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点赞:23666 浏览:1066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应用型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从观念认识、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关 键 词】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其在培养模式和专业定位上由于发展时间短,软、硬件建设不完善等,往往不能与传统的公办教育相提并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既有别于“学术型”普通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又不同于“民办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主线.应用型人才的规格特征突出表现为厚知识、强技能、高素质.这一定位也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语文课程于1978年由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先生倡导,自1980年始陆续在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开设.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一、当前应用型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

作为文科专业的基础课,大学语文在民办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中可有可无,随意性极大.绝大多数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都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择课程.就连中文专业,在专业计划中也大都以文秘写作、应用文写作、商务写作等实用性极强的课程取代大学语文课.一些院系,即便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课时量也是一压再压,大学语文已成为“日益边缘化的学科”.

当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系的大学语文教师,绝大多数是教师,许多学校连大学语文教研室都没开设,教学中根本谈不上讨论研究、团队合作.同时,在课时量的计算上,大学语文在许多院校被打了八折,课酬极低,许多教师因此都不愿意在教学上多花心思,照本宣科的现象屡见不鲜.就学生而言,大学语文被看作是中学语文的延续,在以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为上的环境里,根本没必要浪费时间去学习语文,而英语证书、专业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对学生而言,则更具有诱惑力.

(二)教学方法陈旧.

受课程边缘化现状的影响,大多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教法仍以教师一言堂为主,缺少跟学生的相互交流,缺失多媒体手段的灵活运用,忽视了学生沟通、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精神方面的渗透,而把教学重点放到了正音、译词、解句等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上,这样的教法使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他们学习的目的只不过为了应付考试.


(三)缺少合适的教材.

据初步调查,全国大学语文的教材竟达40多种,笔者在近几年中用过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有3种.由于对该课程的定位不准确,许多教材在编写上感觉大同小异,充其量不过是浓缩版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精选,且作品分类标准不一,线索混乱.同时,部分自编教材因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教材内容更多地针对特定生源,难以具有普通适用性.

(四)考核方式存在局限性.

考核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除能够检测课程教学效果外,其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也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同时也可以体现该门课程及该学校的教学办学理念.但是据目前情况来看,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考试方式还非常单一,多是通过试卷进行测试,对考核内容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因多为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监控不到;同时,因试卷测试形式的局限性,使多数学生养成了考前搞突击、平时不用学也能轻松过关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试卷只能测试部分学生对于书本和课堂知识的短时记忆能力,并不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这也是许多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二、应用型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思路探讨

准确定位、正确认识.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以素质为本位,以能力为核心,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就是为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怎么写作.具体而言,就是以其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为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怎么写作.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门以语言文字为手段通过阅读、感悟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心灵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其过程是缓慢的、长期的,效果也非立竿见影的.大学语文教育切忌以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待,教育者必须从更长远的战略目标来加以规划.

应用型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语文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中学阶段已经学过的部分内容,引导其多角度、多侧面进行思考.中学阶段更多地侧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大学语文则应该在此基础上突出作品的人文价值和文学价值,联系学生实际和时代特征,扩大到对整个世界的宏大思索.当然,具体实施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取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师生辩论、小论文写作等方式,因地制宜地与学校、学生成立的团体和开展的活动有机结合,真正让课堂从教室走向校园,从校园延伸到社会,并使学生养成想学习、会学习的良好习惯.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应摒弃以文体分类为依据的模式,这种分类容易破坏作品人文价值系统性和连贯性,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切忌把文学作品和应用写作混为一堆,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放到同一个层面来进行,平均用力而重点不分,主次不明,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

实现考核方式立体化.

以前的课程考试主要是以试卷为主,而试卷中的题目内容多是课本知识及课堂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学生也多是把这些内容背记下来,但是这就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因此,要充分地发挥考核在课程教学中的引导性作用,树立通过考试帮助学生同时提升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等的观念,突出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考核,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思考、创新,建立综合性的考核评价体系.而针对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我们在注重期末考试的同时,也必须强调过程性考核,对于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持续的多形式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