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融合问题

点赞:31403 浏览:1447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郑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融合总体上做得不错,但是也存在教育公平显失、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等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指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 键 词:郑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048-02

中国现代化的过程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不断迁移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大批随父母进城或出生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女、高速城市化是“农民工”问题及其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一个基本社会场景.城市的建设和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日益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简单探讨郑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融合问题.

郑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融合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义务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郑州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融合的现状

(一)取得的成果

郑州市接纳的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基本情况是:目前他们的子女大都正在接受或准备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尽管面临很大压力,郑州市仍然比较妥善地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2007年,郑州市(不含巩义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84.06%;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8.41%;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数,占全部人数的7.53%.2008年,郑州市(不含巩义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85.79%;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8.23%;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数,占全部人数的5.98%.2009年,郑州市(不含巩义市)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86.12%;在民办学校就读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13.88%.

为确保教育资源满足需求,郑州市三年来已投入6亿多元,新建了35所中小学校.另外,郑州市在政策许可范围内,积极扶持农民工子弟学校,以接收更多农民工子女入学.在积极接纳他们的同时,努力营造平等氛围,使之融入城市文化之中,融合到城市氛围中.尽管郑州市在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成绩斐然,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的增加,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农民工子女教育权益常常被忽视,融入城市的步伐受到限制.


(二)存在的问题

1.教育公平显失.同在蓝天下,理应同等享受社会公共资源.但在现实条件下,教育公平还难以实现.具体表现在:(1)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方面.就郑州市而言,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渠道主要有:第一,在公立中小学借读.第二,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这在郑州市基本上没有.第三,进入民助公立(或公助私立)学校学习.第四,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第五,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2)就学过程不平等.郑州市规定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要各种手续,报名要求“五证齐全”,包括户籍所在地的户口本、父母、居住地派出所开的居住证明、户籍所在地乡镇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准予在本市就读的证明、父母一方与用人单位签订并在劳动保障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或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对农民工来说,要这些手续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而且未必能顺利地办好.

2.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由于教育公平显失,部分农民工子女真正要到公办学校上学,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奢望.据了解,现在定点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小学,都是根据地域特点、农民工人数分布科学建设的.但某些区域的农民工仍然有“高学费”的困扰.据调查发现,长期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全家一起流入城市,家庭计划生育情况较差,几乎都有两个以上的孩子.凭很低的收入在城市中生活,过日子都相当困难,怎么能支付起孩子的学习费用呢?近年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环境大有改善,生源日趋上升.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学校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保证困难家庭子女不因经济贫困而失学.但是,在城市上学所需的必需生活费用相对农村高出许多,这对于经济能力不强的农民工来说,是一定的考验.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然而这一切在家长羞涩的钱囊面前都成为了奢望.尽管许多城市的主管部门都在承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但现实是,很多农民工子弟仍处于无学可上的“漂泊”状态.

3.生源质量的差异化考验学校的教学工作.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来城市读书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首先,部分农民工的居住点经常变动,这给他们的子女接受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中间转学、中途回家等情况频频发生,大量的学籍变动打乱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其次,教学老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此类学生的素质差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更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出现不易融合问题的原因

农民工子女要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进第一道门不是很容易,即使经过种种努力已经进入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当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进校门时,问题也接踵而来,想融入城市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是多方面的: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户籍却仍是在农村.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11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2.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义务教育法》第8条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第12条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予以保证.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作为城市边缘人口,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造成了输出地政府对外出适龄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上“无需作为”,流入地政府“难有作为”的现状.因此,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3.城乡教育差别带来的影响.一般来说,流动儿童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比如,郑州市某区一所学校由于招收了一些农民工子女,一些城市孩子纷纷转学,原因是家长认为农民工子女的进入影响了该校的教学质量.

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融合力度,建设和谐郑州

1.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调整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和省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输入地义务教育资金投入,强化输出地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义务”的体制上来,全方位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在国家的倡导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老师要建立电子学籍和教籍,构建输入地和输出地农民工子女信息沟通和资金转移制度,实现“钱随人走”,使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全面的免费义务教育.输入地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调输出地的老师来上岗,经费也是“钱随人走”.这样,不仅使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全面的免费义务教育,而且,也使输出地的老师得到锻炼提高.郑州市正在建立电子学籍,应该把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容纳进去,如果辅以有效的经费支出和转移机制,完全可以实现经费随学生便捷转移.

3.争取同质教育,加大融合力度.平等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原则,要平等地对待农民工子女,要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学习氛围及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如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等方面,都做到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抚平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落差,告诉他们“人只有职业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育城市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不歧视他们.大家要互相成为好朋友,并且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