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主题的多元化

点赞:4943 浏览:161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童话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各大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之作为经典选入其中.但各版本的语文教参对于本篇课文主题的阐释主要是: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当然,我们不否定《皇帝的新装》所具有得社会批判意义,但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一味追求所谓的标准或统一答案,而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如莎士比亚的那句经典论述:“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鲁迅先生也曾这样描述《红楼梦》的主题:“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等”,可见,对于同一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视觉去审视.因此,越是经典的恢弘巨著,主题结论的多元性就越明显,《皇帝的新装》同样也不例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一项中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意义.”这种倡导其实就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因此,对于《皇帝的新装》这样的经典作品,其主题阐释更应该多元化,除了教参提供的参外,我认为以下几种角度地阐释同样也应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注意和思考:

第一种角度:对于自私、虚伪等人性弱点的批判.抛开过于功利化的具有政治批判意义的倾向性解读,我们不难发现,《皇帝的新装》嘲讽的对象不仅仅只是皇帝、大臣这些统治阶级,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显然也在被嘲讽之列,因为他们在面对那件根本不存在的衣服时,和皇帝、大臣们都作出了同样的反应――极力掩盖真相且认为那衣服很美.为什么同样的愚蠢行为,却单单指责皇帝、大臣们是虚伪和愚蠢的,而将普通民众排斥在批判的行列之外呢?纵观全文,不难发现《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实际上是批判人类――不仅包括统治阶级也包括“被统治阶级”所共有的虚伪、自私等人类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这些人之所以会对根本不存在的皇帝的新装,做出如此荒谬的反应,根源就在于他们怕被别人认为自己很愚蠢的虚荣以及为要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而证明自己称职的自私心理在作祟.

第二种角度:“惟无邪,才真实”的深刻寓意.童话中,骗子的骗术算不上有多么高明,他们之所以能得逞,一切皆源于他们内心的邪念:皇帝之所以被骗子骗,是因为他昏聩,爱慕虚荣,一味追求华丽服装的怪癖,这才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他和大臣以及百姓之所以不敢揭露骗子的骗术,面对并不存在的新衣服也不敢道出事情的真相,是因为他们自私和虚伪的丑恶心态在作怪,他们人人都惧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所以都落入了骗子所设的骗局里面不能自拔.而文中的小孩是无邪的,所以无畏无惧,从而能道破事情的真相,一语惊醒梦中人.这场并不太高明的骗局,浮雕般地凸显出皇帝、大臣和百姓们的虚伪、自私的丑恶一面.安徒生是想借这个童话劝谕人们:如心怀杂念,醉心于自私和虚伪的邪念,不但看不到事情的真面目,还会导致自欺欺人,被人耍弄,即便是被认为是身份高贵的皇帝也不例外.

第三种角度:骗子的机智或狡猾.纵观全文,可以看出,这篇童话讲的就是皇帝和大臣们如何一步步陷入两个骗子的圈套而出丑的故事.习惯上,我们总把“骗子”当成一个贬义词,但这似乎是我们现代人的一种道德评判标准,在诸多民间故事中, “骗子”一词其实并无贬义.“骗”只是小人物在艰难环境中对抗昏庸或无赖式的大人物并赖以生存的一种策略,他们往往以智取胜,这既是小人物的一种心理宣泄方式地体现,也是对丑恶大人物的一种讽刺.《皇帝的新装》中,安徒生其实并未对这两个骗子进行道德批判,除了“骗子”的称谓外,对他们并没有任何贬义性质上的描述和修饰,与此相对反而是对皇帝和大臣们尤其是皇帝极尽嘲讽之能事.“骗子”的骗局得逞,可谓“机智”,当然亦可称之为“狡猾”.

正如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容不容忽视一部分.因此在阐释《皇帝的新装》的主题教学中,作为引航人的语文教师千万不要让一元的传统阐释成为束缚学生创见的藩篱,而要引导学生透过文本,多角度多侧面的去挖掘,更好地把握其主题的多元化、多义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真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皇帝的新装》主题的多元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皇帝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