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的逻辑

点赞:11998 浏览:554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互联网有也有

1995年3月的一天,斯坦福大学的新生欢迎会上,22岁的谢尔盖·布林负责带领新来的研究生拉里·佩奇利用周末时间认识校园,这也是两人的第一次相遇,也是全部故事的开始.

后来在接受《经济学人》杂志的访问中,布林开玩笑地说:“我们俩都有些令对方厌恶.”两人似乎在大多数课题项目上都持不同意见,但在共处了一段时间后,两人就“在智力上惺惺相惜,成为了亲密的好友”.当时,布林专注于开发数据挖掘系统,而佩奇则把重心放在了推广“从一篇学术论文在其他论文中的引用量来推断其重要性”这一概念上.

在佩奇和布林创建谷歌之前,业界对互联网搜索功能的理解是:某个关 键 词在一个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越高,该文档在搜索结果中的排列位置就越靠前.而佩奇和布林从学术论文“他引”中得到启发并且认为,决定文档在搜索结果中排列位置的因素应该是一个文档在其他网页中出现的频率和这些网页的可信度,他们将这一算法命名为“Backrub”.

为了验证其算法,佩奇和布林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用废旧仪器拼凑了一台怎么写作器,联网后成为谷歌最早的数据运算中心.斯坦福的师生们使用了这一谷歌搜索引擎的前身,并对它惊人的性能与准确性赞不绝口.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缺钱.两位创始人靠透支信用卡借来1.5万美元扩充设备,甚至还向斯坦福大学的学生、老师公开募捐.

1998年9月7日,25岁的佩奇和24岁的布林正式创建了谷歌公司,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互联网搜索怎么写作,谷歌将这项搜索怎么写作技术改名为“PageRank”.事实证明,优化之后的技术无比受欢迎,使用率越来越高,谷歌每天的搜索量增至100万次.

1999年前后,互联网公司们都在模仿行业大佬Yahoo,致力于成为门户网站,提供无穷无尽的信息,并试图“让用户在你的网站上停留更久”.而佩奇和布林坚决反对这种趋势,他们认为搜索引擎的价值在于尽快、尽好地为人们提供想要的数据,因此谷歌的首页一直异常简洁,只有徽标、搜索框和几十个单词.在互联网公司都在想方设法留住用户时,Google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努力让其用户尽快离开自己网站的公司.

他们的努力和理念获得了回报,1999年6月,硅谷最重要的两个风险投资商,向他们投入了2500万美元,谷歌开始自立了.

后来佩奇和布林在2005年出版的《TheGoogleStroy》一书中说,“不依赖一组编辑人员或仅仅根据某个词汇出现的频率来为每个网页评级,而是将用户‘’评为最佳信息来源,不仅人类社会需要,网络更需要作风.”这几乎成为谷歌最重要的办事逻辑.若干年后的2010年春天,由于不满中国政府对其搜索结果的干预,谷歌宣布放弃自我审查,愤然退出中国内地.似乎,这一切早就注定.

这里有个有趣的插曲.谷歌在美国专利局(USPatentOffice)注册“PageRank”专利文件时,道琼斯公司(DowJones)也持有和谷歌非常相似的专利,开发者名叫李彦宏,他那时为道琼斯公司下属的一家公司工作,两项专利都采用了类似的网页排名思路,但当时道琼斯公司真不知道该拿这项专利(名为RankDex)来做什么,所以李彦宏离开公司回到中国.他几乎分文未付就从道琼斯公司那里获得使用专利的许可,并在中国创立了百度公司.可惜,多年之后,这个公司并未坚持初衷,却因竞价排名为公众所诟病.

不作恶

由于没有常规广告和人为干预的排名,一开始谷歌的收益颇为艰难.它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搜索技术授权.

2000年6月,雅虎决定采用谷歌作为搜索怎么写作提供商.来自当时互联网第一巨头的肯定,让谷歌每天又增加了几百万的搜索量.随后AOL、思科、宝洁、美国能源部等许多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开始采用谷歌搜索技术.谷歌按照搜索的次数来收取授权使用费.比如雅虎的门户搜索引擎怎么写作由谷歌提供,每个季度就能给谷歌带来数百万美元的收入;到了2001年,谷歌每天处理的搜索任务突破1亿次大关.此前,一直有人劝说谷歌以广告投放额来决定搜索结果,但被布林和佩奇断然否决,他俩认为以金钱决定技术是一种“作恶”.

