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综述

点赞:4319 浏览:136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CNKI为检索平台,共得到旅游体验研究的相关文章116篇.根据文章内容的归类,得出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的视角、旅游体验管理中的理论应用、旅游体验质量影响因素及评价、旅游体验产品设计及景区开发、旅游体验营销、提升旅游体验策略以及旅游体验与各部门、各类型目的地的拓展研究等七方面.

关 键 词:旅游体验;国内期刊;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138-04

体验经济的到来,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从传统的观光游览向参与体验式迈进.为旅游者提供难以忘怀的旅游体验,满足其消遣娱乐、求知、审美、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是旅游经营者也是学术研究者所热衷的话题之一.因此,本文以CNKI为检索平台,使用其高级检索功能,其中,第一条件为:篇名—旅游体验,第二条件为:关 键 词—旅游体验;来源类别是:全部期刊、SCI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时间限定在2008~2012共5年,共计检索到文章116篇.本文通过对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学术文献的回顾和梳理,试图从中获得后续相关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旅游体验的进一步深化研究抛砖引玉.

一、旅游体验相关概念回顾

派恩和吉米摩在《体验经济》(2002)中指出,“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1]谢彦君(1999)指出,旅游世界最核心的要素即旅游体验,是指个体借助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时序过程,通过与外部世界取得暂时性的联系而改变其心理水平并调整其心理结构,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的结果.[2]邹统钎(2003)等提出,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旅游体验具有个体性、参与性、综合性等特点,并将旅游体验分为:娱乐、教育、逃避、美感和移情5种类型.[3]龙江智,等(2009)认为,旅游体验本质意义上是精神追寻的旅程,游客出游的根本目的或终极意义是在寻求自己的某个中心,以期寻找归属、认同和融合.[4]


基于上述讨论,笔者认为,旅游体验是指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非定居性的旅行和短暂的停留所进行的参与性和个性化的活动,通过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式参与和感悟,来使其获得心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深层次满足.

二、旅游体验研究的内容阐述

(一)旅游体验研究的不同视角

研究成果已表明:不同的研究视角,结论也必然存在差异.而这却能促进学科朝着科学化、完善化、融合化方向的发展.经过对文献的筛选发现旅游体验研究的视角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符号学视角.卡希尔的“人是符号的动物”让符号成为人类认知事物的媒介.旅游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上在于旅游本身的符号感知意义.周永广,等(2011)以西溪湿地为例,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对西溪湿地旅游者体验动机的符号感知、体验过程的符号解读以及体验质量的符号要素构建进行了分析;[5]李巍(2008)认为,旅游体验在本质上可以看成是旅游者对民族象征符号的解读,并指出象征符号在体验型民族旅游产品策划与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6]王海军,等(2011)以符号学理论为指导,对吉林长白山冰雪旅游者体验动机的符号感知、体验过程的符号解读,以及体验质量的符号要素进行了实证分析.[7]

近5年国内期刊旅游体验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旅游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胡塞尔现象学视角.胡塞尔的现象学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意识和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现象就是旅游体验的组成,这就决定了旅游体验的现象学研究不能从外部去研究,而只能从内心去探讨.张斌,张澍军(2010)运用现象学方法对旅游体验、旅游体验的整体性、旅游世界和生活世界以及旅游体验的自身构成等问题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并指出旅游体验是在异地场的非谋生实践体验与生活世界积淀的体验相互激荡构成的境域中构造自身.[8]

3.体验经济视角.体验经济被誉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怎么写作经济之后的第四个经济发展阶段.在体验经济时代,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顾客体验来满足顾客的体验需求,它更注重消费者精神上的体验和感受.吕海龙(2012)从体验经济视角出发,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应通过景区建设、旅游项目、旅游设施、文娱活动等方面的努力来满足旅游者体验的要求;[9]邓峰(2009)认为体验经济下的旅游讲求的是旅游者的一种愉悦、快乐的经历,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旅程和暂居的体验,由此,提出了体验经济条件下旅游体验的特性以及体验经济时代旅游体验的发展思路.[10]

4.人类学视角.赵红梅(2008)站在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共睦态理论,并分析了共睦态对旅游者的意义;[11]陈兴(2010)也基于人类学视角,对旅游体验的本质进行了探索,提出旅游体验的“虚拟真实”概念,从注重提升过程氛围、突出文化符号真实性、鼓励社区参与等角度,围绕旅游期望提升、“真实”情境氛围营造、旅游地居民作用发挥等方面对旅游体验的整体性塑造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对其科学性进行了探讨.[12]

