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专业导师组工作室教改

点赞:30790 浏览:1435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分析,指出建筑学专业的核心主干课――“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存在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导师组工作室制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本文论述了了该制度的建构方法及细则,总结了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列出其优势和不足,并就下阶段工作指出方向和措施.

关 键 词:建筑设计;导师组;工作室;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1-0084-02

1.引言

建筑学是一门特别的专业,它集艺术、人文与工科教育于一身,被美誉为“理工科中的文科”或“工程中的艺术”.上世纪90年代前,建筑学教育只在清华等“老八校”及少数院校设置开办.近20年来,由于社会对建筑学人才的需求持续保持在一个高位旺盛阶段,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办了建筑学专业,根据不完全统计,到2012年,设置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已接近300所.对于多数院校来说,由于史短,教研教改的探索以及教学特色的的形成都处在婴儿期;而同时,各个学校在资源、传统、地域特色等方面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建筑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去寻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就成了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福州大学建筑学院从2010年开始,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而以“导师组工作室”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就是这种形势下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2.导师组工作室制度的理念

2.1建筑学专业教学的特点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在建筑学主页教学中处在核心地位,这不仅仅表现在它课时量大、学分高,时间上贯穿了二到五年级,还在于它还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其它专业课知识的一门课程.因此,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就成为建筑学培养中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试金石,是重中之重.

“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授课方式也比较特别,每个班级有自己固定的专业设计教室,每个学生有自己的固定设计桌椅.教学中一般每学期布置1_2个设计任务,学生根据任务书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除了每学期初开题的集中讲解外,多数情况都是教师采取一对一、手把手的形式进行辅导和改图.上课时,由3-4名教师共同授课,每名教师辅导8-12名学生.授课频率为每周两次,每次四节.除了课堂指导,学生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在专业教室内完成设计作业的绘制工作.这种授课方式类似于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具有“工作室”的特征.

2.2现行设计课程的授课模式和存在问题

建筑学专业主要培养建筑行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建筑设计人才.它是高度职业化的专业,对学生要求很高.现行的教学方式是广泛采用、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但通过多年的实践表明,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积弊和不足,需要进一步调整和解决.

建筑学专业导师组工作室教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2.1年级之间的知识点衔接问题

建筑设计课程虽然有大纲和授课计划,但设计毕竟是一个创作过程,有一定的主观性,实际授课中,依靠的是教师的个人经验和能力.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有专注点也有盲点,再加上设计创作的主观性,这就使建筑学不能成为标准化的教学模式.这种非标准化的差异,经常在年级之间的知识点的衔接上表现出来:调查中发现,每次学生刚升入高年级的时候,新接手的教师经常抱怨学生某些知识和能力没有掌握,某些细节能力方面有缺陷,达不到接受更高设计要求的标准,而他们常常要为此补课.这个也从侧面说明,不同年级间教师的交流不足.

2.2.2学生的交流问题

建筑学专业人才所需要的艺术人文素质,是个耳濡目染的漫长过程,不是完全靠课程所能解决.学生的交流、接触面对于这个培养就很重要.学生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内部学生都很熟悉,但班级之间、年级之间的交流就少了很多.并且传统的授课模式,学生只能接触到本年级的教师和同学,接触面受到一定限制,年级之间交流不畅.

2.2.3教师的对学生的熟悉度和投入问题

传统模式因为教师都是只负责本年级的教学,和学生的接触基本只有一学年的时间,教师刚刚熟悉学生,课程已经结束了,学生如流水一般,不少老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也不太能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教师在对学生的熟悉度和对教学的投入都有一定的局限,更难以达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展开因材施教的理想化模式.

2.3导师组工作室的理念

以导师组工作室制度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目的就是以灵活的教学方式和高效的教研团队结合起来,调动师生积极性,培养综合能力高、实践素质硬、符合社会需求的建筑设计人才.

导师组工作室制度,是在分析了现有教学的特点,针对缺点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综合改革方案.它融合了大学的“导师制”和建筑学专业的“工作室”两种模式,同时打破了班级概念,是一次系统化的大胆尝试.

“导师制”是一种高等学校的教学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导师制”的施行,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更有时效性,指导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而“导师组”,则是将教师按照专业执教特点并在组合意愿的基础上编组,形成一个小团队,共同指导学生.

设计“工作室”则是基于建筑设计工作的创造性特点,在高年级教学中让本科生提前进入以教师带队的设计实践中.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组集中,选择以导师组主持的专题“设计工作室”,形成设计团队,导师组成员一方面对学生的授课进行设计辅导,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通过真题真做、真题习作等方式,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工程设计实践.

导师组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其实质是将传统的以班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运行机制.各工作室有明确的教学风格特点,导师组成员对工作室负责,学生可以自主地有选择地进入工作室进行学习,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有专攻”,又有利于教师长处的充分发挥,有效增强教师责任心,创造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这种机制还有利于年级问知识衔接问题的解决;有利于适时调整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3、跨年级导师组工作室制度的设计

以上所论述问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针对问题,我们开展了一年的调研学习,走访了一些学校,并根据自身的情况,设计了跨年级导师组工作室制度.

