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点赞:6569 浏览:227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必然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和发展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经济学一般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只有努力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体系,才能最终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指导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与价值.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中国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14-06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然会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出现中国化问题.不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有不同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可以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而形成新的思想和理论,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自身内在的逻辑与结构,还面临着西方经济学的挑战,其所面临的理论困境远远大于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需要解决其与一般经济理论、西方经济学及中国实践等的关系问题.只有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价值.

一、一般经济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经济理论的指导,那么有没有一般性的指导具体经济活动的经济理论呢?如果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一般经济理论是什么关系?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可以成为一般经济理论或经济学基础理论吗?从应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存在着一般性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理论,因为应用经济学不存在阶级性的问题.当然,研究者对应用经济学涉及的一些基本经济概念可能还存在争议,但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否则应用经济学就无法得以教学和研究.这说明,存在着不同层次的经济学理论,具体应用领域的经济理论存在普遍性,不区分为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理论,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国的经济活动.但在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领域,对于是否存在普遍性理论的问题,各界对此争议很大.不仅马克思主义者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看法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就是西方经济学内部也有不同看法.这种情况并不限于经济学领域,其他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也都面临着同样问题,越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越是有争议.但不管如何争议,人们在一定时期和阶段里还是大致接受了某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并用这些概念、理论和方法观察和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范式不是永恒的,范式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而出现突破,最终被新的范式所取代.但在旧范式还没有被取代之前,虽然存在各种争议,人们还是基本遵循了旧范式的基本规定.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在一定时期里也会有一定的范式,这些范式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取决于社会对某种理论的接受程度,范式形成后就会成为各种活动的研究基础.

从经济学研究和指导社会实践的角度看,现代经济学存在着一定的范式.虽然这一范式的表述并不完全明确,许多基本问题还有争议,但是经济研究和经济决策依据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是存在的.这是经济决策的需要,也是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范式,也就等同于存在着被广泛接受的具有一般性的基本理论.在这一现代经济学范式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目的是不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这一现代经济学范式中的地位,或是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导创立一个新的范式?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不过,从现实和理论上看,马克思经济学只能说是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的一个流派,难以成为一个基础性的理论.一方面,社会接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程度有限,只有一部分人接受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去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只是在经济学理论的部分领域作了分析和探讨,没有形成指导经济活动的系统理论体系;此外,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虽然对资本主义的制度分析有意义,但难以实现对经济决策的具体指导.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现代经济学的范式,尚未成为主流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历史定位和自身逻辑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现代经济学的范式.但是,这些并不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价值.经济学作为应用性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解释经济现象而不是批判经济现象,况且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主要是在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众多的资料和条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该坚守一些领域,但不等于要占领所有领域.如果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学,成为一般性的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要吸纳各种经济思想和理论,最终既可能失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本色,也可能在思想和内容上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能摆脱现有的经济学概念体系,在现有概念体系下要独创一套思想理论体系是十分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但这不等于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取代一般性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由其理论贡献和社会影响决定的.只有科学地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最终形成真正在理论上有说服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思想.

