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与民俗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相互关系

点赞:9550 浏览:351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农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风尚和习俗,具有浓厚而广泛的地域性和群众性,在农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规范和调节作用.本文对法律和风俗习惯进行了概述,阐明了法律和民俗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合法合理的解决民间纠纷的必要性.

【关 键 词】法律民俗作用

(1)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法律具有概括、普遍、严谨的特征.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模式、标准、样式和方向,它是人们从大量实践、具体的行为中高度抽象出来的一种行为模式,法律所提供的行为标准是对所有公民一概适用的,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触犯法律,便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明示矫正预防的作用.

(2)风俗习惯的含义:民俗是指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地理、历史发展等条件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人民群众相沿成习,代代相传

民俗属于道德范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是某一范围内的人群约定俗成,继承并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不具有社会普遍约束力,更不享有法律承认的效力.民俗是基于特定熟人社会相互信任而产生的交往规则.

民俗为一个地方的人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应出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等.

民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某段时间内,它相对固定不变,随着时间和物质生活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3)法律与民俗的地位:法律与民俗,分属不同层面,法律高于民俗.民俗只能在法律范围内发挥作用,超过法律范畴就属于违反法律规定,而法律可以调整所有的民事、刑事纠纷.换言之,社会上所有的纠纷,法律都可以调整,民俗却有很多局限性.法律对民俗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民俗对法律有着归属和补充的性能.民风民俗经过法律确认可以成为正式的法律渊源,未经法律确认只有参考价值.

法律规定某事可以民俗定性的,民俗为首;法律没规定可以民俗定性的,法律第一.说到底,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依法办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力争将纠纷调解好,把握好法律与民俗的尺度,是摆在法律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要时刻牢记:乡村习俗再大大不过法律,必须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尊重民风民俗,做到法理与情理相结合,和谐执法、温情执法,以便达到好的社会效果.

法律与民俗在农村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生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下面讲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北方农村中的典型案例.

王奶奶自幼丧母,18岁嫁到王姓一户穷苦人家,生育了三个儿子,因家贫盖不起新屋,大儿子一直没说上媳妇.二儿子过继给了还算富裕的本家大伯哥,顺利的结婚生子.不久,大儿子也和一离婚女子成亲,女方有固定的工作,只是带着个两岁的女孩,家境也不错,还给大儿子找了个工作.小儿子聪明勤奋,高中毕业,自谋职业,没用王奶奶操心,自己结婚成家了.

可是,好景不长,王爷爷得了脑血栓,王奶奶花光了家底,不得已伸手跟儿子们要药钱.照农村的习俗,二儿子出继,不再为自己的父母尽孝.因此,直到王爷爷去世,所有的医药费和殡葬费都由老大和小儿子分担.王爷爷临终交代,百年后,祖屋由小儿子继承,因为小儿子为他养了个孙子,为此,老大心中不快.五年后,王奶奶病倒并在半年后去世,一场争祖屋大战正式拉开了帷幕.

此时,老三生意接连受挫,住进了医院,失去了工作能力,便开始操办变卖祖屋以贴补家用.老大不乐意了,上门要求参与分割祖屋,强调自己为父母尽了孝,理应得到遗产的一半.老三寸步不让,声称父母有遗嘱把祖屋给了自己,弟兄俩吵得不可开交,从此撕破了脸皮.僵持了一段时间,老大退了一步,托族人到老三家协调,要求四六开,自己占四成,老三坚决不同意.老大恼了,跑到县城将老三告到了法院.老三暗自思量,自己有理,法院肯定不会将祖屋判给大哥.

经过法庭审理,判决如下:祖屋由弟兄三个均分.当时老大和老三就跳了起来,表示不服.法官告知,关于向老二追讨父母的养老费和医药费,可另案起诉.

老三越想越委屈,径直去了律师事务所,当场委托了律师,誓将官司打到底,老大表示奉陪,案子到了中级人民法院.这次老三做足了文章,找族人写遗嘱证明材料,人证物证准备齐全,把握十足,胜利在望.

中院判决公布:王家的祖屋属于王爷爷弟兄们的,要分割必须所有继承人到场.也就是说,王家祖辈没有分过家,继承人不是三个,而是十几个.这就复杂了,王爷爷的弟兄们早年逃荒去了东北,老人们早就病逝,小辈们二十几年没有联系了,上哪里去?即便找到,又如何分割仅值五万的祖屋?

对中院的判决,弟兄三个均表示不服,判决书成了一纸空文.老三先下手为强,自行住进了祖屋,老大闻声赶过去,把老三的东西摔到门外,捏上了把新锁.老二老三见了也在门上捏上了铁锁,谁都别想独吞.

王家的祖屋开始破败,门前的杂草没到了膝盖,狗屎随处可见,一片凄凉的景象.族人不忍,重新开始调解.经过多次艰难的说和,达成以下协议:祖屋归老三使用,老二放弃份额,老三补偿给老大一万元.检测如以后东北有人回来讨要祖屋,由老三负责给予补偿.至此,历经两年的纠纷总算解决了.

这个案件中出现了在农村经常遇到的“过继”、“口头遗嘱”的风俗习惯,一旦出现纠纷,诉至法院,就出现了法律与民俗的严重冲突,民间行为有事实无证据,对处理纠纷带来了难度,检测如完全依照法律行事,无视民俗,社会效果很差.检测如一味的迁就民俗,就有损法律的尊严,同时助长民俗中的陈规陋习,比如“重男轻女”的旧观念.有经验的法官在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会尽量参照乡间民俗进行调解,力求圆满解决纠纷,同时对当事人进行法律宣传,引导当事人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提高精神文明,为民俗指引前进的方向和正确轨道.

法律与民俗在人民群众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律高于一切,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尊重乡间民俗,理性的思考和合理的利用民俗,以促使我们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使认识符合客观情况.

认真的看待民俗,关系到农村的经济生活秩序.正确处理法律和民俗之间的关系,尊重和参考民俗,这样才能使农村的生活秩序向着健康的、文明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