3.1导师组工作室的构成结构

导师组工作室制度,将原有班级关系打破,新的班级由二、三、四年级各10-12名左右学生构成,教师也由原先的同年级课程教师变成二,三,四年级教师各1名组成.这样,使传统班级具有了纵向年级结构.3个教师中设立导师组组长,组长对本班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负责.这个结构,有利于学生容易接触到不同年级的教师、不同年级的课题、不同层次的同学(见图1).

3.2导师组工作室的选择和确立

导师组负责本工作室学生2-4年级的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组内要求至少有一位是高级职称,并作为组长作为总负责人.

第一次成立导师组,需要二、三、四三个年级的各班级学生打散重排;步入正轨后,每年只要一年级学生在进入二年级学习前,选择导师组即可.

导师组工作室教师成员一般会对学生以宣传或解答的方式推广自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导师组.一个工作室报名满额后,不再接受学生,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的工作室.如果学生有要求调换工作室,在征得调入方导师组同意后,可以调换.

3.3工作室的课程安排

指导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要求基础上,可自行设置题目、任务书及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安排.设计题目和任务书在经过年级组组长和系主任的审核同意后,即可启用.

3.4管理和考核

导师组工作室有一定的权限管理自己的教学专用空间.在工作室之外,建筑系另设抽调5个骨干教师作为年级组组长,组长负责审核各工作室各年级题目设置及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对于不符合年级大纲进度要求和标准的,年级组组长有权要求对任务书进行修改,直到满足课程体系的要求.这种机制对专业教学起到横向梳理作用,以避免工作室偏离系统.涉及到年级问的问题,由系里召开年级组组长会议决定.每学期由院、系对工作室教学进行考核,考核要素为工作室的成绩、特色以及学生的满意程度等.


4.实践得失

两年的实践中,不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及时总结,该制度的一些优势逐渐发挥出来,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暴漏出来.

4.1导师组工作室的优势

4.1.1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感和责任意识

导师组工作室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教学团队,教师不再只负责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而是为学生2-4年级3年中所形成的设计能力负责,责任意识增强了,也有了团队问的竞争意识.导师组工作室内的各年级教师交流增多,知识点衔接问题也在团队内部得到解决.最近的教师交流反映,教师对学生个体的熟悉度、关注度有明显加强,特别落后的学生数量有所减少,侧面证明了教师的责任意识有了提高.

4.1.2教学差异化、多元化有所体现

设计课教师的专业实践、以及研究必然有所偏重,有所长有所短,采用工作室制度,可以扬长避短,使学生更充分地吸收到教师所学和专长.从学生作业的评图中可以看到,一些富有特色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在国内外竞赛中获奖的数量也比改革前有明显提高;各个工作室的特色差异有所体现.

4.1.3有利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

不同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同在一个教室空间内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学习内容,高低年级之间也容易形成指导和学习的氛围.

4.1.4学生增加了选择的主动性

导师组工作室制度不仅使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实际,而且比以前更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有所增强,学习效率和质量有一定提升.从完全听从系里的安排,到可以自主选择导师组工作室,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年学生都有一次机会选择其他教学团队的机会.这种做法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

4.2试行期间的新问题

两年的实践中,导师组工作室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效果明显.但实行中,也一些新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4.2.1学生选择的盲目性

学生之间的私下交流对选择影响很大,某些教师或导师组的特点、优点、问题及缺陷等经常被夸大,进而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选择工作室的时候产生影响和误导.学生往往趋“强”避“弱”,报名时有的导师组门庭若市,有的冷冷清清,学生偏向于实际工程经验丰富、性格宽容、打分较高的教师,对于学术型的、教学严格的、打分严谨的则不太喜欢.

4.2.2导师组工作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

各个工作室因为教师团队性格原因,有的搞得比较活跃,有的比较传统.学生有时会将导师组之间的差异性当成优缺点比较,并夸大事实,造成学生流向一方,加大了工作室之间的不平衡.

4.2.3调组的问题

理论上,学生每年都可以重新选择导师组,但实际执行来看,由于有些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愿意调离,但因为各工作室人数是固定的,没有人离开,就意味着没有位置腾出给其他同学加入,这就造成每年调换工作的滞涩,调换存在技术困难.

虽然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但总的来说,导师组工作室制度还是受到师生欢迎的,这坚定了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的信心.

5.下阶段措施

对出现的问题,经过仔细研究、耐心分析,逐渐明确了下一阶段的目标和措施.工作室运行机制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它的构建和完善,需要配套管理制度的调整及跟进:如教学工作室基本结构、教学工作室的组织和调整、教学工作室的运行、工作室人员职责与范围、教学工作室激励机制、教学工作室经费运作方案、学生的选择与调整等.并还应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课程体系标准、师资标准、教学评价的体系建设.另外工作室的成绩、特色以及学生的满意程度等考核制度也需要完善.

6.结语

工作室制的教学有利于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其发挥最大效能,从而提高学院的整体竞争能力.另外,工作室制度适度增强了竞争氛围,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提高教育怎么写作的质量.

工作室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优劣是工作室机制的生命,实践证明,工作室制教学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共融的特点,也是对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演绎,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两年多来的实践过程中,虽然也遇质疑的声音和不同的建议,但该模式仍受到多数教师的认可,认为可以继续保持并进一步观察结果.而来自学生的支持则更加明显,这增强了持续改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