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林先生一样的糊涂人

点赞:17765 浏览:809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优质生源背景下,如何确保优生优质”看到这个问题,猛然间想起了张中行先生的话:“好的学习成绩来自于学习兴趣,而兴趣来自于习惯,而习惯则来自于强迫.”因而,如何确保优生优质的问题也就可以转变为如何强迫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问题.单就语文教学而言,能否确保优生优质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强迫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主要是读书作文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更要讲究方法.笔者以为,作为执教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明白亲近经典的重要性.(这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前提)这一点,“糊涂”的林损先生似乎最高明.

民国著名的“鸡肋教授”林损以怪脾气名于世.相传有一次,他跑到中国大学“唐诗”的课堂上大讲陶渊明,为此烙下文不对题的名声.有人也说过,他是不服沈尹默讲陶诗,所以有意为之的.也因此,我一度认为与其说林损的脾气怪,宁毋说他糊涂.可是,据《吴宓日记》记载,1925年,吴宓在与他交谈之后,大发感慨,“甚佩其人.此真通人,识解精博,与生平所信服之理,多相启发印证.”(《吴宓日记》第3册第59页)如此糊涂之人,何以让吴先生膺服有加,我不解,但因走疏懒一路,也便任他“三径就荒”.只是偶尔重读《红楼梦》之黛玉教香菱学诗一回,又勾起我的旧梦.香菱要学近体诗,近体诗到唐代可谓登峰造极,论理学诗自当师法盛唐.可黛玉除了让香菱读王维、杜甫、李白三人的近体诗,还让她看了陶渊明等人的诗.那么,唐之格律诗和陶之古诗又有着怎样的渊源搜索枯肠,仍然不解.于是便求助旧书,发现唐一代继承陶诗传统的,又岂止这三家!杜甫说过:“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别裁伪体”,强调创造,“转益多师”,重在继承.要创造须先继承,继承自然要师法古人.读唐诗可作如是观,新时期的语文学习首先也要“信而好古”.明乎此,我们就不必笑林先生的“糊涂”了,甚至我们还要敬佩林先生的“糊涂”呢.

说了这么多不相干的内容,无非想正告学生亲近经典的重要.说得白一些,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死人书.有人说,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着的木乃伊,新华书店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不过让一些阳光灿烂的孩子亲近木乃伊、墓志铭,并为之乐此不疲,可能也不大容易.我教书年头不多,但也亲见过许多孩子拿起语文书便梦见周公的情形,孔老夫子若泉下有知,大概也会称赞“后生可畏”吧!应该承认,新的时期,笑林先生糊涂的,还是大有人在的,而且其数量呈上升趋势.可见,老师单方面强迫学生“读死人书”,学生恐怕未必写账.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从容地强迫学生,甚至让学生乐于被老师强迫呢笔者以为,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让学生好之、乐之才是当务之急.

其实,读经典可以怡情养性,以至获得美的享受,此中的乐趣又非口腹之欲的满足可比.这是经典本身的魅力,前人之述备矣,在此我单说经典的物外之趣,因为有些时候魅力的功用往往又在经典之外.唐代有个不大著名的诗人,叫李涉.一日出访友人,不巧遇到了强盗.他给强盗写了四句诗:“春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相逢不用相回避,世上如今半是君.”强盗见过心花怒放,非但没有抢劫李涉的东西,反而赠送了他许多财物.记得我读大学的时候,选的专业选修课都同诗骚有关,可能也有点“李涉情结”的缘故吧!今天的中学生,亲近古诗文,并尝试写古诗文,兴许也会遇到那样的强盗呢!这或许就是语文学习的物外之趣吧!

当然,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讲故事,往往能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但是,有些时候,倘或用一些迎合学生的手法,讲课即使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那也是不足取的.我就亲见过一位很有名气的教师讲《再别康桥》,让学生朗读课文,并且命学生张开双臂去模仿“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人公一起飞翔的经典动作.当时的课堂气氛很好,但于理解徐志摩的那首诗可能就有点“隔”了.事后仍有很多人称赞这位老师高明,可是经此一事,我却发现,在很多时候,高明的手腕也不过徒增笑料罢了.相反,一些朴实的近乎愚蠢的做法有时反而为人所称道,譬如说,林先生的做法.其实,林先生做法的核心在于对传统经典的继承.激发学生的趣味切不可忘记这一根本.