二、西方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和处理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许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上都存在明显的分歧,但不能因存在这些分歧而否定对方.从理论层面上看,不管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当前还没有哪一种经济学理论已经穷尽了经济问题而成为真正完整的理论体系,各种经济学说和流派存在观点不一致是正常的科学研究现象.即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方法上有科学性,在经济问题的本质分析上更深刻,也不等于说西方经济学侧重经济现象的研究就没有价值.从实践上看,经济活动十分丰富,不同研究者的角度不同,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得出相悖的结论也是正常的,科学的研究正是需要从不同角度去探寻真理.此外,不能把西方经济学中从现实经济运行合理性的角度形成的经济学理论,都一味地称之为庸俗经济学理论并加以批判.由于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时期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所以应用层面的经济理论来自发达国家并不奇怪,而且很多应用性理论并没有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对于一些与资本主义制度直接关联的、有意识形态内容的、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也不能单纯地将其与政治立场挂钩.西方经济学中许多内容只是对西方社会的现象描述,可能不深刻,但在现象层面上又是西方社会实际存在的.西方经济学没有对西方经济社会作过多的分析和批判,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任务.如果把西方经济学理论都作为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加以否定和批判,那么中国市场经济建设要借鉴的经验与教训就无从获得,对市场经济一般性规律更是只能通过自己的长期摸索才能把握.西方经济学的阶级基础也许是资产阶级,但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总是要面对经济现实.经济理论是用来解决经济问题并指导经济决策的.西方经济学不是单纯为了对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产生的一种学说,而是为了其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西方经济学在发展中确实有为其社会制度辩护的一面,包括为其自身思想的价值进行辩护,但不等于说西方经济学就可以漠视经济实践的需要而成为纯粹的制度辩护理论.市场经济的形成、发展和存在的问题正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动力.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和借鉴,就无法较快地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学习和借鉴人类优秀成果,包括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依旧是中国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践中,虽然也可以逐步总结和归纳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而且可能存在许多曲折的过程.因此,在对待西方经济学上也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不能否定在前,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学习和借鉴在前.当然,在所有理论面前都不能盲从,而是要根据实践情况和需要加以分析和判断,这才是对待理论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对所有的理论都适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要发展和创新,其动力既来自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也来自于各种思想和理论的交锋与碰撞.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定位好自己的理论,在学习和借鉴其他理论中发展自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在根本问题的看法上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正是要在批判西方经济学的基础上阐发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这更需要对西方经济学采取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西方经济学,不等于彻底否定和取代西方经济学.在具体的微观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创造出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和理论的新体系.西方经济学在微观领域所做的研究要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总结的内容要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全面,不能因为这些结论是西方经济学做出的就要另外创立一套不同的理论来代替它们.

三、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所以要中国化,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能解决这些新课题,这就要求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从而必然会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实现中国化.但是,中国的实践有没有提出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否用传统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都无法解决,必须要在理论上进行变革和创新呢?

应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确实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许多根本性的课题,如,社会主义制度下能不能实行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的关系、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里的性质和作用、股份制的公有性、按劳分配如何实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融入全球市场带来的剩余价值剥削等问题.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统体系中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很好地解释并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但是,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上看,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经济理论和创新呢?学界对此并没有共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到底是一种理论创新还是一种体制转型的模式,在经济理论上有没有独特意义,或者独特性能否促使一种新的理论诞生?当前理论界也没有充分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在经济学理论上没有重大意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在传统经济理论内还可以解释,那么这种实践的创新意义可能更多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言的.依据西方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来看,中国在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是一种后发优势的表现,并没有突破前人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总结,只不过中国在经济手段和资源使用上更加充分和灵活而已.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确实具有其他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所没有的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这在起飞阶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很难说这是一个可以持久运用的超阶段性的手段.中国在转型中有许多特殊性和复杂性的一面,但这些特殊的一面并不必然指向一种新理论的诞生.创新理论必须要有实践验证,还要有逻辑证明.

中国实践加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影响下,中国经济理论确实会有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思想内容和研究方法,也可能会形成经济学中的中国流派或学派,但是中国流派或学派的经济学即便存在,也不能说就可以取代西方主流经济学而成为中国经济学的唯一指导思想.一种思想唯一化也就走向了绝对化,失去了创新和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实践再特殊,也依旧要遵循经济规律;西方主流经济学再有问题,也是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国的经济学可以吸收三者的营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中国实践,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或流派,但不等于说可以抛弃西方经济学而成为完全创新的理论体系.正如杨瑞龙所言,“经济学的现代化既不是纯粹的国际化,也不是纯粹的本土化,而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体系与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承担的任务有两项:一是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二是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二者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理论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传统《政治经济学》教材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部分是合在一起的,后来由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两部分之间观点发生了矛盾:资本主义部分是批判市场经济的,而社会主义部分又强调市场经济的作用,所以最后导致两部分分开写作.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部分应该有一个统一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在对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二者观点不同,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难境地.

