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转型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

点赞:13567 浏览:576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企业转型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虽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是现实当中却招不到人.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样就形成了就业难和招不到工的尴尬局面.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校企合作才是唯一出路,真正做到学有所用.这就要求高校在今后要做到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正确地指导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多元化.

关 键 词:企业转型;中等陷阱;人际替代关系;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0-0153-02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的沿海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人均GDP多达6000美元之多,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同时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向沿海地区转移,实现了经济和就业的双重效应.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GDP增长开始减速,有学者认为,正如世界银行所说的那样,我国已经跌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即学术界所说高收入阶段.并且指出其原因就是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消失,有效生产劳动力资源不足带来的结果(蔡P,2013).然而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人口红利消失,而是现有的经济生产方式已经失去了它的竞争力.所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就必须要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和技术人才,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①

然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企业,就受雇劳动力结构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占很大的比例.因为他们本身既没有很高的学历也没有相关的技术知识,可以理解为边工作边学习的劳动方式,我们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纯粹的体力劳动群体.2007年总书记提出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转型,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于是很多企业开始逐渐寻求有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劳动力来代替外来务工人员.恰恰我国的高职院校又可以提供这样人才.所以笔者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将会由纯体力劳动力向技术型转变.

虽然高职生接受过较高的教育,拥有较新的思维,但是他们实际操作技能水平比较低.而且并不甘心代替外来务工人员去企业工作,结果就形成了一边是就业难,另一边是用人难的尴尬局面.本文围绕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和人际替代关系,如何提高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我国的劳动就业模式

建国至今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不同的经济发展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劳动力资源实行政府统一支配制度.在当时这项制度仅仅适用于中专生,大学生和退伍军人,我们俗称为工作包分配制度.根据这个制度,受雇人的工资、社会福利全部由政府统一管理,企业无权聘用和解雇受雇人员,而且是终身雇用制俗称铁饭碗.这样一来,企业完全失去了选择劳动力的自由权,是一种带有强制色彩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但是随着经济发展这种制度逐渐被打破.1980年政府取消包分配制度,允许企业可以自主招聘和雇用劳动力.而且劳动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工作.充分体现了企业和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的双向选择性.


1982年开始劳动力市场改革,由终身制改为劳动合同制.劳动人事部门颁布关于招工考核办法,企业可以根据受雇人员的考核结果来决定去与留.同年,政府全面放开国有企业的用工制度,把自主权交由企业支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改善,这虽然是海外对华投资,把生产地转移到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因为他们的自身因素所以只能从事一些城市居民和在校大学生不愿意做的工作.不但工资低而且生活环境也非常差.就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范围而言主要是以技术含量不高的建筑业和制造业为主.

但是随着人民币的增值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越来越不利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如果我国继续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换得经济增长,单单就我国现在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而言,那么刘易斯拐点很可能很快就会出现.而且就现有劳动力而言,无论是学历文凭还是技术水平,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现在的经济生产方式.作为企业而言,今后在用人方面不得不招纳既懂技术又有一定相关知识的人才来满足企业转型后的生产劳动力不足.这就要求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实用型知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今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缺陷及对策

首先,在我国很多高校是非营利为目的单位,所以在教学当中多多少少会出现教与用相脱钩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教学与实践出现了严重脱节.其原因是学校没有根据当今社会发展情况来调整教学模式.结果培养了一大批空有理论的知识人才,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其次,在我国该高校教学科研经费的多少是由它自身的资质而决定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高校的教学研究,使得教学实践设备得不到完善,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因此高校最终很难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最好方法.如果大学生不参加实践就无法知道教学质量的好与不好,就不能通过高校教学体制改革来正确指导学生的就业观,就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校企合作是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促使高校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有效地结合企业需求实际安排课程,做到学有所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而且还可以避免盲目的教学体系,减少资源浪费.具体来说有两种模式.第一,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数额的研究经费,高校把研究出的成果用于企业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可以称作是合作模式.第二,企业为高校提高实习环境,让理论和实践更好地有效结合.而且学生高校毕业后可以通过择优录用让毕业生在该企业就职.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点培养.这样一来既解决了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又打破了大学生空有理论知识的尴尬局面.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环境下,伴随着企业转型,企业对劳动力的要求也从单纯的体力劳动者向知识技术型转变.那么这就对当今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说,仅仅依靠学到的理论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做到人人就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要求高校必须正确指导毕业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多样化.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我国第一、二产业长期以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GDP已经远超日本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虽然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开始慢慢苏醒并逐步壮大,但是至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却仅仅只有46.1%,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相比较,仍然有较大的差距.这样一来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怎么写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和开拓.

另一方面,大学生尤其是高职生是我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原动力.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不仅有一定的知识而且具有新时代年轻人的创新理念,可以为创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二)引导就近就业

虽然大城市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留在大城市就业的毕业生压力也会逐渐增加,所以说与其留城不如返乡.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也随之崛起.不仅带动了我国乡镇经济而且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选择就近就业,不仅可以节省生活成本而且可以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知识优势.

基于企业转型环境下的大学生就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产学结合

产学结合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以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前提,形成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模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习内容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利用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的办法来检验教学与实践的一体化.在企业中建立完整的接受高校生实习制度,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实习同时也是一个职工岗前培训的过程.经过实习大学生多多少少会掌握该企业的生产技能,直接被企业雇用后不仅可以减少因岗前培训所产生的费用,而且可以大大缩短职工与实际岗位的磨合期.其次,企业也不必为招不到人才而发愁.所以说产学结合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不仅可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

#91;1]蔡P.通过改革避免中等收入陷阱[J].经济学报,2013,(5):11.

[2]靳成.在华日资企业转型发展期人才瓶颈问题与对策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2):78.

[3]杨欣慧.校企合作下促进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和研究[J].才智2014,(21):145.

[责任编辑安世友]

1论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