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

点赞:6479 浏览:2202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日益突出,成为政府、社会、学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具有不同于公办学校的一些特征,并且在形成原因上具有复杂多样性,因此,必须从源头入手,多管齐下,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

关 键 词:民院校;网络犯罪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152-01

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防控机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大学生网络犯罪是指大学生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以计算机网络为侵害对象而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大学生网络犯罪开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9岁的网民所占比例为29.8%,2012年则上升至30.4%,其中大学生网民占了较大的比重.另据统计,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问题日益突出,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当前,新建民院校大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施的犯罪行为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类犯罪;侵害公私财产类犯罪;制作、复制、传播、贩卖物品,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类犯罪;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安全类犯罪;侮辱、诽谤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权利类犯罪.与传统的犯罪相比,大学生网络犯罪具有犯罪主体的高智商性、犯罪手段的隐蔽多样性、侵犯客体的不确定性、危害结果的严重性以及犯罪本身的“虚幻性”等特点.

2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成因分析

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除取决于犯罪人主观方面的各种因素外,还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推动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合力.

2.1主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导致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最本质的原因,是在大学生网络犯罪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首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引是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主要原因;其次,分辨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是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又一主要原因;再次,网络法律和道德意识薄弱也是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重要原因;最后,过度上网和沉溺网络游戏容易导致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异常,加上自负和放纵心理的驱使,民院校大学生极易走向网络犯罪的深渊.

2.2客观原因

从客观方面考察,大学生网络犯罪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网络社会上流传的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负面影响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台文化是孕育大学生网络犯罪的温床,是腐蚀和扭曲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毒瘤.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存在缺陷,未能满足大学生追求新观念、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的现实需求,促使大学生过于迷恋和依赖于网络;重视智育教育,忽略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的传统理念对大学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家庭中父母网络知识缺乏,以及各单位网络安全防护意识薄弱、管理措施不到位等给了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以可乘之机等客观原因.此外,网络安全管理缺位和网络法制建设落后也是造成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重要客观原因.当前,我国网络安全和管理领域不但缺乏安全的、统一的操作系统,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还缺乏统一的信息安全标准和协议等.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的网络立法工作相对滞后,实施网络犯罪的成本较为低廉,而惩治的代价非常高昂,因而不能有效地阻止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

3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防控对策

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成因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防控手段和内容的多样化.针对当前新建民院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状,必须从源头入手,多管齐下,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尽量减少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的发生.

3.1强化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好坏对民办院校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网络环境是导致民高校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直接诱因之一.这就要求政府网络管理部门必须切实加强监管的力度,摒弃“重建设、轻管理、重应用、轻安全”的错误理念,加大网络执法力度,为大学生上网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一方面,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工作,完善技术安全防范措施.例如,可以采取信息加密、防火墙、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网上监控、入侵检测、案件跟踪、漏洞恢复等技术,对有关信息系统进行定期排查,及时修补系统和程序漏洞,增强其安全性能,阻止外界对计算机系统的非法入侵.另一方面,管理部门应经常对网站、网络信息进行排查,对不良的网站和信息进行必要的技术屏蔽和过滤,加强对网民上网行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对不健康的网络行为进行及时警告,同时加强对网络从业人员的管理,加大对非法网络运营商的打击惩处力度,让大学生尽可能少接触那些不良网站和有害信息,还大学生一个健康安全的上网环境.此外,民高校也应当加大校园网络技术和网站建设的经费投入,在校园网入口处加装有害信息设备屏蔽设施,隔离各类不良的网络信息,切断有害信息的传播渠道,提高校园网络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严格校园网络管理制度.

3.2改革教育制度与体系,增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

首先是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高发率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精神欠缺和法制观念不强有关.针对我国网络立法滞后的现状,可以借鉴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完善网络立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民办高校可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将网络法制教育内容纳入到法律基础课之中,利用典型的大学生网络犯罪案例开展教学活动,结合特定的专题报告,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犯罪的造成严重危害后果,教育引导大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倡导合法合理的绿色上网方式,提高学生辨别不良网络信息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其次是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民院校必须不断深化高校德育课程改革,大胆探索适合民院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的改革,使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德育课程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自觉的网络尊重意识、诚实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更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有条件的民办高系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德育教育载体的作用,建立网上德育工作平台,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此外,广泛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网络道德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道德环境,力求取得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效果.

民院校还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会使其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造成网络性心理障碍.为此,民院校必须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有意识地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知识讲坛,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怎么写作,及时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心理,使其保持健康的网络心态.此外,民办高校还可以创新网络心理健康载体,例如利用校园网络开设心理网站,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怎么写作,与学生进行交互式心理对话,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惑,培养大学生内在的、自觉的网络道德情感、道德责任和自律能力.

3.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

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而减少大学生对网络的迷恋,能抵制和消除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服饰和影响.因此,有必要将校园文化和网络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贴近大学生的心理,同时具有内容和形式上的丰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