由于坚持“不作恶”,很长时间内,谷歌盈利并不容易,直到他们找到了埃里克·施密特.

施密特在IT业阅历丰富.在Sun公司时,他将Ja变成Sun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市场盈利武器.1997年加盟Novell公司后,施密特很快将Novell重新打造成一个赢利的公司.正是凭借施密特在商业领域敏锐的嗅觉和独特的天赋,谷歌开发了纯文字广告系统.

2001年开始,谷歌开始尝试在其页面右边投放与搜索结果相关的文字广告,左侧大半部分保留完整的搜索结果.这就是沿用至今的谷歌广告模式雏形——纯文本链接,不采用横幅广告,内容和广告高度相关,有效性超过了那些盲目投放.随着沃尔玛等巨头成为他们的广告客户,谷歌终于拥有了稳定而飞速增加的收入.2001年成为谷歌第一个盈利的年份,利润为700万美元.也是在这一年,谷歌作为动词进入词典,成为“搜索”的代名词.

2003年,在施密特的主导下,谷歌收购了一家名叫AppliedSemantics的网络广告展示公司.并入谷歌之后,它们的名称又从AppliedSemantics改为AdSense.正是这套不起眼的广告展示系统,为小企业和用户搭建起最直接的互动平台,为谷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流,也揭开了谷歌帝国崛起的真正序幕.多年之后,佩奇和布林在接受采访时说,“网络产品应该以用户为中心,之后其他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或许许多人并不知道,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原本想成为学者,他们不希望创办一家公司.在开发了最初的搜索引擎之后,他们试图将之卖掉.事实上,在1997年他们愿意以100万美元的出售.他们走遍了硅谷,尝试出售其搜索引擎.他们去了雅虎公司,但被拒绝了.后来在2002年,雅虎试图出价30亿美元收购谷歌,但这次雅虎被拒绝了.现在,谷歌市值达到2900亿美元.工程师文化

谷歌逻辑的第三个特点是独特的工程师文化.

在谷歌,工程师文化被贯彻得淋漓尽致.不仅创始人佩奇和布林是正儿八经的工程师,而且据说因为欣赏谷歌擅于攻克技术难题的作风,两人先后吸引了大约50位计算机科学博士.

佩奇和布林对技术的要求近乎疯狂,他们要求有最好的技术、最聪明的员工以及领先于时代的点子.两人为谷歌的员工制定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工程师必须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思考与工作毫不相干的点子,即使这些点子的财务前景可能有疑问.这就是谷歌影响深远的“20%自由时间”.

这项规定对一般员工而言或许并不重要,但却对吸引天才人物极为有效.正因如此,Gmail的发明者保罗·布克海特(PaulBuchheit)甚至不惜离开英特尔加入谷歌,因为他觉得“在谷歌工作比在英特尔更有趣”.正因为有趣,他开发出了革命性的Gmail邮件系统,并且重新定义了.

事实上,谷歌的众多产品,如广告怎么写作AdSense、新闻阅读平台GoogleNews、邮件怎么写作Gmail、通讯软件GoogleTalk等产品,都是工程师在每周自主的“20%时间”,从事核心工作以外的创新活动时所诞生的成果.

谷歌拥有一个开放性数据库,内含100多个未来需要实施的项目,这些项目都由50位工程师负责推进,他们不仅是工作援手,而且要为谷歌的前途和命运而战,这些工程师甘作足智多谋的幕后英雄,他们是谷歌巨大创新动力的源泉.据说用于支持谷歌海量信息传输的怎么写作器安放于美国的5个数据中心,这些怎么写作器性能强大,安全性能极好,可经受炸弹爆炸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考验.

许多公司在开发产品时,都会有很长的计划周期,但工程师主导下的谷歌做事步调却完全不同.谷歌认为网络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无法进行严谨的规划,相反,它需要根据用户的行为随时进行调整.产品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快速而灵活地做出改进.谷歌把工程师对科学方法的喜爱,以及网络的快速迭发结合了起来.这使得谷歌的举动看起来像是一大堆短期的科学实验.所以常常会看到,谷歌会公开砍掉自己的产品,并且不会以此为耻.

不过谷歌独特的工程师文化也备受批评.最重要的是产品目标经常会变化.谷歌会发布一些看起来很重要的产品,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专注点的变化,这个产品会面临被砍的命运,这时候,产品团队会改变其方向.在不断的变化中,很难确定产品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其次由于缺乏对产品经理人角色的足够重视,谷歌在外部交流上表现得很糟糕.一个例子是图书电子化项目,谷歌想要把绝版的书籍放到网上,供大众阅读,但是它处理事情的方法很笨拙,得罪了作者和出版商.