明晓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就有可能乐于亲近风雅了.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正像孔夫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这句话又传达给我们另一个层次的信息,好之、乐之又必须以知之为前提.语文学习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好之、乐之,更要让学生首先注重积累,以知之,进而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如何完成这种统一呢一年来的教学时间里,我一直在初高中践行语文特级教师王俊鸣先生的“两笔教学”理论.“两笔”指语文教学的两种途径――“读后笔记”与“课外练笔”.“读后笔记”即“三新笔记”,包括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感悟.“三新”中,王老最重视“新方法”.王老曾以“无性”来给语文“定性”,认为“语文就是读书作文”. 要完成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个任务,就要“悟道”.“道”,就是规律.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要会读书,得“悟”得一点“读书”的规律,要会作文,得“悟”得一点“为文”的规律,而读书作文都是“人”――语文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人――的活动,人的活动也是有规律的,所以作为“大纲”的制定者、教材的编写者,作为执教者,还必须“悟”得一点“人”在读书作文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王俊鸣:《定性悟道讲法――语文教学与改革的关键所在》)王老曾借用《聊斋》中的话打趣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教师唯有一人先悟道,数十学生才可随其飞升等”王老还说,教师“悟道”是为了“传道”.“传道”就不能不讲究“方法”――作文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学生学的方法与教师教的方法,而且应该做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使教师的教法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法”也是一种“道”,是具体操作层面的“道”.(王俊鸣:《定性悟道讲法――语文教学与改革的关键所在》)“道”、“法”皆是玄之又玄之物,说清楚不大容易,不妨举个例子.有一次我问初中学生:“你们乖不乖”没有想到,学生门竟异口同声道:“乖.”之后我又给学生讲了其中的典故:

1995年11月的一天,数十位学者会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楼,讨论启功先生的新著《汉语现象论丛》,对这部别开生面的著作给予高度肯定.讨论结束前,一直正襟危坐、凝神倾听的启先生站起来讲话.他微躬身子,表情认真地说:我内侄的孩子小时候,他的一个同学常跟他一块上家来玩.有时我嫌他们闹,就跟他们说,你们出去玩吧,乖,啊如此几次,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他俩出去,那个孩子边下楼边很有些不解地问:那个老头老说我们乖,我们哪儿乖啊今天上午听了各位的发言,给我的感觉就像那小孩,我不禁要自问一声:我哪儿乖啊听完这最后一句,静静的会场里伴随着欢笑,响起热烈的掌声.真令人拍案叫绝!一则故事,一段比兴,传达了谦虚,暗和了感谢,表现出风趣与幽默.这,就是我们熟悉和爱戴的启功先生.(刘石:《我所理解的启功先生》)

讲过这个典故,我再次问学生乖与不乖,学生的回答就不那么随心所欲了.究其因,是刚才所讲的启功先生的典故已经转化为学生认知经验的积累了.故而我再以同样的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就不会像起初那样“草率”了.事实上,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得这种认知经验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讲,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获得类似的认知经验,并让这种经验成为一种积累.对学生而言,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适时调动已有的认知积累.看来,强迫有时也是一门艺术.

前文提到的“得道飞升”,让我神游时空,若有所思.下半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有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中生就给我发了条短信,大意是语文考得不好,非常痛心,为此还表示“我欲乘风归去”.着实吓了我一跳,好在次日清点学生,发现所有学生还都健在,我的不安心绪才渐渐平复.至今,我也不清楚发短信的人是谁,而且我希望这将成为一个永久的秘密.不过,学生的这条短信也给我很多启示,强迫学生也要讲究策略,作为执教者,我们非常有必要致力于语文学习方法的探索,从而让学生“多快好省”地学习语文.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更须得法.初一的前半年,学生需要完成由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因此我时常借助林损先生的糊涂,来吊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乐于亲近“死人书”.而初一的后半年,我则更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法”的指导.正如前面所讲,对一个字――“乖”――的理解,需要咬定文本,从宏观把握,从而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再者,同时执教初高中两个年级的经验告诉我,目前的初高中语文教学有脱节之弊,有些学生初中成绩比较优秀,但一入高中就暴露出明显的不足,甚至难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目前我所教的这一批初一学生皆是丰台区的“精英”,也是十二中的希望.这就让我不得不有意识地兼顾初高中的衔接.比如指导学生读《论语》(杨伯峻译注),我也有意识地践行王老执教高中时总结的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诸因互解律”――一种文章解读规律.对此,王老有文章专门论述,在此仅举一例: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


