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道路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

点赞:4093 浏览:123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各级交通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维护道路安全,加强道路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更加明确了相关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对道路危险货物的货物运输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道路运输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道路危险货物的运输过程及其期间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运输安全管理的相关措施和对策,以保证道路中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

[关 键 词]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4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4-0138-02

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地高速发展,那些危险的化学品有更多的机会需要流动运输,这也导致了危险货物的运输事故时有发生.每年因为化学物品运输事故而造成的损失对国家财产和人民财产安全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而,加强道路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制定并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对策,从而能够使得安全事故不断减少,对于我国交通道路安全来说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通过危险货物的运输以及它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进行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

1道路危险货物的运输及其特点

1.1危险货物重要含义

危险货物指的是那些易燃易爆有毒及具有腐蚀性的物品,在此类物品进行运输、装载拆卸以及储存的过程中,极易对人、财产以及环境造成伤害,因而在运输过程中需要对其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的货物.

1.2危险货物所具有的特点

1.2.1危险货物品种较多

目前在我国,被列入国家标准的危险品共有8个大类,22项共1700多种.

1.2.2危险货物用途颇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新兴技术的普及,危险货物商品的用户遍及到各行各业,因而对其的品种和用量需求也都不断增长.

1.2.3危险货物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一般来说危险货物的危险性都很大,而且具有二重性甚至多重性,当其处于危险状态发生燃烧或者爆炸事故的时候,其危害性更加不容小觑.

1.3危险货物运输特点

1.3.1车辆专用

目前我国对装运危险货物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意在严厉杜绝那些一般货物运输车辆以及任何不符合标准的车辆用于装运危险货品.

1.3.2业务专营

一般来说,业务专营指的是那些符合相应资质标准并且过相关手续的危险货品运输经营者,才能够及进行道路危险物品的运输业务.在此基础上,经营者需要有5台以上的经过检验并核查合格的专用车辆来进行危险货物的运输业务;并且在危险货物运输的专用车辆上必须配有性能良好的通讯设备;除此之外,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及健全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对于危险性运输业务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1.3.3确保人员的专业性

由于危险货物极具危险性这一特殊特性,决定了危险货物的运输及其从业人员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性,对于危险物品的运输等相关知识必须熟练掌握和了解,并且必须通过了有关部门的专业考核,考核通过者方可获得相关的从业资格证并入职上岗.

1.3.4危险货物运输安全

安全运输可以说是危险货物运输的首要前提.在进行危险货物运输的时候,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其次要规范并且合法地对危险货物进行运输及管理,务必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摆在首位.[1]

2危险货物运输在运输管理过程中现存的问题

2.1企业规模过小,安全意识不足

部分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于运输安全不以为意,提及安全措施,常常因为具体工作遇到困阻或是资金不足时则忽视了运输的安全.有些驾驶人员、货运押运人员在接受安全教育的时候虽能暂且将安全放在心上,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把安全抛诸脑后.另外,部分企业仅仅考虑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车辆挂靠及收取相应的挂靠费用,往往忽略了对挂靠车辆进行应有的管理和安全维护.[2]

2.2企业对于危险货运运输的安全管理并不到位

因为一些企业由于规模较小、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组织机构以及管理制度并不健全等,致使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监管不力.虽然当前许多企业已经采用租赁、承包甚至是通过挂靠的方式进行经营,但是在安全管理这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以包代管以及以罚代教”的有关现象.另外,由于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及手段的落后,并没有有效的监管激励等措施.

2.3相关工作人员监管不严并且安全意识淡薄

首先这些企业的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再加上企业对从业者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培训,培训时间短教材简陋,致使从业者业务素质相对较低、安全意识过差,这些都是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所存在的重大隐患.其次,企业的从业者还有无证上岗的现象出现.由于参与危险货物运输培训的员工本就不多,培训班不能够定期或者长期的举办,这就导致了从业人员无法参与培训进而导致无证上岗的状况出现.

2.4处理危险化学品相关事故的能力不足

虽然各个企业都制定了有关危险品运输的应急预案,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学习培训以及演练,特别是一线驾驶员、押运员对于运送货物性质以及相关应急措施的了解并不多,若安全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导致处置不当,造成延误救援.

2.5无证经营以及超越许可事项进而从事危险货物的现象依然存在

在路检路查工作中发现,个别小货车的车主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时常违法对民用液化气进行运送.作为危险货运输的相关监管部门,却没能对违规托运人和托运单位采取有效的法规和执行手段,却只能通过路检路查来对承运人按照“超范围经营”进行处罚,因而这类情况屡禁不止.[3]

3对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措施及对策3.1加大安全管理力度

在进行道路运输管理时,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力度.除此之外,每年需要对企业进行定期深入地进行安全监察及安全指导,密切监管企业的每一次的动态并加以记载,建立起更为全面的安全监管档案并加以管理.

3.2逐步强化企业内部对于道路运输的管理

相关部门要加大力度督促企业去建立必要的内部管理制度并且认真地落实,同时做好驾驶员、装卸员等员工的管理工作,对于车辆的管理,保证其他设施设备的管理工作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并且配备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最后务必要定期地对运输过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检查和排查.

3.3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对货物运输安全水平进行提高的关键步骤.首先,对从业资格培训学校及其培训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从而确保它的培训质量;其次,规定相关从业者的最低学历进而保证其有能力接收并自主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术培训;最后,更应该加大对从业者的培训力度,可以延长培训时间或者增加培训内容或其他方式来保证相关的培训质量.

加强道路危险货物的运输管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货物运输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4加大培养力度

加强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监管人员的素质培养,加强监管人员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认识,更好地实施相关的安全监管.另外,要强化企业的相关安全生产意识,把企业看作是道路运输安全的责任主体.同时,严格要求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确保其能够进一步地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的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经常性地对从业员工实施安全职业道德教育以及业务知识培训或拓展,及时开展预防性的应急演练,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训练他们应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4]

3.5必须依法治理危货运输

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法规已比较完备,基本具备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国务院颁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等.对危险货物运输的集中治理整顿是非常必要的,效果明显.但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集中治理整顿期间,危货运输车辆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多事故是由于违法违规运输所致,在这些事故中,也暴露出管理和执法不严的问题.危险货物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危险化学品运输的安全.

3.6建立和完善道路危货运输企业内部管理制度

首先确保JT617—2004《汽车运输危险货物规则》、JT618—2004《汽车运输、装卸危险货物作业规程》真正得到贯彻执行.但这两个标准在一些省的大多数道路危运企业、危运车辆和危运人员中并未真正得到完全的贯彻执行.因而道路危货运输的企业要组织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危运业务人员的参学人数要达到100%,不能留空白.按照标准要求,结合企业运输危险品种的实际出发,对规章制度进行不断的细化,明确责任,做到纵到底、横到边真正做到危货运输业务的过程中事事有要求,有负责人有记录,有检查评述.[5]


4结论

综上所述,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的运输管理工作实际上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为了保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市场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进而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必须要坚持安全理念、恪尽职守,加强监管并且在监管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确保危险货物运输的运输安全.参考文献:

[1]邢海斌.浅析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3):31-33.

[2]姜景玲,景春光.国外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经验及启示[J].综合运输,2013(1):65-68.

[3]王立,吴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3):13-15.

[4]刘贵萍.浅析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9(35):84-85.

[5]刘晓宾.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