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理与建设述评

点赞:17865 浏览:813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进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实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呼吁各地在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进行横向比较,注重实施效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评估更具现实意义.

关 键 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建设实践

1997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推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2002年推出生态省、生态市(县)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3年8月公布了生态省、生态市(县)建设指标(试行)文本.此后,全国各地开展了生态市建设活动.目前,全国已有海南、吉林、黑龙江、福建、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辽宁、天津、山西、河南等15个省份开展了生态省建设,超过1000个县(市、区)开展了生态县的建设.全国生态市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对生态城市建设进程进行客观分析,综合评价生态城市的发展效率和实施效果,系统反映国内各城市间生态市发展的区域差距,具有深远的研究影响.

生态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一)国外生态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国外专家学者从各自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探索并提出了具有不同价值的新论断.其中,较典型的有: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要用生态学的方法来研究城市系统,将生态城市建设与研究推向世界;1984年,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速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王如松,1998),生态城市的建设开始从理论阶段跨越到现实阶段;美国生态学家雷基斯特(1987)认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即生态健全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1990年,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莱城召开.会议分析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途径,探讨了生态城市构建原则与方法;1992年,第二届国际生态会议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召开.它包括了道德和人们对城市进行生态修复的一系列计划,远远超出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冯端诩,2001);同年,日本专家学者探讨了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及实施步骤,拉开了日本生态城市建设的帷幕;1996年,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在最需要环境保护的城市塞内加尔举办.这些国际会议均以生态城市为重要议题,推进了各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尤其是体现在各国(城市)对生态园林的建设.生态城市理论已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二)国内生态城市的兴起与发展


国内关于生态城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12月,在上海召开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提出了城市生态学的意义和方法;1986年6月,在天津召开第二届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主要讨论了实际应用问题,如生态城市的具体规划、筹建、管理等,以及开发难度等问题;首先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的是江西省宜春市,1988年初推动生态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几年间,山东青岛、江苏南京、浙江杭州等城市纷纷开展生态城市试点建设;马世骏等(1984)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人类与环境关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想,在近20年来已经渗透到各种规划和决策程序中,对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黄光宇认为,生态城市是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创建生态城市时应结合生态学原理,用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创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梁鹤年从生态经济学、城市规划学等角度定义生态城市,他提出生态主义城市是生态完整性和人与自然的生态连接.

生态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指标分析

(一)国外生态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指标分析

国际上不同国家,城市生态系统评价研究方法名称各异、所用方法及模型也大不相同.拉丁美洲的IDRC项目“人类健康的生态系统方法”探讨了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并未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荷兰的三成分模型(thethree-Componentorthememodels)盛行于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运用该模型可以分析当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Jeny等人采用DPSEEA模型研究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另外压力-响应模型(stressandstres-responsemodels)在世界上的应用也较为广泛.

生态城市理与建设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城市建设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在生态系统指标的建立方面,各个国家也有较大的差异.1991年,在土耳其召开的联合国人居会议上,联合国人居组织(UNCHS)提出了一套城市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46个指标,其中,环境方面的指标有4个,如固体废物处理方法、日常废物收集、废水处理比例和人均固体废物产量.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有住房、城市基础设施等.该指标体系应用于100多个国家的236个城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1993年,欧洲委员会与城市环境国际研究所建立了由可进入性、资源的有效利用、良好的环境、绿地、人工环境质量、绿色经济、活力、社区参与、社会公正和健康组成的指标体系,然后合并成一个综合指数(王祥荣等,2006).这套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的各个方面,用于分析东欧、西欧的一些城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欧洲环境局采用了50多个指标构建指标体系,主要是基于现有的信息和数据,来确定城市主要环境问题.该指标分为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模式等共16类.