(二)旅游体验管理中的理论应用

对旅游体验管理进行研究时,需要一系列理论的支撑来加强对旅游体验的管理,提升旅游体验的质量,最终为旅游者塑造高峰及畅爽体验奠定基础.贾英,孙根年(2008)提出运用激励和保健的双因素理论来加强旅游体验的管理,并运用此理论对高峰体验和辅助体验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原则和策略,以期对旅游体验进行有效管理;[13]刘德鹏,张晓萍,等(2010)认为,互动交换理论以其商品性与互动性的理论特色,可以解读旅游者在这一空间里的体验选择、体验形式与体验内容;[14]龙江智,卢昌崇(2009)基于现代意识谱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的旅游体验层级具有不同的体验内容,感受到愉悦类型也不同,这对旅游体验管理具有指导意义.[15](三)旅游体验影响因素及质量评价

旅游体验受多种因素影响,且旅游体验质量直接关系到旅游者的满意度,并与其游后行为意向积极相关.[16]

1.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周思芬,等(2011)从审美角度解读了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者所具有的相关知识背景和先入之见、景点客流量以及旅游者所属的群体规模;[17]王志文(2011)提出购物会影响旅游体验,并从旅游者个人经济属性与购写行为属性频数、购物心情分析了不同的旅游者体验;[18]刘蕊(2011)以葡萄酒旅游体验为例,提出旅游解说对旅游体验质量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19]王艳平(2011)指出交通高速化依据速度、距离、时间等可测度的物理量,对旅游体验初始状态产生了影响;[20]吕海龙(2012)指出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质量是旅游者主观期望与旅游地的实际体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旅游者的主观期望取决于旅游者自身的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家庭生命周期、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往旅游的经验等;[21]苏勤(2004)以周庄为例,研究了不同类型旅游者的满意度,其中,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主客关系、旅游设施、旅游怎么写作、旅游产品影响了旅游者体验的总体感受;[22]刘扬(2012)以横店影视城为例,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将影响旅游体验质量的因素分为:景区体验、基础设施、旅游怎么写作、旅游环境几方面.[23]

2.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李普男(2011)以无锡主题公园为例,在调研数据与Ryan的“期望-满足”模型基础上对无锡影视主题公园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文化氛围、旅游条件、规划、怎么写作、展演、活动、整体感知和其他关联8项评价因子;[24]钟洁(2010)在在进行民族村寨的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时提出评价内容包括:求知满足程度、心理愉悦程度、个体能力水平、身心承受程度、新奇感刺激度5个方面;[25]艾建玲(2008)将旅游过程分类基础上构建了旅游体验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旅游交通、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旅游购物、导游怎么写作.[26]

(四)旅游体验产品设计及景区开发

通过对游客旅游体验的分析,在其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包括:主题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挑战性原则.李钰(2010)认为旅游体验设计包括:本能层次、认知层次及反思层次的旅游体验设计;[27]陈伟凤,黄远水(2008)在分析遗产旅游体验真实性的塑造途径时指出,旅游体验的设计要遵循以下途径:旅游对象价值的感觉化、居民意见的主导化、体验形式的参与化、旅游解说的全面化;[28]章皙妮(2010)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实景舞台剧这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29]刘辛田,盛正发(2010)从体验经济的消费特征出发,提出红色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并指出红色体验产品的设计应包括六个要素:主题、情节、场景、角色、表演和控制.[30]

(五)旅游体验营销策略

体验营销顺应了营销观念和营销模式创新的要求,被誉为21世纪的营销新战略.实施体验营销有利于提高我国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能为顾客即旅游者带来新的价值,从而能为旅游企业培育忠诚的顾客,塑造竞争优势.周富广(2008)提出了企业具体实施体验营销的七方面策略:更新营销理念、正确定位目标市场、加强怎么写作质量管理、设计体验式旅游产品、强调游客参与互动、提升旅游怎么写作的体验价值、培养体验营销人才;[31]罗达丽(2011)提出了娱乐营销、情感营销、审美营销、生活方式营销、怎么写作营销、氛围营销和文化营销七种模式;[32]谭凯诚(2012)认为企业进行旅游体验营销时,可采取以下策略:设计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主题、充分展示体验式的旅游形式产品、提升旅游怎么写作的体验价值;[33]陈青(2012)提出民俗文化旅游体验营销的实施策略包括:识别并挖掘特色民俗文化资源、“舍得”定位并提炼体验激励主题、设计“静态展示、动态表演、参与体验”结合的多感官体验过程、巧妙设计情景式的参与体验环节;[34]何晓徽(2008)利用战略体验模块提出目的地的旅游体验营销策略应包括:感官营销、情感营销、思考营销、行动营销、关联营销.[35]

