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点赞:3845 浏览:126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要]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它既受大学扩招、工作单位二元对立、大学培养机制不合理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的自身素质等个体因素的影响,从体制和毕业生自身两方面分析才能有利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难;结构性因素;体制性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社会学探讨

收录日期:2014年3月4日

随着大学扩招的进程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一般大众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影响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了国家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它是一个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与之对立的观点是,目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是社会的表象,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大学生失业是暂时性的人才供需结构不协调,是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


在笔者看来,大学生就业难是复杂的问题复合体,它是由多种因素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互动造成的.就业难问题的形成既与当前的教育政策、体制等结构性因素有关,也是与大学毕业生自身因素分不开的.下面,本文针对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问题进行几点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几个结构性因素

(一)大学应不应该扩招?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却连年持续下滑:从2005年的76%降到了2010年的65.6%,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为解决毕业生就业不足的问题,教育部呼吁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定位于普通的劳动者,就业要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社会舆论也往往把大学生就业难的矛头指向高校扩招.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教育部2006年放缓了高校扩招的步伐.表面看,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扩招,但从深层次上看,高校扩招并不是造成大学生就业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统计结果显示,1999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国家25~65岁人口中大学文化的比重在20%左右,而我国2005年该年龄段人口中大学文化人口只占7.2%,只有中等收入国家的65%.从人均教育年龄来看,我国2005年人均8.3年,低于世界同期均值11年.1999年扩招以前,我国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不足10%,不仅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许多与我国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这样的高等教育规模,不仅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具备大学文化的人口比重的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与国外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仍有很大的扩招空间.

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大学生失业是很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但在我国之所以就业难问题得到如此的关注主要是由于高校扩招步伐过快,家庭对子女工作的期望值高,导致高校扩招前后就业反差过大,社会反应过于强烈的结果.因此,高校扩招,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在普及初中教育后,我国针对高中(或同等学历)教育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与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偏小的矛盾做出的历史性决策,高校扩招是历史性的抉择.

(二)城市工作单位的二元对立结构是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低的根本原因.上大学就是为了在城市能够找到一分正规的工作,而当前工作单位的二元对立使很多大学毕业生的这种愿望落空.这里所说的工作单位的二元对立主要是指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的对立.从各个部门劳动力所能享受的待遇来看,中国城市就业单位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二元结构.在城市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是高工资和享受完备的福利,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一般是低工资和享受不完备的福利,这两种部门存在巨大的收入和福利差距.

当前最能吸引大学生的是石油、电信、铁路、电力、汽车、金融等行业,但是这些大部分是垄断行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模糊性.并且当前这些部门近亲繁殖严重,招聘劳动力存在不公平性.加上现在正规部门的相对规模在下降,本来雇佣的人会减少.另外,国有企业为了保持其竞争力,在新增职工中,也以合同工、临时工的名义雇佣劳动力,只招收少部分享受高工资、高福利的正式职工.并且是进入正规部门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从过去的中专大专,到现在的本科,甚至硕士、博士;从过去的一般大学毕业生,到现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甚至海归生.现在进入正规部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在下降,也就是说,读了大学也不一定能进入正规部门就业.

另一方面,本应该吸收大量大学毕业生的非正规部门,由于没有健全的用工制度、合理的工资和福利体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其待遇对大学毕业生还是没有什么吸引力.大学毕业生迫不得已才去民营、私营单位就业.调查显示,2010年毕业的已就业的大学生,只有16.3%到私营企业,9.5%到三资企业就业.截至2010年底,我国目前有4.7%的本科毕业生和2.7%的研究生到私营个体企业就业,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含外资)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约占65%,随着近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这个比重也在逐年增加.这些数据说明了本应该吸收大量劳动力的非正规部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

因而本质上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工作单位的不合理分割和就业单位的二元对立体制,他们导致经济快速发展的部门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去就业,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去处.