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任务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而资本主义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要用批判市场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难以承担这一任务的,而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首先是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相对成熟的经济理论.有些内容并不是西方经济学讲过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不能讲,因为市场经济在具体操作层面是相似的,理论不过是经济实践的总结.西方经济学可以研究,而且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加以深入挖掘,不能有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当前国内编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材就试图把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实践经验结合市场经济理论加以阐释,较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现实经济的理论指导作用.当前许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教材也是从微观个体和企业讲起,分析市场交换的地位和作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在市场体制下的运行机制,并且对宏观调控和国际经济关系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这样的教材虽然有模仿西方经济学教材形式和内容之嫌,但是结合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角度对现实经济问题作了理论分析,提高了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入宣传与研究是有价值的.当然,许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教材还没有很好地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批判思想加以转换,这些教材往往直接借用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经济问题,而对《资本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中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分析没有提炼和概括,没有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吸收营养,这样就很难保证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下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进行全面理解和阐发,也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把握和运用马克思的经济思想来指导中国的经济建设.因此,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性论述中提炼、转换适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几个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同时,我们不仅要挖掘马克思的市场经济思想,还要科学地对待马克思经济思想中与现代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科学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思想.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要从对资本主义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的统一需要角度加以转换,克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矛盾,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的新框架,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理论价值.如,对于我国政治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创造与形成的矛盾问题,应该承认传统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解释现实商品交换中的形成存在着与经验相矛盾的地方,过于教条地坚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就很难使学生理解现实市场中形成中的供求关系,这会使劳动价值论思想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小.我们只有把劳动价值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才能深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其科学性.劳动价值论在具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正是反映了社会变化的复杂性,而不能说明劳动价值论失败了.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理论抽象,是舍弃现象的波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劳动价值论虽然对商品生产中劳动耗费量的判断十分困难,因为对劳动耗费量的评介不是简单地用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劳动耗费量的价值评价与社会习惯有关,也与劳动的历史变动有关,但是依旧可以得出:在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的基础是劳动耗费相等.

马克思在论证资本占有剩余价值时,列举了许多计算事例来说明资本收益完全来源于对这个企业的工人的剥削,但他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又通过对平均利润的分析说明,不仅借贷资本、商业资本,甚至生产资本的收益都与企业的工人创造的价值没有直接关系.工人和所有劳动者为社会创造价值,而资本家和地主则瓜分剩余价值,是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扩大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范围的认识可以更有力地证明,单个企业的资本利润不是完全来源于这个企业的直接劳动的工人.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可以看出资本家对工人的直接剥削,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商品生产劳动是一种社会劳动,劳动的社会性不仅体现在劳动成果是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且体现在个体劳动是社会劳动整体的一部分.只从个别企业劳动耗费来分析商品价值量就会发现,商品实际销售中所含有的价值量与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劳动耗费有很大差异.虽然不能用商品价值量减去工人工资和生产资料耗费而得出资本收益,但正是这样的现象说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对立是阶级性的,而不是个体性的,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具体表现的就是阶级矛盾.

这些都说明,如果只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和完善劳动价值论,希望只通过这一种理论来解释所有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济问题,劳动价值论只会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也将非常困难.但如果将劳动价值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具体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劳动价值论的真正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部分,即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不应该只是转述马克思《资本论》里的思想,而是应该成为对马克思之后西方经济学发展中庸俗部分的分析和批判.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理论也有了很大发展.如果仅仅停留在马克思的时代,用马克思当时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作为对今天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经济学的批判,就很难达到批判的效果.马克思并不是批判一般性的市场经济,而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把市场经济永久化和神圣化,批判把市场经济自然化的做法.应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做为批判的武器,而不是把具体结论作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教材的永恒内容.当前国内一些西方经济学的教材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中都对这一章中西方经济理论所述内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种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分析和批判不应该放在经济学基础性课程中去进行,而是应该放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来进行,这才能体现不同课程所要实现的不同任务,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从而促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