(六)提升旅游体验策略

郭艳华(2008)提出通过创新的信息技术来增强旅游体验,具体有:个人终端技术(包括3GMobile、GPS、Webcam、Wifi、RFID等),网络平台技术(包括Maps、Tripblog、Multimediaplatform等),将旅游体验的社区化;[36]周广鹏,余志远(2011)认为提升旅游体验应从景观视觉化、他者真实化、活动升级化、氛围情感化方面入手;[37]龙江智,卢昌崇(2009)建构了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理论,提出感官、认知、情感、回归和灵性5种不同意识深度的旅游体验层级,[38]因此,旅游体验的提升要以此为理论借鉴;佟静(2010)认为令旅游者获得最佳体验的途径包括:努力提高参与性、深入挖掘旅游产品背后的内涵与功能、重视旅游体验过程中的自我创造与再创造、注重旅游前的准备阶段、加强个人体验能力的培养;[39]刘珺(2009)从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发展趋势着手,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升游客旅游体验的措施:深入挖掘汉文化主题、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加强电子博物馆建设、创造高质量旅游怎么写作;[40]刁志波(2012)提出体验能力的提高是信息技术积累的结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旅游体验将是旅游者的一种主要存在方式,并提出了旅游前、中、后的不同阶段的技术平台的运用.[41]

(七)基于旅游体验理论的拓展研究

1.旅游体验与各类型旅游地研究的关系.汪霞(2011)提出旅游节庆是构成旅游世界的重要情境要素之一,符合旅游体验学基本范畴特征,并以旅游体验基本理论范畴为基础,提出了旅游节庆发展的新思路;[42]张启(2011)指出,河北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注重体验型旅游产品的开发,引导游客参与和体验;[43]陈芸,邹统钎(2011)对海岛探险游客偏好与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以旅游体验视角提出了几点体验管理的设计启示;[44]刘珺(2012)以煤炭博物馆为例,以旅游体验设计与增加游客参与为基点,分析了当前煤炭博物馆所存在的不足,期望利用体验产品设计等方法进一步提升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以使煤炭博物馆得到持续发展;[45]王镜(2011)从旅游体验多视角模式出发,总结出西安遗产旅游体验的特点及规律,并未其旅游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46]2.旅游体验与旅游相关部门的研究.王镜(2010)提出导游怎么写作质量要从管理者视角转向游客体验视角,从游客体验入手深入发掘导游怎么写作问题的根源,再从管理体制改革着手来提高怎么写作质量;[47]王红宝(2008)结合旅游体验相关理论,探讨了现代旅游方式与旅游体验之间的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以期创造出更多新奇的旅游体验方式;[48]王丽梅(2012)探讨了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标准化设计的可行性及相互关系;[49]马宝建(2008)从情绪体验的角度,分析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目前旅游解说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实施不同的解说模式,使旅游者获得不同的体验,从而防止审美疲劳;[50]王协斌(2012)从旅游体验角度着手分析了黄金周期间人满为患的问题,并在影响旅游体验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检测日旅游应考虑旅游者体验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51](6)卢睿(2010)经实证演技表明,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生态旅游体验需求具有显著差异,并针对依据调研结果,提出了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和营销的对策与建议.[52]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是基于上述整理,可以得出,在国内核心期刊(如旅游学刊、人文地理、旅游科学等)上发表数量的少,这说明国内核心期刊对旅游体验研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深,同时也说明旅游体验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在国内核心期刊中的竞争力不强,学科地位与作用需要进一步论证.

二是在对116篇期刊文章的整理中,笔者发现这些文章多为应用性和实证性的研究,例如:《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基于旅游体验视角的旅游商品开发研究》等,目前尚缺乏理论性研究;且在各研究领域范围内,研究多采用定性的方法,缺乏定量性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是从旅游体验研究的视角来看,本搜索方式下的文章多从现象学、体验经济学、符号学与人类学视角着手进行旅游体验的研究,且研究多注重于现实的应用性.其次,旅游体验的研究视角中忽视了占据重要领域的心理学的本质性研究.按谢彦君对旅游体验所给出的定义,可以得知旅游者心里的变化是旅游者旅游活动的结果,而旅游体验是这一结果的外在反映与内在变化的综合体.进行旅游体验的分析研究,若忽视了旅游者心里的变化,或是缺乏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引导,易导致旅游体验研究的空洞化,使得研究脱离本质,而只看到现象.这不仅影响学科的健全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科研究的“漏洞”.

