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

点赞:13028 浏览:571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要]本文剖析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薄弱问题,并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进行探索.

关 键 词: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31日

一、研究背景

(一)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创新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大学本科阶段主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足,而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因而需要加强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近年来国内外高校均将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国内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和专业必需的理论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教育法》把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从国外情况看,在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的报告,在其中明确指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是构建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显然,国内外高校均高度重视本科生科研能力的高低问题,已经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列为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不错,但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科研是少部分学生的事情,与己无关,在大学期间只要顺利通过相关的课程考核就可以了.因而对诸如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等关心甚少,当班主任要求每个班必须报若干项,且落实到人时,才被动地不得不去填写项目申请书.由于缺乏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对申报的项目内容事先未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而在资料的搜集、项目的论证等方面均显得十分仓促,应付了事.还有的学生在申报项目时,积极性较高,但一旦申报成功,就以为大功告成,对项目研究的主动性不高,等到项目即将中期检查时才会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完成必要的工作,然后又会使项目研究处于停顿状态,在快结项前才开始加班加点,在整个项目研究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只注重自己所承担课程的基本体系和内容的讲解,至于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方面,下得功夫并不多.或者只是在每年的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前夕或申报期间,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提及,并未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长此以往,就会使得课堂教学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脱节,形成“两张皮”的局面.

(三)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待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发挥有显著的影响.笔者在进行本科生科研项目指导时观察到,在项目研究过程中,不乏项目负责人在唱独角戏的情景,而成员的作用发挥得不够,集体的智慧受到制约.由于项目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学院、乃至不同学校,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在进行合作时,就对项目负责人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项目负责人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来统筹协调,从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整理等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有的成员在提交了研究报告中自己所承担的部分的初稿后,就会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对后期的工作积极性不高.显然,团队意识不强使部分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没有从全局出发考虑问题,觉得自己不是项目负责人,仅仅是成员,没必要太积极、太主动,只要在规定期限前完成任务即可.

三、对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科研意识.首先,从低年级的大学生开始入手,将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如在新生的入学教育时,就可以请相关教师和人员为学生做指导,为学生科研意识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让学生领略学者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充分发挥学术报告的优势,使学生在每一场学术报告中受益,如时间充裕,给学生留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与报告人充分交流.这样,学生就可以从学术上、人格魅力上对学者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产生对科研的兴趣;再次,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使学生不再闭门造车.

(二)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融入其中.在讲解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多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经济学现象和热点问题,注重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相关知识,为本科生科研项目的申报提早准备选题及查阅资料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项目的申请,项目的论证也会有理有据.当然,教师应该时常向学生传输这样的观点:不打无准备之仗.在申报项目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填写申请书时要认真仔细,当申报成功后更要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从事项目的研究.在教学中,应适时向学生推荐和介绍著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在与学生的共同拜读中使学生掌握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有些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提交小论文,篇幅不一定太长,但必须从严要求,论文的格式必须要规范.只要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学生从事科研的潜力就会被挖掘出来,就会实现由“被动科研”到“主动科研”的转变.

(三)注重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在从事科研活动时,团队合作精神是不可缺少的.如学生要圆满完成本科生科研项目,就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从项目的申报开始,团队合作的效果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有的课题小组在申报项目时,项目组进行合理分工,发挥每个成员各自的优势,在题目的选择、资料的搜集、整理、课题论证等方面群策群力.由于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申报的项目如果成功立项,每个成员都有很大的成功感,在以后的项目研究中就会使得团队精神更加发扬光大.无论是问卷的设计、调查、回收、整理、汇总,还是研究报告的撰写及修改,每个成员都会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并时时关注项目的进展,使得团队精神得以延续;相反,如果团队合作精神不佳,成员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大量的工作只有依靠项目负责人孤军奋战.除此之外,在学生从事科研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克服困难的精神.只有这样,当学生在科研中碰到难题时,才会积极进取,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完成预期的目标.(四)从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保证.为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应该完善本科生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笔者所在学校于2013年4月印发的修订后的《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对本科生科研项目申报对象及条件、申报范围、项目申报及立项、项目管理、经费管理、表彰与奖励及保障与支持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如在“表彰与奖励”中,就明确规定“结项鉴定结果为合格以上的项目可按《新疆财经大学普通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申请创新学分,结项鉴定结果为优秀的项目将优先向《新疆财经大学学报》推荐发表.学校鼓励项目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并注明‘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字样的项目成果,学校将给予适当奖励”.显然,这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质量上下工夫,不再满足于“合格”鉴定等级.又如在“申报对象及条件”中,具体规定为“我校在读普通本科二、三年级无重修课程、无违纪行为的学生;项目申请团队由3~5人组成(含主持人).主持人及参与人只能参加一个项目.学校鼓励跨班级、跨专业和跨学院联合申报.对于跨学院申报的项目,由主持人所在学院申报.”这就对申报项目的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必须学有余力,并遵守纪律的学生才有资格进行项目的申报.且鼓励联合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再如,在“申报范围”中,就明确规定“与本科所学专业有关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调研活动;与本学科交叉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及政策研究或社会调查;技术研发等;申请者认为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项目.”不难看出,申报的范围既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基础,又考虑到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比较宽泛的范围中加以选择.

(五)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吸收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绝佳的锻炼机会.在参与项目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科研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升.如笔者所在学校,最近几年就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立项的省部级以上课题的社会调研活动,需要学生赴疆内有关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完成调查问卷(问卷由课题组提供),统计调研结果.如2013年征集课题共10项,课题的社会调研类型以社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革新、民生、就业创业和低碳环保等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主.且每个项目由校团委提供1,000元经费支持,其余费用由课题组承担.从以往的情况看,参与的学生积极性很高,完成的调查问卷的质量较好.


总之,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既要在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方面狠下工夫,又要在制度上加以完善和保证.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将有令人欣喜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毕保良,陈颖等.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途径及建议[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5.

[2]新疆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本科生科研基金及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新疆财经大学校办发[2013]4号.

[3]师海蓉,张磊,付政祺.提高大学生科研教学质量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62.

[4]贾兆红,张燕萍.浅议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