(三)高校体制的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第一,高校层次的设置和定位不合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和定位不太清晰,存在明显的盲目性和跟风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等学校不顾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把大学“升级”,由专科要升级为学院,由学院要升级为大学,把学校的主要力量都用在了建设高楼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容纳更多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各个类型的学校都努力地争取硕士点和博士点学科,纷纷成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定格为所谓的研究型大学,因为这样才能够提高大学的知名度和所谓的“大学排名”、才能够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因而部分高校往往不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所培养的学生不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形成人才“相对过剩”.按照国际惯例,人才培养应符合“金字塔形人才结构规律”,即塔首少量人才为研究型人才,塔中及塔基为技能型、应用型、操作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却正好相反,趋向于倒金字塔形人才结构.此种趋向对国家经济发展及大学生就业都是极为不利的.第二,高校的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但是大学的专业设置还有很浓的计划经济色彩,行政力量在专业设置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行政化对专业设置的高度渗入导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差距,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在社会上得不到认可.总之,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结构十分的滞后于市场的需求,使得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出现偏差,这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个人因素

就业是社会的事情,同时也是家庭个人的事情,个人的基本素质对就业也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当前一些落后的价值观和就业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

(一)就业观念的落后.计划经济统招统分政策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只能是进入市场进行“双向选择”,但传统的就业观念仍在影响着现阶段的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却仍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一直没能从当前的文化中消失,一些大学生或者家长总是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地要当国家干部,或者成为国家的公务员,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稳定的工作,只有去了公有制企业才算真正找到了工作,如果去了民营企业等是很丢脸的事情.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毕业生“有业不去就”、“想去的单位不要他,能去的单位又不去”的就业难局面.

笔者认为,出现当前就业难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对接,大学生的期望值太高,而社会实际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无论是精力、时间还是经费,大学生都投入了很多,因而对工作有着更高的期望,大学生希望找到薪水更高、待遇更好、工作更轻松的职位.大多数大学生都努力扎堆在人才资源丰富的东南部城市,而不愿意去有大量需求的西部边远地区,都希望留在中心城市而不愿意去基层接受锻炼,因而这些观念带来了大学生就业中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难现象.

(二)毕业生个人素质存在问题.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偏差.从近年来的人才招聘情况来看,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对一个大学生评价不只是看你的文凭,加强了面试的环节,既懂专业知识又具备自身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主要看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敬业精神、团队精神、爱岗敬业的精神、诚信的品质、沟通协调能力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由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只是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出的学生有专业知识不够宽广,文、理、经、法不能交融,能力偏弱、适应性不强等缺陷,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另外,由于生源质量等原因以及当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没有定好位,还处于精英的概念化思维中,在大学中没有好好地锻炼自己,缺乏应有的素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较严重,认为自己什么都会,经常要求一到公司就要担当重要职位,而不愿意踏踏实实“从零做起”,这样的学生自身素质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造成用人单位不愿也不敢招聘应届的毕业生.

三、小结和建议

总体上说,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各行各业的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只是地区性和结构性的.这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只是一种暂时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和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提高,这种问题将会逐步解决直至消失.在经过社会转型、观念更新等复杂的社会过程后,大学生就业问题慢慢会变得淡化,当成为一种社会常态时,也就不会成为热点的问题了.既然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上普遍认可的社会事实,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根本上说要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大力推动吸收劳动力多的民营企业的发展.但是,实际情况是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红头文件和各类自由裁量权等仍对非公有制经济形成特别限制甚至歧视,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对劳动力特别是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生的吸纳力.民营企业想要进入传统垄断经济领域还存在巨大的障碍,民营企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因而,一定要在体制上给民营企业“松绑”,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成长、壮大,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这是解决大学就业的根本途径.

(二)主管教育的政府:大学扩招构不成社会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扩招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加强职业技术学院的扩招,对扩招高校的精英教育要有所限制,明确人才的层次化,并不是层次越高就越容易就业,在成熟的劳动力市场中,能否就业主要看人才的市场适应性.

(三)学校:完善大学生培养机制.要面向市场,对那些基础学科,国家要加大投入,应用学科的发展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在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方面要根据市场需要去设置,要逐渐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

(四)大学生: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当前大学生不能仅仅只是满足于学好专业知识,还必须尽可能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处理好人与资源的能力、运用技术的能力等.还要有正确就业定位,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应当面对现实,根据市场实际状况更新观念,转换思路,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工作,而不应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及地理位置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向锋.周加刚.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2]高树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透析及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杨玉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07.15.

[4]谢连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