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评价中读者的缺位

点赞:4804 浏览:172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文献计量学越位、读者缺位、期刊评价功能异化的现象.在期刊评价中,论文引用率不能等同于读者评价,专家定性评价不能取代读者评价,Web即年下载率无法反馈读者评价.期刊改制是大势所趋,期刊评价中亟需重视读者评价.

期刊评价中读者的缺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核心期刊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期刊评价读者缺位文献计量学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4)02-0066-04

期刊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者以期刊为媒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传达给读者;期刊经过编辑出版流程,将作者的所思所想介绍给更多的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作者、期刊和读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至上,读者是的终极对象.因此,对于期刊而言,读者的评价至关重要,读者完全可以“用脚”选择期刊,从而决定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相比较而言,学术期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学术共同体成员展示各自学术成果的平台,学术期刊暂时不用考虑办刊的经济效益问题,因此,目前国内各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读者缺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读者不是评价的主体,无论是作为群体的读者,还是作为个体的读者,都游离于期刊评价体系之外.

1期刊评价中文献计量学的越位

1.1“核心期刊”的概念来自文献计量学

有学者指出,当前的学术期刊评价活动,实质上是学术共同体根据自身的各种现实需求对期刊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期刊评价主体的价值取向不断演进,从最初的“信息密度”转向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感知和认同的“学术地位”[1].期刊评价中的关键概念――“核心期刊”来自文献计量学,源自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完善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科学计量学家加菲尔德.布拉德福提出“文献离散定律”,即某一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某学科按载文量多少递减顺序排列的期刊划为三个区,每个区包含的相关论文数量相等,则可发现,第一区涉及的论文来自数量不多但效率最高的核心区期刊.加菲尔德发现了“文献集中定律”,即1.25%的期刊上拥有24%的引文.这两位学者都是文献计量学、情报科学方面的专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研究的目的在于统计信息,从而为图书馆采购文献、优化馆藏、了解读者的阅读倾向、测定检索工具等提供理论依据,为文献情报部门利用有限的资金获取最有价值的情报源做出科学决策.

1.2我国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指标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核心期刊”的概念,开始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到目前为止,由各个大学图书馆、各种评价机构制定的“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评价体系数量众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2].与此同时,“核心期刊”一词已经从文献计量学的概念演变为约定俗成的名词,成为判断期刊质量的标准,以“是不是核心期刊”为标准,在“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之间划出一道鸿沟.


目前,我国影响力比较大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社科院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武汉大学研制的《中国权威、核心期刊排行榜》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采用定量评价,包括本版核心期刊定量评价,采用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9个评价指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采用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注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注重引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