四是旅游体验管理中的理论涉及社会学(交换理论)、管理学(双因素理论)、心理学(现代意识普理论)以及营销学(4C理论)等.说明旅游体验管理中的理论基础已较为广泛,但有待进一步成熟与完善.

五是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方面,文章颇多,成果也较显著.影响因素的研究涵盖了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与媒体的各方面,在这一研究范围内,受关注程度较高.而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也受研究所发现的影响旅游体验的因素所限,评价内容仍未逃离出旅游活动的行、游、住、食、购、娱这六方面.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例如在构建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可采用深入访谈法等,真正从旅游者角度出发考虑现实问题,站在旅游者立场构建一套适合的并能准确反映旅游者态度、变化与体验质量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怎么写作于现实.

六是旅游体验的产品设计与景区开发过程中,要依据旅游体验的层次、路径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在所得到的文章中,大都体现了游客参与的设计基础和依据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产品开发的设计原则.在此,笔者建议增补几点设计要求:首先,在进行产品或景区开发时,要符合美学、建筑学的设计理念,既要“墨守陈规”也要大胆创新.其次,旅游体验的产品设计要与规划学找到契合点,让合适的产品坐落在适合的场地,给旅游者以最大的便利.第三,在个性化时代里,DIY产品的出现不仅极大的迎合了旅游者的个性化需要,也更大程度的满足了游客的参与,让游客亲身参与产品的制作是旅游体验世界过程中是最好的纪念品.

七是旅游体验的营销层面上,研究者较多,研究的侧面也大同小异.在这一研究领域,都是按照市场营销学思路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在此营销过程中,缺乏创意型的营销.建议在营销过程中,以“唯一”和“难忘”作为最大的药引,吸引游客的参与,以品牌实力为最大的卖点,营销渠道和方式要多元化进行.

八是在提升旅游体验策略的研究中,多从电子技术平台层面研究和介绍,笔者建议增加文化软层面的参与.如:利用解说系统和场景再现的模拟,增加旅游者的体验.

九是旅游体验的研究可以应用到各类型旅游目的地,包括节庆旅游、乡村旅游、探险旅游、博物馆旅游、遗产旅游、红色旅游等,一方面说明旅游体验研究的普适性,另一侧面也反映出各类型目的地已开始把目光关注于旅游者体验的层面.研究者们以各不同目的地为例,在分析各目的地的特点基础上,提出在未来旅游地发展中,要考虑旅游者参与,重视旅游者体验的满足,为旅游地的可持续竞争提供思路.但研究的深度还不够,应把旅游体验作为先行者,深入发掘各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色与内涵,增强旅游目的地的持续竞争力.

十是在旅游体验与各部门的关联研究中,研究者们侧重于与旅游景区的开发、管理方面(如景区导视系统、解说模式等管理),也有研究者给予旅游者体验的考虑,提出导游员培训方式与怎么写作质量的改革,以及基于旅游体验的思考而提出的黄金周检测日经济的良性发展.以此,不难看出,近五年来旅游体验与旅游各部门的关联研究还不紧密,还未真正将旅游体验的思考渗入到旅游活动的各个部门(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这表明旅游体验研究的空间还很广泛.

综上,本文选用2008~2012这五年的研究数据为例,整理分析了旅游体验研究的现状,但受本文所采用的搜索方式所限,所获得的文章可能还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旅游研究的侧面,在未来的研究中希望能找到更适合的获得文章搜索的路径.希望本文的整理能为相关研究者及实践者提供研究思路和资料借鉴.参考文献:

[1]派恩,吉米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9;37;81;104.

[2]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邹统钎,吴丽云.旅游体验的本质、类型与塑造原则[J].旅游科学,2003(4):7-10.

[4]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9.

[5]周永广,张金金,周婷婷.符号学视角下的旅游体验研究—西溪湿地的个案分析[J].人文地理,2011(4):115-120.

[6]李巍.象征符号视野中的民族旅游策划与旅游体验[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41-143.

[7]王海军,岳志荣等.冰雪旅游体验的符号学解析—以吉林长白山雪域旅游为例[J].冰雪运动,2011,9(5):83-87.

[8]张斌,张澍军.基于胡塞尔现象学的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科学,2010,12(6).

[9]吕海龙.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建设为例[J].旅游经济,2012(3):168-169.

