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与方向

点赞:3267 浏览:123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良好的乡村治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基于乡村居民之间信任、合作、互惠基础上的社会网络形成的社会资本既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治理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本文从我国乡村治理现状以及成因分析入手,通过阐述社会资本和乡村治理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中的基础性和方向性作用,并提出了培育社会资本的相应建议.

关 键 词社会资本乡村治理基础方向

作者简介:王生,攀枝花学院土建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21-02

一、我国乡村治理现状

从上世纪80年始村民自治至今,我国的乡村治理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乡政村治”的模式.这一治理模式从宏观上来说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之一,在这种体制之下,国家行政性权力逐步退出农村社会,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宽广的舞台;从微观来说则是赋权于村民自治委员会法定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使我国农村开始进入自主管理、自主怎么写作和自主发展的新局面,对我国广大农村的基层的培育和发展意义重大.

但是,客观的说,目前我国的乡村治理水平总体来说还相对较低,乡村治理仍然面临很多亟需解决的难题.现在的农村自治组织自制能力普遍不强,缺乏独立意识,没有充分发挥法定功用;农村居民参与性较差,信任度与合作度也普遍不够.其重要根源之一就在于社会资本的相对缺乏,也即乡村居民彼此之间缺乏规范性的高信任度的契合关系网络,这也是影响和制约乡村治理的一大瓶颈.

二、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中的基础作用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后历经演变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科学概念和分析范式.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帕特南的定义,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本源的基本特征之一,包括信任、合作、关爱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和关系网络,它们能促使组织成员采取自发协调、相对最优的行动来提高组织效率,从而推动社会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本的构成首先是公民关于“信任与关爱、互惠与合作”的态度倾向和价值观,核心在于促使大家倾向于通过相互的理解信任与相互的关爱合作共同行动;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是组织内众多的将家庭、亲友、社区以及工作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相互联结起来的人格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重要特性是提高组织中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性,促进组织成员行动之间的相互协作以更好的实现行动目标.社会资本分析为我国的乡村治理甚至整个转型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具有重要意义.

治理是指“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需要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基础不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控制,而是纵横双向的有机协调;其参与主体是混合式的,既包括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长期来看,它也不算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规范,而是持续的一系列良性互动.

因此,从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结合分析的范畴来看,社会资本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乡村中的正式组织网络、非正式社会网络形成乡村治理的基本结构.正式组织网络,是指具有明确组织结构、层级关系、职责分工的科层制组织,在乡村主要是指乡镇各级政府部门、村委会等,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履行国家法定职能为乡村提供基本公共怎么写作.非正式社会网络是乡村居民基于共同的行为规范、兴趣习惯、利益追求而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包括各种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社会网络的存在是在正式组织网络提供的基本公共怎么写作之外,寻求更加多元丰富的需求满足方式和渠道,这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乡村治理的关键在于政府正式部门与乡村居民之间的双向灵活沟通互动,在于打造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社会网络之间的全面契合关系.在这种关系的覆盖下,乡村居民愿意更加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主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政府部门能够真正深入动态的掌握群众需求,并作出相应及时的回应;最终形成政府与村民、国家组织与社会网络良性合作的治理格局,通过相互协调、分享公共事务管辖权,整合村民的不同利益诉求、监督政府部门公共物品的供给,不断增强政府怎么写作意识,完善提供方式,提高怎么写作水平.

基础与方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市场经济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二,乡村社会资本有利于培育村民对公共事务的责任意识.在乡村社会资本网络的覆盖下,参与的居民经过长时期、多频次的竞合博弈之后,逐渐从惩罚和奖赏中得出公共事务的利益趋同性结论.在这样的情形下,社会资本会产生滚雪球效应,越用越强,最终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理上形成了最广泛层面上的共同利益状态.而这种状态下的村民参与成为乡村治理的重要环节,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需求与权益,既是公共物品的怎么写作者,也是乡村公共治理的主导者.通过这种由社会资本网络建立起来的广泛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村民们将逐渐明确自身在乡村治理中的地位与角色,进而形成对公共事务的明确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不断地融入社会资本和乡村治理中,为公共事务在政府公权力和乡村非正式社会网络中找到了最大的平衡.

第三,乡村社会资本的存在为乡村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与平台.伴随着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进程中越走越远,我国的广大乡村居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直以来,分散性和无组织性使得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不能被很好地聚合和代表,这使得他们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本处于劣势,常常处于靠天吃饭、增产不增收、农业生产盲目跟风的局面.改变这一局面,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与引导力度之外,还需要广大村民自身的全力参与和支持.我们要破除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权力包干一切社会事务的旧习惯,要联结各种非正式社会网络资源,大力激发那些具有强烈的社会自豪感和互助意识的居民参与公共事务治理.而社会资本越充足,这样的广泛的社会参与力度就越大,为乡村治理提供的平台就越大.

