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进展与述评

点赞:6101 浏览:2178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体育旅游是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相互渗透、融合共生的产物.随着体育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体育旅游产业正逐渐成为国内研究关注的焦点.通过回顾与梳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文献,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重点研究领域进行深入探讨,把握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特点和研究趋势,为加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推动体育旅游学科建设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关 键 词:体育旅游;研究领域;进展与述评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35-04

引言

体育旅游是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融合共生的一种特殊的休闲旅游方式.作为一个边缘产业,体育旅游产业是在旅游过程中融入相关的体育活动内容,成为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相互渗透的产物.近年来,体育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与产业协同等方面将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和展望,以期加快推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持续与稳定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体育旅游产业研究历程

我国关于“体育旅游”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近年来研究态势较好,研究视角日益拓宽,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尤其是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的转变,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开始起步阶段(1991—1998年).1991年之前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事业化时期,旅游业是重要的创汇产业.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制制度,地方政府把旅游业列入“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国家相关政策均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萌芽发展.但受当时旅游接待设施供给不足和交通条件极为有限的影响,该阶段体育旅游产业实践与发展相对缓慢,体育旅游产业的理论研究处于起步探索初期;第二,初步发展阶段(1999—2004年).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检测办法》;1999年实行黄金周休检测制度,闲暇时间大幅增加,引发国内旅游井喷式增长[1].受国民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的重要构成开始发展.除受2003年“非典”危机事件的影响,体育旅游研究成果相对减少外,该阶段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大幅增加.第三,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7年我国传统节日纳入休检测制度体系,2008年推出国民休闲计划,以及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推动了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迅速提升.与此同时,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旅游发展论坛,2009年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和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以及2010年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体育事件进一步加快了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体育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也越来越丰富.

二、体育旅游产业研究领域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上,以1990—2012年23年为研究期限,以“篇名”为检索项,对“体育旅游”的相关文献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论文样本2459篇,对“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文献进行模糊检索,共得到论文样本266篇.本文系统梳理了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文献和研究成果,以揭示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研究的整体状况和基本特征.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体育旅游基础理论的认识.体育学界和旅游学界都基于自身研究视角界定了“体育旅游”的概念和特征.体育学界认为,广义上的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的体育旅游是指为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种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2].旅游学界则认为,体育旅游是旅游科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主要从体育旅游产品的功能、体育旅游活动的目的与内容以及体育旅游资源等加以分析.刘杰(1991年)[3]较早的对体育旅游的内容、对象、类型及开发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随后,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体育旅游的理解也开始出现分化.罗永义(2009)[4]对国内外体育旅游的概念进行了差异比较,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人们)出于体育目的而进行旅游或在旅游过程中参加体育相关活动而产生的一类兼有体育与旅游属性的社会文化活动的统称.总体来说,体育旅游具有体育运动与旅游活动的双重性质,国内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时间不长,尚没有较为统一的概念界定.

关于体育旅游产业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作用.目前,学界对体育旅游产业的概念及其内涵尚未有明确的阐释.体育旅游产业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形成的具有体育和旅游双重特点的新型产业,因此,可以将体育旅游产业界定为:“以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体育旅游活动为方式,为满足体育旅游者娱乐游憩、追求身心健康的目的而为其提供体育旅游产品或怎么写作以获取综合效益的相关经济群体.”从体育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王辉(2010)[5]认为,体育旅游产业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拉动消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绿色经济”环保理念下的可持续性,有覆盖面宽、产业链条长的市场适应性、公众的参与性的特征.而在功能和作用方面,体育旅游产业的积极作用得到研究者的认可,许敏熊(2005)[6]认为,体育旅游具有积累建设资金、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积极作用.韩鲁先(2006)[7]等认为,体育旅游具有经济作用和社会作用,能增加国家创汇、平衡国际收支、平衡国内供求、创造就业机会、改善投资环境、增进身心健康、增进友好往来、弘扬传统文化等.(二)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分析及产品开发

在体育旅游市场分析方面,研究关注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市场细分以及市场影响等方面.汪德根(2002)[8]等把体育旅游市场划分为休闲、健身、观战、刺激、竞技等,指出以上细分市场具有潜力大、大众性强、市场面广、年轻化和前景好等特征.杨峰(2008)[9]探讨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细分问题和目标市场的确定.周琥(2009)[10]对红三角地区实施体育旅游市场一体化及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罗永义(2009)等[11]论述了体育旅游市场细分的作用和标准,构建了体育旅游细分市场体系模式.谢新涛(2010)[12]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谈、逻辑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对西安市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进行了研究.张卉(2010)[13]运用SCP分析框架分析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市场结构特征,体育旅游产业的企业定价、企业创新、企业营销等市场行为特征,以及企业利润率、资源配置效率、企业成长性等市场绩效特征.