杨译: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孔子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说出,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余足以自信的部分,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懊悔等”――“阙疑”一词比较常见,“阕殆”就很少见到.杨先生的思路是:上文作“阙疑”,这里作“阕殆”,“疑”和“殆”是同义词,所谓“互文”见义.――上下两句具有对等关系,事理逻辑又一致,所以判断其为“同义词”,“互文”见义.(王俊鸣:《从杨伯峻〈论语译注〉说文章解读法》)

类似的例子在《论语》中比比皆是,例如:“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等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我们也可以利用文章诸因互解律判定“伐”与“施”“互文”见义,是同义词.事实上,语句之间有联系又互相制约,我们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互解.类似于“伐”与“施”的字词互解结构是最小的互解结构.其实,互解的概念是可以扩大的,不管是一首诗、一首词还是一篇散文都大量地包含着互解.我是藉此指导着我的执教实践的.比如说,课堂上讲阅读就用互解,学生独立阅读也可以用这个规律.应该说,践行这一规律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以及指导实践的过程.

前面借林损先生等人的事例,侧重谈了很多和阅读相关的问题,下面我们谈谈作文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更需要学生的实践,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因而,除了让学生每周记“三新笔记”外,还让学生进行“课外练笔”.这也是“两笔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阶段的“课外练笔”不求系统,且在内容体裁方面也不做过多的限制,力求让孩子们秉承“我笔写我心”的原则.

王老还多次提示我,初中生较之于高中生更需要老师的关注,因而老师切记不可吝惜对学生的表扬,当然表扬也不可近乎“滥”.可是,要表扬他们总得有一些合适的理由吧!受戴老师的启发,想到了办班刊,即让学生办一份属于自己的刊物,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起初,我还有点不放心,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完全自主.但是当我有意识地向学生透露我的想法时,学生的表现告知我,他们的热情已经被点燃了.学生的热情让我很是欣喜,我也借机向学生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广泛参与,二是正告他们要保障班刊的品味,至少,外人看到这份班刊,应该有类似的想法:十二中就是十二中.尔后,我又确定了几位负责人,便放手让其践行之,自己却一直热眼旁观.不曾想到,从编纂班刊的冲动,到班刊的最终修订,时间不过一月有余.仔细打量着这群孩子独立编纂的班刊,我却真的要赞一声“后生可畏”了.这份班刊触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让人目不暇接,而且刊物的栏目设计也甚为精致等起先我很吃惊,这些孩子竟然有如此之能量,而且竟能如此之神速.尽管,我也深知,那几位负责人付出的尤其多,而作这样付出又是对他们责任心与亲和力的一次大考验.吃惊过后,细细思量,我又觉得这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班刊终稿系一月有余之功,却又非一月有余之功,其中的文稿大都为平时(近一年来)的语文练笔.故而,赞“后生可畏”之余,我自己也多了许多欣慰.那一刻,我也意识到自己曾经很糊涂,其实真的没有必要到处去搜罗表扬这些孩子的理由了.

做林先生一样的糊涂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学习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最后再以王老的一句话作结:“做读书的有心人,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读书并坚持写读后笔记,投入生活并坚持课外练笔,这就是‘积累’,这是学好语文的基本方法,基本途径.”这也算是对学生乃至对自己一种希冀吧――至少应该做林先生那样的“糊涂人”吧!我想若真能如此,学生也就无需再被“强迫”了吧!

何文刚:北京十二中语文教师.

(责任编辑:续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