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文教学如何沟通文本与学生

点赞:18370 浏览:818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理解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本文主要谈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沟通文本与学生,针对现今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四点可行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换位主人公,体会情感;改写或续写结尾,读写结合,深入理解文本.还有更多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关 键 词 :文本;学生;阅读;情境;读写结合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很重要,学生更重要,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将二者沟通起来.应该让学生先走进文本感悟,再走出文本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是,在现在由于高考的应试需要,使得教师将课堂教学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像理科式的条分缕析,作者介绍、背景常识、肢解文本、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等等.为了教学的需要,教师经常就按自己的认识来解构文章,有时将课文拆的七零八散;甚至是短小的诗歌,都分“首颔颈尾”几联来讲解.拆开很容易,但如何综合,如何将其还原为整体,又成了大问题.很多教师拆开讲解后就结束了,认为学生就已经理解了、把握了文本,孰不知,学生依然脱离了文本,对此一知半解.如何沟通文本与学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式:

1.鼓励学生主动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然,阅读不仅仅是课堂上和课文中的事,课外阅读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高中学习时间的紧张及学习任务的繁重,使得学生缺乏阅读的时间.仅有的少量的时间,最多读读一些散文、短篇小说之类,与名著、经典是渐行渐远.我曾在班里做过调查,高一每个班读过《红楼梦》的学生不超过5个.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文老师对此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将一些经典简单地大概地给学生概括一下,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然而,教材中所选的课文,篇篇都是经典,如何让学生阅读呢?是值得语文教师探讨的.

我认为,课前要求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思考.精讲课文需要提前预习,通过自己的“读”去理解、思考,在老师上课前要有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课堂教学时,更有多种不同的阅读方法.如美文美读、分角色朗读、默读、速读.但是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我以前在教学时,总喜欢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先告知学生,这样容易使学生进入我所设计的条条框框,而缺失特色的自我的解读.一篇文章讲下来,我是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但不少学生却只是一知半解,或者缺乏自己的感悟.有时将文章拆分后进行了分段讲解,而不能将其综合,学生对个别段落和重点语句有所把握,但对整篇文章印象并不深刻,自然就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比如写景散文,描绘的是一派迷人景色,但很多场景学生并未看见,很难有所谓的切身体会.当然,多媒体教学为一点提供了方便,可通过图片、视频来展示场景,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理性思考,效果更好.我在执教《荷塘月色》、《春江花月夜》等美文时,都借助了多媒体,创设了情境,让学生沉浸在美景的享受中,很轻松地就进入了文本,理解了文章.有些文本,甚至可以在教室外进行实地教学,让学生真实感受情景,深入文本.

3.换位主人公,体会情感.

很多文章情感丰富,但单纯地讲解,学生很难感受所谓的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家国之痛.特别是有些古文,远离时代,学生确实难以体会特定时代的特定情感.此时,不妨让学生做个换位思考,你就是文章的主人公,在那种情景下,你的心情,有些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加以特定的情境.比如,乡愁的文章,可以通过住校生的感受来进一步体会;离别之愁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中毕业的感受及与父母分别的场景,这样情感自然就感受到了;家国之痛的文章,可以配着悲情的音乐深层体悟.再如,我在执教《陈情表》时,讲到李密的忠孝两难,我提到了自己现在外地工作,离家遥远的现状和选择,也许是远离家乡,远离双亲,但毕竟父母还年轻,且追求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也不算是远离“孝”.这样,让学生既了解了作者,深入了文本,也了解了老师,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4.改写或续写结尾,读写结合,深入理解文本.

很多经典文章,扣人心弦,但结尾有的让人惋惜,有的戛然而止,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对这些文章,可以让学生改写或者续写结尾,再与文本作一对比,这样既可加深对文本的印象,又可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比如,执教《孔雀东南飞》时,讲到最后,焦、刘相爱却只能殉情的结局,学生无比惋惜,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改写《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可以彻底改变文本,来个大团圆的结局;还可以加入一系列的波折,让他们经历更多磨难.第二天检查时,看了学生设计的种种故事,非常有思想,有的还能融入现代因素,大多数同学都进行了积极思考.上课时,展示了一些较有特色的结尾,让其他同学点评;最后,将这些与课本作一对比,得出结论:悲剧更具有震撼人心的美,更具魅力.再如,执教《边城》时,结尾处留下了翠翠在等待,会等来怎样的结局呢?我也让学生进行了设计.从检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这类作业都比较感兴趣,而且这类设计比较开放,写出自己的理解都能受到好评,因此参与的积极性较高.通过改写和续写,学生对文本也有了自己的解读.

小语文教学如何沟通文本与学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以上四种是我认为沟通文本与学生的主要方法,当然,不局限于这四种,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值得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不停探究.沟通文本与学生,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教师的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方法.只有学生深入了文本,才能解读文本,在考试时的阅读题中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与理解,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