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生课程体系的差异

点赞:25089 浏览:1170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与英美等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相比,我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着缺陷.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分、学制等方面对英美等国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究,找到其中的差异以及自身的不足,并且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 键 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中外差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竞争综合国力的时代,国家的科技创新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视作国家兴亡的关键所在.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环节,而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创新与优化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英美研究生课程体系很具特色,研究其特征及其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对于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跨学科课程

1.跨学科课程特点

在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中,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差之中.培养跨学科的高级人才是促进新的学科发展和取得重大研究突破的基础.因此,跨学科的课程模式在现今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人文类的跨学科课程是各高校最普遍的跨学科资源,此类课程内容广泛,尤其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设计上.如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德语系的教授开设的“文学与语言能力”课程,就把语言学理论用于诗歌、会话等各种文学题材的语言及文体赏析,借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课程的跨学科特点还表现在不同学科教授跨学科合作上,如UCB语言系和人类学系教授共同开设的“跨文化语言艺术”,该课由两系的教授共同主讲.不同专业的视角或知识背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冲击了大家的学术观念,并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文理交融也是跨学科课程的另一大特点,如人类学与综合生物学交叉的“人类骨骼学”等.

2、兼修本科课程

在美国,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课程界限并不明显.在美国的课程体系里经常出现研究生课程需要一定的本科生课程基础.这是因为很多研究生的本科专业并非就是现在的专业.相比之下,目前我国一般不允许本科的课程计入学分.如果生源不是本专业,即会要求补修本专业的本科课程,这大大限制了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的交叉学习,对研究生培养很不利.

3、鼓励或规定修外专业课程

如美国的工程硕士专业,除了研究生所学专业的学分,学校也很鼓励修习其他专业的学分.而我国的工程硕士专业也有类似的做法,即学习经济、管理类课程,但是本意并非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而是将其作为本专业的辅助课程.而在美国,即使学习理工科,你同样可以学习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课程,因为美国鼓励跨专业的课程体系的目的在于加强素质拓展,加强学科交叉与渗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以及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例,在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生分为课程型与研究型.课程型的研究生注重的是课堂上的学习,一般由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对重难点进行辅导,还有学生小组讨论等形式,最后交毕业论文进行答辩.课程型研究生与我国研究生专业相似.但是,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还有研究型的研究生,这是与我国最大的不同.该类型的研究生一般不上课,如同工作一般,独立进行研究,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写论文,然后进行答辩.研究型的研究生更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将其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也更加符合现今社会的要求.而在我国更多的研究生属于课程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我国的研究生在毕业之后更多的只是从事理论研究,而很少有研究生投入到实践的问题.

2、分模块教学方式

有许多研究生本科的专业可能并非现在所学的专业,这就决定了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即使本科专业与现在的专业相同,也并不意味着对所有课程有着相同的接受程度.而分模块教学方式就正好可以应对这一现状.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就以分模块的方式进行教学,每个模块可以进行独立教学,研究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经行该专业的学习.分模块进行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真正践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表1为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的课程设置.

三、转学分制

在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还有一种转学分制,而在我国这种做法尚未出现.转学分制,即在外专业、外校或者在外国修过的学分,都可以转为本专业内的学分.有的学校可以转若干门学分,少的也可以专一两门课程的学分.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避免学生做无用功,使研究生致力于其他课程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可吸引对外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同一门课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见解,任何外专业的课程都可能成为本专业的一面镜子,促进这一学科的发展.此外,从教育成本方面考虑,转学分制也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这一措施很值得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借鉴.

四、灵活的弹性学制

弹性学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分制为核心、导师制为保障,对学生的修业年限规定较为宽泛,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相应课程、在有相当伸缩性的时段内完成相应学位所需学分,并达到其他相应要求的一种研究生培养制度.

如美国的春田学院体育专业,学习年限实行弹性制,一般一两年就可以修完课程毕业.学习年限受很多方面约束,如本科的成绩、本科的专业等等.如果学生基础较好那么就可以申请一年毕业,如果基础较差,研究生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在班主任同意和学校评估后延长学制.再例如,在英国,2年制的MBA培养模式已逐渐被10―21个月不等的学习年限所取代,并且,一年制的MBA培养模式目前在欧洲已很常见.

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安排自己的学习,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多选择课程,甚至提前毕业.美国的研究生学制,相对于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来说更加灵活、更加富有弹性.在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时间较为固定,这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间接地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即使是实行弹性学制也是“一刀切”,并没有紧密地联系实际.五、改革措施

1、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实行跨学科的课程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技术的多学科对人才的要求更高.过去单一的“专才”在目前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对而言,英美的研究生知识面更广,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熟悉本专业的辅助专业的知识,还可以灵活运用不同专业的知识,这意味着英美的研究生可能在展开一项研究的时候视野更加广泛,得出的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所以,我国研究生课程体系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促进学科的综合发展,从而使研究生具有综合的能力,成为复合型人才.

面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实际,我国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中需要增设大量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复合课程.构建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实行跨学科的课程模式,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2、培养更多研究型研究生,同时模块化课程体系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注重课程型研究生的培养,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研究生在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理论方面的研究.而欧美国家的研究生在毕业后既有从事理论研究的,又有从事实践的,比例合理.这也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特别是英美两国科研实力能遥遥领先世界以及其高水平专家人才迅速成长的原因.

目前,我国急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同时具有更高综合素质的研究型研究生.研究型的学生,更多是自己进行课题或者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尝试着运用,所以对知识的领悟力会更高,对知识掌握得也会更深入,于是就会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行性和机会.培养研究型研究生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与经济结构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我国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实现课程体系的模块化.模块化的课程就可以使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因材施教.由于模块是根据当时社会需要而设定的,所以每年模块课程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保持核心模块不变,再不断变化模块的其他课程,与时俱进.而在我国由于专业与专业之间课程交叉较多,重复教育导致教育成本增加,所以,模块化的教育很值得在我国推广.

3、改革学分制度,优化课程体系

美国高校实行的学分制,使得学生可以自由挑选设置广泛的学分,学分可以积累、储存和转移,并在各学习领域、各高等院校和若干年内自由流通,由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上的竞争.我国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鼓励研究生修外专业课程,或者实行转学分制度.这样既可以降低教育成本,减轻学生负担,也可以实现本专业课程与外专业该课程的交流借鉴.

4、完善弹性学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始就开始推广弹性学制,但在实行的过程中依然存一些问题.首先,我国的弹性学制存在“一刀切”的问题,不分学校,不分专业,也不分文科、理科,都实行同一个标准,实则不够灵活.再者,弹性学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也不够完善,比如学籍管理措施、后勤保障措施等.因此,我国的弹性学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根据学校、专业以及社会的需要,确立合理的研究生学制,真正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教育成本.其次,完善与弹性学制相配套的相关制度.比如,在弹性学制的条件下,学生提前毕业、修业等现象可能会增加,此时合理的学籍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外生课程体系的差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跨学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六、总结

培养具有全局观念、适应高层次环境需要的专门人才,对于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有着特定的社会基础和历史继承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将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可在参照国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并与国际主流接轨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制.

【参考文献】

[1]王逸娜:人文学科的跨学科教育模式――对美国高校的考察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0(6).

[2]马永红、赵婷婷、郑晓齐:中美材料领域工程硕士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

[3]冷伏海、安新颖:英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3).

[4]宋建亚、张逸文:美国春田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启示[J].科技信息,2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