(二)国内生态城市的评价模型及指标分析

唐永顺、张二勋(2004)运用协调度的方法对河南省17个地级市生态城市建设进行测度;褚祝杰、陈伟(2008)运用可拓学模型对黑龙江哈尔滨的生态城市建设的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郑凤英(2008)以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学、城市生态环境学原理为指导,提出生命周期评价清单分析方法,为具体评定城市的生态化程度提供技术依据及量化标准;王彦鑫、梁吉业(2010)以山西省11个地级城市生态建设为例,运用模糊数学的有关理论,建立生态城市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城市理论;和萍(2010)运用GM(1,1)预测模型和灰色神经网络CNNM(1,1)组合模型,对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评价.国内关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城市规划研究专家宋永昌为代表,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等方面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此后,很多学者纷纷效仿;另一类是将城市看作一个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对城市所涵盖的各个子系统的分析,将生态城市综合评价进行指标分解,最基础的分解方式是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自然指标三大指标,但多数研究者会在自己对生态城市复合系统的理解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划分(郭珉媛,2010).

关于生态城市的实践研究

(一)国外生态城市实践研究

除了理论研究,国外在生态型城市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英国伦敦政府特别强调自然环境对城市居民的价值,在新的发展计划中规定伦敦人均绿地面积20平方米,400米之内应有一块绿地.目前,英国伦敦绿地面积超过4000平方千米,人均绿地面积超过30平方米;新加坡首都吉隆坡的公园及娱乐区采用了城市与乡村结合的思想,在城郊建设“原始公园”,将农田和森林及其它一些景观融入城市之中,通过这些措施,使之成为举世公认的花园城市,也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型城市(SauKimLum,LooLeeSim,LaiChooMalone-Lee,2004);巴西的库里蒂巴,垃圾全部回收再利用,能源资源用于保护,公交系统全部带有导向.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典范闻名于全世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接近生态城市的城市;日本北九州市开展全市范围的节能减排,旨在减少垃圾、实现循环型社会,到2005年,该市废弃物排放明显下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世界上许多大城市如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新巴列卡斯城、伦敦、罗马、哥伦布、法兰克福、墨西哥、、汉城、莫斯科都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并且建设实践卓有成效(陈天鹏,2008).

(二)国内生态城市实践研究

为了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发展,我国政府制定了《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以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真正以人为本、防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防止生态退化、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真正使广大人民享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这些文件得到了各个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具体的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发展规划,准备建立生态型城市.

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已提出要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推动工作,并积极采取步骤加以实施.1997年有辽宁大连、广东深圳、福建厦门、山东威海、广东珠海、江苏张家港6个城市,1998年有江苏昆山、山东烟台、山东莱州、山东荣城、广东中山5个城市被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随后,国家环保局又把海南、吉林、黑龙江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生态省.2001年黑龙江大庆被评为全国内陆首家环保模范城市,并于2005起实施了“东移北扩”的城市发展战略,采用了依托自然设计,依湖建城的规划思想,加紧了五湖生态城的建设,2006年已入选中国十大魅力城市.进入21世纪,北京也提出要建成国际一流的生态城市目标.上海市打算在2015年初步建成国际性生态城市.此外,还有三百多个县城已经开展生态县城的建设.

结论

综上所述,国外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早,但国外学者和政府对于生态城市理论内涵的界定还没有达成共识,对生态理论的界定都是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各有侧重.由于各国在城市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中各有侧重.国内学者们对于生态城市理论内涵的理解和认识是一个不断加深、不断完善的过程.目前,全国生态市在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但大多停留在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实际的建设情况包括建设效率和实施效果无从考证.一些学者的实证分析仅是从理论角度理想化地构建评价指标和建模,但是缺少执行情况的反馈抑或是缺乏生态市建设实践与典型生态示范城市的比较研究,有些城市甚至没有严格按照论证通过后的生态发展规划执行.照此下去,生态市建设极容易出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理论分析与实际建设相脱节的现象.因此,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参考各生态省建设的目标指标,通过实证分析,测算各市生态化进程,探讨并建立生态市可持续发展基准及其指标体系,寻找一条适合各市发展的生态市建设之路,对我国早日实现生态型国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