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和节能降耗影响实证

点赞:27530 浏览:1223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 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的有关理论,着眼于中国西部农村整体水平和增长动力两个角度,收集西部十省市1985-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能源效率指标的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探析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以及和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地区农业内部层次的结构优化对农民增收、节能降耗具有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

关 键 词: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农民增收能源效率

问题的提出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大局,解决“三农”问题也一直被视为全国工作的重点问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不少难题,这包括近年来人数众多的农村居民增收受阻,以及城乡差距日益拉大等问题.而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最低的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人为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比例也大,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阻碍.在2009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为3816.47元,仍是全国最低,只占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4.06%,东西部差距扩大到3339.06元,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仅占东部地区的53.34%.在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差距中,全国为3.33倍,西部地区则达到3.72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和节能降耗影响实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产业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另一方面,一直以来,产业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农业是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产业,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就没有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就没有西部农民的普遍富裕.根据产业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理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否直接与国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呈正相关关系(刘秀兰、王珏,2005).因此,考虑到中国西部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结构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疑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成为农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节能降耗已经是包括西部农村的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结构变动一般被认为是影响能源效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西部农村的节能降耗,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现阶段,大量研究把中国能源效率的提升主要归结为技术进步,对技术进步的定义绝大部分也都归于某一个产业能源强度的提升,而实质上产业内结构变动在此过程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王达,2008),通过农业产业内的结构变动,大力发展低能耗、对整体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农业产业,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西部农村地区的能源效率,促进农民增收.

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定量考察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农业内部层次的结构优化对农民增收、节能降耗具有的不同程度的积极效应,探求转型时期中国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路径.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界定与相关文献回顾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界定

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是一个必不可少又无法替代的产业部门.作为反映农业中具有相同特征和经济活动的产业构成,及其相互联系和比例关系的农业产业结构,直接影响着农业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不同角度研究农业经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目前的研究者们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些学者(许立新,2004)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调整,他们强调,要注重分析新阶段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社会经济环境,从农业发展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为农业寻求发展出路;还有学者(王利,2009)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农业内部两个层次的结构调整,是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四部门的内部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有学者(李炳坤,2000)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包括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包括农业外部结构,主要是与二、三产业关联的结构调整,并与这两次产业关系重大;还有的学者(柯炳生,2000)就认为农业产业结构仅指种植业范围内各产业之间质和量的比例关系.本文所阐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指农业内部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四大产业之间的调整,在不同的区位选择下,如何调整四大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使得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关文献回顾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研究方面,徐翔等(2001)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是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坚持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促使形成产业比较优势.张九汉(2001)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归纳为国内市场需求检测说、国外市场贸易检测说和科技创新替代检测说,论证了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并认为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经济的增长因素,主要是资源再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测算方面,钟甫宁等(2000)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测算结果表明,我国1978-1998年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大约为60%,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总量的67%来自农林牧渔各业的增长,33%来自农林牧渔各业之间的结构调整,27%来自内部调整.陈永红(2001)认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张红宇等(1999)等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仅仅是保持供给总量的平衡,而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丁亮(2008)经对农民纯收入的实证分析得到产业结构方面的结论为湖北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农民增收,对增收贡献最大的还是第一产业,但其就业比重过大也严重束缚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制约农民增收.陈新峰(2000)认为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受到西部农业发展承受人口增长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双重压力.陈永红(2001)认为农业结构调整是中国西部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有一些学者研究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和西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但现有的研究中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结果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大多只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二是实证研究少,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多,即使是实证分析,研究方法也过于单一;此外,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农业和环境的关系.因此,对中国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以及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运用中国西部地区省级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考察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总体情况,再进一步建立变系数模型测算西部各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效果大小,衡量出对增收贡献突出的产业.此外,考虑到西部农村地区的产业导向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之间的一些关系,还通过面板数据建模探讨了西部农业产业结构与能效间的一些关系,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证分析

本部分的内容包括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的数据分析、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关系的计量分析.目的是通过从中国西部地区整体和分省数据的分析,探求西部省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节能降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及其政策含义.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中国西部大开发十二个省市(除西藏外)中的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和重庆为研究对象,其中,为了数据处理方便,将重庆包含在四川省之中.