绝对的控制权

除文化上提倡工程师至上外,谷歌保持高效执行能力和持续创新机制的秘密源于创始人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

历史上,由于创始人丧失了公司控制权而导致衰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其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1985年因“脾气大、不合群、决策失误”被逐出公司后,苹果公司变得平庸并且挣扎在破产边缘.直到1997年乔布斯再次回归,相继推出了颠覆性的iPod、iPhone和iPad等产品后,苹果才真正成就了帝国.

从公司治理上看,谷歌的股权结构很特别.其56.7%的表决权股份掌握在两位联合创始人手中.他们可以决定公司要做什么,而且他们不能被解雇.正如佩奇所说,“投资谷歌,你是将一个不寻常的长期赌注放在了团队身上,特别是布林和我身上”.

回看谷歌与风投公司之间关于控制权的博弈可谓精彩纷呈,但起关键作用的却是一个局外人.

这个局外人就是佩奇的兄弟卡尔·佩奇(CarlPage).卡尔·佩奇在1990年代曾创立网络公司eGroups,因为不会和风投打交道,曾以极低的将eGroups卖给了雅虎并丧失了控制权.有卡尔·佩奇的教训在前,佩奇和布林非常不愿意将公司的控制权出让给投资者.所以他们决定延迟风险投资的融资时间,直到他们快赚钱的时候,这让他们获得了更高的估值,并减少了对公司的控制权的损失.

谷歌的逻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程师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和风投接触的阶段,佩奇和布林的第二招是,让两家杰出的风险投资公司相互竞争.他们发行给自己的是特别B级股,每股拥有10个权,而股或普通照股每股只有一个权.这有效排除了投资者通过股东控制公司的可能.

谷歌争夺控制权的第三招是刷估值.就像今天的阿里巴巴一样,不断通过入股新浪微博、高德地图、UCWeb等形式提高市场对其的估值,估值越高意味着和风投谈判的资本就越大.所以谷歌上市前夕也相继推出AdSense、Gmail等颠覆性产品,并且获得巨大市场份额.

除此之外,上市之前的谷歌从不公开财务数据,他们隐藏了自己正在大幅赚钱的事实,绝不宣传,也避免了微软和Yahoo等巨头们的绞杀.


通过以上几种办法,上市之后的谷歌尽管出让了大部分股份,但是控制权依然在创始人手里,这就在制度上保证了谷歌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

公益与社会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外,谷歌的逻辑似乎也与一些小事有关.

比如,布林的父亲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还没上大学时我就已经被迫放弃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在苏联,尽管当时苏联在法律和上都声称并没有反犹太主义;但在现实中,苏联却通过拒绝接受犹太人上大学等方式,将其排斥在高层的专业人士外等”布林的父亲只能将其主修科目改为数学.“在研究所仍没有人特别注意我,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所以我离开前苏联除了自身原因外,主要是考虑到了布林的前途等我只是希望他能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最后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童年时的布林很早就知道父亲无法追求他所希望的职业,然而直到在美国才知道这件事的细节.

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早期谷歌的很多工程师都是犹太人.除了布林和佩奇,就连谷歌的1号员工,也是犹太人.许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谷歌公司的1号员工应该是佩奇或是布林.事实并非如此,他是一位名叫克雷格·西尔弗斯坦(CraigSilverstein)的犹太人.当时西尔弗斯坦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对谷歌项目投入巨大帮助,所以顺理成章地成为谷歌员工,现在他依然在谷歌,担任技术总监一职.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小的事情,从诞生之日起,谷歌异常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社会公平,它通过信息创新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在域名为“http://.google./”的网站中,可以看到谷歌在公益捐赠、绿色能源、社会智库研究和公平教育方面所做的许多项目.

2010年,狂人贾里德·科恩(JaredCohen)从美国国务院离职并创办谷歌Ideas,专注于利用科技解决全球问题.它的最新项目是创办了一个数据库,该系统带有65个独立的连接,用来报告全球人口交易情况.他和谷歌执行总裁施密特(EricSchmidt)刚刚出版了《新数字时代》(TheNewDigitalAge),该书分析了全球的政治、社会变革形势.谷歌希望通过互联网使地球更加智能、便捷,并为每个人的生活带来真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