[10]邓峰.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体验[J].经济研究导刊,2009(26):62-63.

[11]赵红梅.也谈/munitas人类学视野下的一种旅游体验[J].思想战线,2008(4):34.

[12]陈兴.“虚拟真实”原则指导下的旅游体验塑造研究—基于人类学视角[J].旅游学刊,2010(11)25:13-19.

[13]贾英,孙根年.论双因素理论在旅游体验管理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家,2008(4):92-95.

[14]刘德鹏,郭永锐,张晓萍.基于互动交换理论的彝人古镇旅游体验研究[J].旅游研究,2010(2)4:68-72.

[15]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7.

[16]WanfeiWang,JosephS.Chen.TOURISTEXPERIENCEANDWETLANDPARKS:ACASEOFZHEJIANG,CHINA[J].AnnalsofTouriResearch,,2012(39)4:1763-1778.

[17]周思芬,谢春山,佟静.旅游体验及其影响因素的美学解读[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5).

[18]王志文.购物对旅游体验的影响分析—以海南岛为例[J].现代商贸业,2011(11):10-12.

[19]刘蕊.旅游解说对葡萄酒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J].绿色科技,2011(5):49-50.

[20]王艳平,郑岩.交通高速化对旅游体验初始状态的影响[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38-40.

[21]吕海龙.基于体验经济视角下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辽宁省滨海大道景观带建设为例[J].旅游经济,2012(3):168-169.

[22]苏勤.旅游者类型及其体验质量研究—以周庄为例[J].地理科学,2004(4)24:506-510.

[23]刘扬.影视主题公园游客旅游体验质量评价研究—以横店影视城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67-71.

[24]李普男,吴相利,潘玲玲.影视主题公园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无锡影视主题公园为例[J].旅游经济,2011(9):114-118.

[25]钟洁,沈兴菊.民族村寨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资源,2010(26)4:362-364.

[26]艾建玲.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8(29)1:51-54.

[27]李钰.旅游体验设计理论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0(3):124-126.

[28]陈伟凤,黄远水.遗产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及其塑造途径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报,2008(19)2:182-185.

[29]章皙妮.谈旅游体验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J].产业经济,2010(1):189-190.

[30]刘辛田,盛正发.红色旅游体验导向型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经济,2010(6):140-141.

[31]周富广.旅游体验营销:涵义、竞争优势及实施策略分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3)5:75-76.

[32]罗达丽.旅游体验营销策略及各策略间的关系构建[J].旅游经济研究,2011(8):170-171.

[33]谭凯诚.旅游体验营销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2(1):42.

[34]陈青.民俗文化旅游体验营销模式及策略研究[J].旅游经济,2012(8):186-187.

[35]何晓徽.论体验经济下的旅游体验营销[J].现代商贸工业,2008(20)1:180-181.

[36]郭艳华.基于信息依赖的旅游体验增强技术研究[J].经济论坛,2008(8):147-149.

[37]周广鹏,余志远.旅游体验:从视觉凝视到精神升华[J].商业研究,2011(12):175-180.

[38]龙江智,卢昌崇.旅游体验的层级模式:基于意识谱理论的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1):9-18.

[39]佟静,张丽华.旅游体验的层次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1:41-43.

[40]刘珺.提升博物馆旅游体验的几点思考[J].旅游经济,2009(12):203.

[41]刁志波.基于信息技术的旅游体验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12(1):158-162.

[42]汪霞,黄佩.基于旅游体验学基本范畴的旅游节庆发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3):206-208.

[43]张启,和文征.基于旅游体验的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探讨[J].产业经济,2011(8):57-59.

[44]陈芸,邹统钎.转型期海南海岛探险旅游体验管理研究[J].旅游论坛,2011(4)5:71-72.

[45]刘珺.中国煤炭博物馆旅游体验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

[46]王镜.基于问卷调查的遗产旅游体验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4):90-94.

[47]王镜.旅游体验视角的导游培训改革[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0):43-45.

[48]王红宝,董莉.基于旅游体验的现代旅游方式变革[J].商业时代,2008(29):79-80.

[49]王丽梅,裴西宏.基于旅游体验的旅游景区导视系统标准化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12(12):17-21.

[50]马宝建,张茵.山水旅游体验的内涵及对景点解说的启示—以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33-35.

[51]王协斌.基于黄金周旅游体验视角的我国检测日旅游发展对策[J].旅游管理研究,2012(9):55-57.

[52]卢睿.基于生态旅游体验的生态旅游景区建设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71-15873.

[责任编辑:谭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