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研究集中在体育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影响等方面.张汝深(2005)[14]对体育旅游产品的特征与市场机会进行分析,从确立品牌、创造需求、锁定目标、市场培植和检测调整方面探讨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步骤.杨丽娟(2005)[15]关注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的组合策略和品牌策略,并创建了城市体育旅游产品组合的三维分析图.高珊(2009)[16]剖析了金融危机给河北体育旅游产品整合带来的影响.单继伟(2010)[17]通过分析旅游者参与体育旅游需求与动机,提出开发体育旅游产品的相关途径.曹秀珍(2011)[18]则通过对富阳市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RMP理论分析,总结出区域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框架.

(三)体育旅游产业的规划与开发战略

目前,研究主要涉及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开发模式与发展战略等方面.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宛霞、邵凯等(2010)[19]研究发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没有实现预期的规模与效益,产业发展在定位、产品开发、规划、销售等方面出现了瓶颈式的困境.在国家层次上,李波(2009)[20]、张云生(2011)[21]、鲍明晓(2011)[22]等分别从宏观角度对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省域和城市层次上,俞海滨(2009)[23]对上海市、何蕾(2010)[24]对南京市、李寿邦(2011)[25]对陕西省等,分别从不同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方面展开了分析.

在体育旅游开发及发展模式方面,李卫华(2003)[26]认为,从体育旅游资源结构与区位条件配合、结合相应的旅游活动行为结构的角度,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划分为区位资源双优型、区位条件双良型、资源占优型、区位占优型四种类型.李宇星(2007)[27]提出了我国体育旅游的资源主导型、建设保护型、完善型、新潮流项目型、移植项目型、外向效益型等可持续开发模式.雷选沛(2008)[28]从经营开发集团化、融资渠道多元化、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化等方面探讨了湖北省体育旅游经济圈构建的模式.徐虹(2008)[29]基于共生理论视角提出利益相关者共生条件下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构建了体育旅游利益协调机制.钟学思(2010)[30]探讨了构建体育旅游圈、组建会员制俱乐部或私人会所、产业非均衡协调发展、主题式开发、政府指导下的企业化经营等国内外现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体育旅游开发模式.李鸿亮(2010)[31]提出以红色、生态两大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并重的核心区、区域发展时段和体育旅游产业主导市场三维图式的陕北体育旅游产业区域发展模式.此外,伴随大力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趋势不可阻挡.廖春海(2011)[32]认为,体育旅游整体产业链需要节能减排、传统体育旅游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传统体育旅游与低碳体育旅游要求相差甚远,低碳体育旅游理念还缺乏全社会足够认识,因此,有必要加快发展低碳体育旅游,低碳体育旅游亦将成为体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产业战略选择方面,姜付高(2002)[33]、马向文(2011)[34]等就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展开研究;杨明(2009)[35]、游战澜(2010)[36]对体育旅游集群化发展策略与集群路径选择进行了分析;徐金庆(2010)[37]提出通过进行区域整合模式,加大开发力度,实现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此外,产业融合视角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特色资源的创新开发、政府规制也分别得到关注.

三、体育旅游产业研究述评

研究热点较为集中,研究领域尚需拓展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在体育旅游基础理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市场培育分析及产品开发等方面.同时,随着近年大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使得体育旅游产业的功能定位、集群发展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联动日益受到重视.但总体来说,研究热点相对集中,对某些新兴领域的关注度较弱.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的滨海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相关研究成果明显不足;致力于节能减排、保证旅游与环境相协调的低碳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尚未全面展开.

(二)研究视角丰富多变,综合视角亟待整合

随着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多种类型运动赛事的举办,加之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体育旅游产业方面的研究视角丰富多变,研究领域日益多元化,得到体育学、经济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多学科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加.但我国体育旅游研究主要起步于体育学科和旅游学科,尤其缺乏文化学、心理学、行为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渗入和融合,综合学科的专业视角亟待整合.从研究内容上看,基于宏观整体视角的体育旅游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基于微观局部视角的体育旅游消费者心理、体育旅游者感知和行为研究、体育旅游文化研究还相对滞后.(三)定性分析方法为主,定量研究较为缺乏

定性分析仍是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手段已开始运用于实证研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育旅游相关统计数据尚不健全、获取和处理数据较为困难等多方面原因,运用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以及计量分析模型等进行量化研究存在较大障碍,使得体育旅游指标体系的构建、模型构造、分析预测等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evelopmentofsportstouriindustryinChina,promotethestudyonsportstourisubjectconstructionandprovidesomeinspirationandreference.


Keywords:sportstouri;researchfield;progressand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