在度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模型中,农民收入用各省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衡量.鉴于2003年起执行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怎么写作业产值,便于前后指标口径一致,农业产业结构用各省农村农、林、牧、渔业占这四个产业产值之和的比例来表示.数据来源于1985-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在度量能效与产业结构调整间关系的模型中,能源效率衡量的是每单位能耗的产值,具体的衡量指标是每一吨标准煤产生的以万元计的实际GDP即能源效率等于能源消费量/实际GDP.其中实际GDP均是通过将名义GDP以1978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将其调整为1978年可比价.按理论模型描述,产业结构分别用各省农村农、林、牧、渔业产值占相应各省各年名义GDP的比重来衡量.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部分省份统计年鉴.本文将运用Eviews6.0软件,构建中国西部十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影响

近些年来,西部各省市(除西藏)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鉴于农业在西部农村产业中的重要地位,而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又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农民增收的基本保证,本文建立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面板数据模型,分别从产出状态和增长力两个角度加以考察.

1.各省市产出状态分析.本文考虑到政府对西部地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基本相同,而各个省区的资源环境相差较大,为衡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采用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如下:

(1)

εit代表整个回归方程误差项,服从独立同分布.Y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n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重.由于各个省区的经济特点与资源环境不同所导致产出的不同,所以采用Ci来衡量.这种模型的设定形式可以将中国西部省份看做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检测定各省份之间农业对产出的促进作用相同,同时,固定效应Ci将各个省份的产出进行区分,充分重视各个省市的差异性.如果将nit替换为lit、mit、zit,则可分别计算林业、牧业、渔业占总产值的比例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以此构建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

本文采用1985-2008年中国西部十个省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相应农村地区农(种植业)、林、牧、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例的面板数据,分别建立四个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来反映西部农村地区整体农业产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大小.通过Hauan检验,结果显示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的系数没有系统性差异的原检测设(由于篇幅限制Hauan检验结果略去),因此本文采用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详见表1.

经检验,F检验的P-Value值较小,全部为0.0000,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高,模型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对整体西部农村地区而言,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均会对农民产出有促进作用,但促进作用的大小存在差异.影响最小的产业为牧业和渔业,牧业产值增加1%,促进平均农民年收入增加0.75%,渔业增加1%,促进年收入增加0.61%,产生的影响不大.与此相对应的是种植业和林业,每增加1%,对应的人均年收入分别增加0.939%和0.94%,接近于1%.出现此结果,主要与西部地区的整体自然资源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西部省份植被和水资源较少,难以培育以植被和水资源为主的牧业和渔业,所以牧业和渔业的发展难以对农民增收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相反,种植业和林业却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林业是西部的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国家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更能够促进种植业和林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西部农村主管部门可以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具有促使农民增收潜力的种植业和林业,同时加大对牧业和渔业的补贴力度,实现这两个行业与农民收入的数量关系的转变.

2.各省市增长动力分析.虽然国家对西部地区采取“西部崛起”战略措施,对西部省份的政策有所倾斜,但由于西部十省的经济环境相差较大,不同产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大小不一样,仅采用固定系数项还不能够完全归纳出不同省市产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的影响特点.为分析各个产业的变化对农民增收存在的促进效应以及程度大小,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进行计量分析.构建的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的形式如公式(2)所示,此模型专门用来解决不同个体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存在显著差异时的情况.(2)

其中,εit为扰动项向量,均值为零,方差为σμ2.Yit表示第i个省第t年的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xit分别由nit、lit、mit、zit来代替,即分别为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比重,α为截距项向量,βi为系数向量,两者的取值受不同个体的影响.模型分析结果见表2.

表2列出了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变系数模型的计算结果,分别运用农林牧渔业的对数数据对农民增收的对数值进行变系数回归,检验结果表明,农林牧渔业各省市的系数均显著,满足显著性水平1%的检测定,模型结果可信.从表2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上,各个省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方向趋向性上存在相同点.如内蒙古、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四川和重庆等省市应大力发展农业和牧业,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适度的发展,而青海则应重点发展农业和林业,新疆需要均衡发展,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三)西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关系

所谓能源效率就是指单位能源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能源消耗总量排世界第二.而中国人口众多,能源相对缺乏,人均能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建筑能耗已经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0%左右.中国能源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能耗强度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7.2倍.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在未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节能环保在中国西部显得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被认为是能源效率诸多影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王达,2008).中国西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求各个省区发挥自身优势,还要求这些地区将节能降耗放在突出的位置,着眼于农村地区的长期可持续高速发展.虽然第一产业对能源增效的作用力相对较弱,但对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西部农村地区而言,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能耗的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85-2008年西部地区整体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升,1995-2002年期间上升幅度较大,其余波动皆较为平缓,其中,2001年西部地区能效达到最高峰,但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见图1).

