众要警惕并抵制遭受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的侵害.固然学者们能洞悉到这一点,有非凡的文化意义,可这似乎把我们从奥斯卡的艺术审美中越拉越远了.

我并不否认主流的奥斯卡影片大都是美国精神的影像呈现,或曰为美国精神所做的注脚[2](p15).美国精神实际上是由清教精神和实用主义融合而来,这和美国的历史渊源有关.由最早的欧移民带来的淸教精神使美国天生就有痛恨专制,酷爱自由的传统.其中自由主义是美国精神的最重要表现.个人主义是美国精神的另一重要方面,美国人崇尚个人奋斗、冒险,崇尚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二战后,随着全球范围霸主地位的获得和实力的急剧扩张,美国人变得“夜郎自大”,这并非是说美国人不知道天高地厚,主要是指他们骨子里透着一股傲气.[3](p138)自然这种骄傲的倾向也注入了美国精神.美国精神在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根基上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内涵.

奥斯卡影像中总不乏美国时代精神的痕迹.以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为时代背景的乖僻爱情喜剧《一夜风流》,落魄小记者彼得通过自身努力,与富家小姐终成眷属.影片中散发着略带夸张的“美国梦”精神,即每个人都有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并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梦想;好莱坞黄金时代经典之作《乱世佳人》则以美国南北战争为时代背景,把郝思嘉作为不屈美国人的象征——奋斗于逆境,乐观进取,追求个人独立和爱情.《阿甘正传》又以美国动荡的六七十年代中的一系列大事件为背景,阿甘以善良、进取、执着精神,赢得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成功,以此证明无往不胜的美国精神的巨大能量.201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也完全可解读为美国精神的强大力量——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可以克服自身缺陷并终会获得成功.

试想奥斯卡影像主题中若有狭义的美国观念,又凭着什么誉满全球?除了来自好莱坞财力和技术支持等诸多外因外,我们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内因——奥斯卡的美.我们乐此不疲的揭示奥斯卡的潜主题,把奥斯卡影像解读为国家意识形态工具,却冷落了我们的最真的情感体验.

当看到《泰坦尼克号》中杰克在冰冷的海水里把唯一一块承载着生的希望木板给了萝丝并鼓励着萝丝好好活下去,自己却冻死海底的一幕,那种超越生死的爱情谁能不动容?忘不了《猎鹿人》中迈克为唤醒已迷失在异国的尼克,两人再次对峙在俄罗斯赌的残酷游戏中,那种肯用生命换友情的大义,怎能不让人揪心?当看到《雨人》中查理和医生争论,为了争取和患自闭症的哥哥在一起,并坦诚了自己最初的自私时,又怎能不被血浓于水的亲情打动呢?等无数次,我们伴着奥斯卡影像中的人物,或喜,或怒,或哀,或乐.那是非功利性自由情感的涌动,是奥斯卡带给我们的美感享受.因为审美的本质是自由情感的运动.[4](p99)


奥斯卡的确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作品,但谁能否认没有被奥斯卡影像中的美征服过?我们若能从真实的情感体验出发挖掘奥斯卡影像主题比单纯接受泛意识形态论更有价值,这将有利我们以谦虚的态度向奥斯卡学习.那它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哪呢?

首先,奥斯卡影像之所以能够激发自由情感,在于它始终以一种真切的人道主义关怀穿透时代,发掘时代裹挟下的人性的困境、挣扎及由此而造就的人性魅力.人性的东西是普世化的,能够超越一切,引发共鸣.而奥斯卡始终打的就是人性牌.也正是借着这张人性牌,奥斯卡才把美国精神不露声色的传达给世界.如果说奥斯卡影像传达平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幸福,崇尚个人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这难道不是跨越文化、阶级差异之人类所共同向往的吗?奥斯卡的非凡创意在于把普世化的人性发挥至淋漓尽致.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崛起只用了短短几百年时间,如此迅猛的发展与美国精神的引领作用是分不开的,而这也证明了美国精神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于极大的符合了人性,迸发出强大的力量,造就了今天强大的美国.

其次,经典的奥斯卡影片中的人性主题表达,实际上都极其精巧的处理了时代与人性的关系,让人性在时代中凸显.人性的善恶美丑往往通过处于压力之下的行动来彰显,而压力通常由时代造就.而最易引起人物行动压力的环境无疑是战争年代或重大灾难事故,这恰最易显现人性魅力.而奥斯卡无疑深谙这点.

奥斯卡获奖影片中以战争为背景影片不在少数,更不乏经典之作.以二战时期的经典《卡萨布兰卡》为例,片中男主人公里克与女主人公伊尔莎的爱情由于战争的残酷和反复无常而遭受了挫折和误会.最终爱消解了误会,里克最终不但把签证给了伊尔莎和她的丈夫,而且设妙计安全送走了他们.这是真爱的力量,也是感染我们的爱情主题——爱情不是占有,而是无私的付出.从影片人物塑造联系制作背景——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立场转变等诸多因素,我们能够解读出影片中意识形态即通过里克转变为反法西斯的斗士,体现出了美国从“孤立主义”到反法西斯的立场转变;也通过最后法国人和里克结成同盟,隐喻出了反法西斯国家团结在美国周围,在美国的领导下取得战争胜利的骄傲感.曲折起伏的爱情包装让人达到自由情感投入,也就完成了意识形态的认同.90年代以来《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仍以二战为背景,秉承了人道主义关怀,突出了表达了反法西斯的人类性视角和珍视个人生命的反战主题,似乎是超越美国利益之上,但却获取了人类战胜法西斯的道德制高点和历史叙释权.[5](p124)这种超越民族的人性视野很高明的建构了美国形象.

奥斯卡影像主题与美国精神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奥斯卡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总之,让时代凸显人性,让人性魅力来感染打动观众,让观众在强烈的情感认同中接受片中潜隐的美国精神.这就是奥斯卡的屡试不爽的大策略.

中国电影目前的发展,虽不乏鼓舞人心的佳作,但与奥斯卡电影仍有差距,这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我不否认中国电影也正努力向好莱坞学习,但要么学来只是“皮毛”—— 像近期的《建党大业》、《新白蛇传说》、《金陵十三钗》等动辄上亿的资金投入,以最高超的技术,视觉宏大的场面,甚至最强大的明星阵容赚足观众的眼球,可强烈的视觉刺激之后没什么值得回味和留恋的东西.要么只顾赚眼泪,处理不好特殊时代与人性的关系——像《山楂树之恋》以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禁锢人性的文化大革命时代为背景,但造就的爱情悲剧的原因却让人感觉是疾病大于时代.时代重压下人性的深度没有了,爱情在重压之下应迸发的魅力也没有,除了纯纯的爱情其实什么都没有.奥斯卡奖的中国评委邬君梅曾说过“中国电影普遍的人性表达不足.”这是一个我们勿需愤世嫉俗去否定的结论,而是一个需要认真去反思的结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这是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国的电影发展不能仅停留在迎合大众文化消费主义时代的商业目的,更需像奥斯卡电影一样有文化和责任意识.中国精神也需要中国电影的传播和传达.而这种传达就需要借鉴类似奥斯卡的人性时代关系模式,真正在以情感人,潜移默化的情感共鸣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