三、推动乡村治理的新方向——培育社会资本对社会资本与乡村治理的以上分析表明,乡村内的社会资本存量是有效的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之一.因此,大力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就成为了提高乡村治理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成了推动乡村治理将来深入发展的新方向.

第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政府要从创新与人本的角度出发转变职能,针对性的发挥功用,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乡村居民之间、甚至更大范围的城乡居民之间各种社会参与网络的形成,增加互信,引导他们形成自立自强、互助合作的规则规范意识,不断激发社会资本的存量、提高社会资本增量.

一是政府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对治理过程中的社会资本培育,尽力促成纵横向部门的明确支持与合作,为社会资本培育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政府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真正实现法治乡镇,加大乡村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社会资本的培育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三是政府要有意识地大量投入充足的资金和资源,确保社会资本的培育得到足够的财力支持.四是政府始终要积极贯穿对作为乡村治理主体之一的乡村居民的治理参与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真正为乡村治理提供源头之水.

第二,强化村民自治法定地位,充分发挥村委的治理平台作用.法治层面的村民自治制度,不管是宪法还是村委组织法都明确界定了村民委员会是管理农村事务的自治组织,也即村民委员会是农民自己利益的保护者和代言者,是具有法定独立存在地位的.因此,各级政府要站在法治的高度来认识村民委员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村民委员会是具有协助当地政府开展各项工作的义务,但是各级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是指导性的、帮助性的、支持性的,而不是命令性的,坚决不能违法干预属于村民委员会自决的各项公共事务.

村民委员会的法定地位需要通过选举来实现,才能真正提高村民委员会的自治能力.选举是现代政治的基石,村民委员会的选举也是村民自治的基石,是切实贯彻村民自治的关键所在.只有按照村委组织法的法定程序规定进行选举,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直接选举原则,最大限度的把有能力干事、想干事、思想原则性强、能凝聚广大村民的人选入村委会,真正提高村委会的自治核心地位和组织管理能力,才能确保村民自治得到真正落实.然后,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平台作用,不断吸引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引导他们正确行使基本权利,全面提高村民法治、平等合作的公民意识,逐渐培育出丰富的社会资本,为实现良好的乡村治理提供重要的治理平台.

第三,传承


市场经济类有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创新结合,对乡村原始社会资本进行新形势下的转化.应该说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乡村文化中,本身就具有很多的原始社会资本,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新形势下的传承与创新转化.一直以来,我国乡村居民相对分散,大多以族姓聚居,以各种乡规民约、民风民俗和忠孝礼仪治村,这些原始的传统社会资本遗产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其传承和转化,结合新形势下的要求进行合理的扬弃.

要按照现代法治理念实事求是的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对这些社会资本进行规范化的梳理,确定其中对乡村社会具有进步作用、正面效果的要加以传承保留,继续发挥他们一直以来在乡村居民信任合作上的纽带桥梁作用、在民风民俗上的行为约束作用;对乡村社会发展具有负面影响的,要着力矫正和去除.总之,在最大化发扬正面效果、消除负面效果的基础上,利用好这些原始的社会资本持续有效的促进村民之间的平等合作、互助信任,切实增强农村存量社会资本的凝聚力,提高有效乡村治理资源的本地化积累水平.

第四,坚持市场经济导向,提高各类专业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社会资本的覆盖面.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广大农村的农民处于过于分散的无组织状态,对他们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竞争利益具有重大影响,这对乡村治理构成巨大挑战.根据可供研究的国际经验表明,广泛成立各类专业农村合作组织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一种有效形式.一方面,这些专业农村合作社可以充当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相似度检测,可以改变农民各自作战、势单力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较大的劣势,最大范围的建立广泛联系的社会资本纽带,最大化减少农民的利益损失.另一方面,作为党执政基础的工农联盟之一的农民阶层,也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社会资本覆盖面,培养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其能在各级政府的决策中更好的扮演自身利益的诉求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从而为我国良好的乡村治理发展提供大量的、有序的组织化动力.

注释:

[美]罗伯特·帕特南著.王列,赖海榕译.使运转起来.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俞可平.治理变迁30年.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7.

俞可平.引论: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9.

艾理生.试论社会资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理论前沿.2006(9).


王培刚,庞荣.国际乡村治理模式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