1.西部整体分析.本文考虑采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模型,在随机效应模型中,将反映个体差异的截距项分为常数项和随机变量两部分,并用其中的随机变量来表示模型中被忽略的、反映个体差异的变量的影响.本文将农业分解成为农、林、牧、渔四大产业,并将环境效率表示成其影响因素的函数.由于西部省份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水平大体相似,所以资源的利用能力相差不大,所以常数项采用固定值δ0表示环境效率的平均值是可以的.构建模型如公式(3)所示.

(3)

其中,δ0、δ1、δ2、δ3、δ4表示待估计参数,t表示时间,i表示西部各省份,nit、lit、mit、zit分别表示农、林、牧、渔占GDP的比重,Eit为能源效率.

利用经过数据处理与计算得到的1985-2008年中国西部十个省市的能源效率以及农村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GDP比例的面板数据建模,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整体来看,西部农村地区只有牧业对能效具有正面效应,即增大牧业产值比例1%,能源效率随之增加0.2068%,而种植业、林业、渔业产值增大,却将导致能源效率的下降.

2.分省区数据分析.同样地,对西部总体数据进行分解,对各个省份进行分析,可以参照公式(2)的方法,建立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具体模型系数及其显著性见表4.其中,常数项的伴随概率为0.1308.

由表4可见,西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关系并不十分显著,影响力微弱,内蒙古、广西、新疆的农业结构调整对能源效率改变均无显著影响.能产生影响的地区中,只有贵州的林业和牧业、陕西的渔业、青海的林业以及宁夏的牧业和渔业占GDP得产值比例增大,能效才会相应小幅度提高,而其他省份的另外一些产业与能效呈负相关关系.但总体而言,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源增效还是会具有一定成效.若要提升农村能源效率,四川和重庆可以控制农业和牧业的产值;贵州则可以争取加大林业牧业的产值;陕西一方面抑制农业和牧业,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渔业和农林业对甘肃能效的提升明显具有阻碍作用,而牧渔业对宁夏能效则明显具有促进的影响力.

结论及建议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关系着农村社会稳定、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民增收等重要问题,从而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本文将研究该问题限定为是一个涉及农业内部层次的结构优化问题,通过面板数据建模,从整体和地区差异两个角度分别考察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程度,以及与能源增效之间的关系,探析可取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平衡农村经济、能源和环境,力争和谐发展.从研究结果来看,政府应加大西部农业投入,促进科技创新.政府只有加大对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发挥导向作用,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发挥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收入.其它主要的结论和政策建议有:


首先,在测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产生影响的问题上发现,就整体而言,种植业和林业对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效应为负,而牧业和渔业则可以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分地区来看,牧业促进内蒙古农村居民增收,而农业则起抑制作用;广西发挥积极作用的是渔业,农林业作用为负;四川和重庆作为总体来看,农林业对农民增收同样有负效应,牧渔业对农民增收正面影响显著,尤其是渔业,据模型结果显示,渔业产值增加1%,农民增收可以相应提高3.6069%,此外,渔业对青海农民增收的效果更为显著,所以,在这类地区大力发展渔业,以增加产值从而带动农业发展;但渔业对贵州和云南以及新疆的农民增收影响却显著为负,此时,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转而投入其他产业发展,如新疆可以着力发展林业以促进农民增收.西部地区应因地制宜,立足于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发展适合当地的特色农业生态系统,坚持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资源在区域间的优化配置,从而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相对于二、三产业,农业产业结构与能源效率的关系并不非常显著,但对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西部农村地区而言,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整体看来,西部农村地区只有牧业对能源效率具有正面效应;分地区来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在所有地区都能对提升能源效率产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广西、新疆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能效改变并无显著影响,而在能产生影响的地区,这四个产业与能效也多呈负相关关系.

再次,综合前述结论,全面考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能源效率三者变动情况时发现,在农林牧渔四个产业的调整对不同地区农民增收和能源增效均有显著作用的条件下,农民收入与能源效率几乎呈同方向变动.宁夏牧业产值比例的增加,能同时带动农民收入和能效的增加,青海林业亦是如此;而牧业在云南若产值比例上升,则会抑制农民增收、能源增效,农业在四川和重庆也面临同样的局面.这些都是政府主管部门可能需要关注的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是谋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农业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应在既定的人口压力和农业资源条件下,调整农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