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互助就业的现象其扶持

点赞:5808 浏览:20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互助就业作为新兴就业形式以提供招聘信息、组织招聘培训辅导、推荐就业岗位、共同创业等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推广互助就业是推进高校就业工作长足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高度重视,大力宣传,建立领导、组织与激励机制,强化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构建就业资源共建共享联盟,以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不利局面.

关 键 词:大学生;互助就业;扶持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3-0110-02

近几年来,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校园兴起了互助就业热潮.他们共享就业信息,打破个人时空的局限,降低了就业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互助就业作为一种新的就业渠道,倍受毕业生和家长的欢迎.

一、大学生互助就业的现状

大学生互助就业,是指在高校、政府机关、社会组织、他人的指导或帮助下,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自主联合、相互帮扶、群策群力,最终实现成功就业的一种新的就业形式.互助就业起源于大学生自发组织合作就业的草根行动,参与者主要包括应届未就业毕业生、非毕业生、应往届已就业毕业生等学生群体,还涉及老师、家长、亲戚、朋友及其他社会人员.大致从2004年开始,浙江林学院[1]、武汉大学等高校陆续组织实施了大学生互助就业,如“就业互助协会”、“就业互助小组”、“就业互助中心”、“就业创业自助社团”等.这些组织有的是学校相关机构下设的学生社团组织,如云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下设的“就业互助协会”;有的是特殊的学生部门,如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的“学生就业互助怎么写作中心”;有的是学生自发组织的自助社团,如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东方学院的“基业克”.这些就业组织的主要活动包括:(1)提供就业信息,互助组织或个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等各种媒体,广泛搜集信息,通过手机、博客、群等形式,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招聘信息.(2)推荐就业岗位.互助组织或个人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或联合用人单位组织举办校园招聘会.(3)组织就业培训.互助组织或个人为毕业生组织各种就业心理辅导、简历制作、面试礼仪和沟通技巧、职业规划与设计、岗位技能培训、网络申请等培训与怎么写作.(4)共同创业.往届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之间、应届毕业生之间开展合作,共同创业.实践证明,大学生互助就业将组织指导就业和个人自主择业有机结合,形成了主动就业、自助助人、同舟共济的就业新理念,体现出群众性、主动性和互助性的鲜明特点,成为当前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二、大学生互助就业的价值

1.拓展了就业的信息渠道.多元化的就业信息渠道与有效信息是大学生成功就业不可或缺的因素.据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MyCOS)的调查统计,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成功的主要渠道有8种,其中“通过他人得到招聘信息”作为互助就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在“211”院校中位居第三位(占14%),而在非“211”本科院校(占20%)和高职高专院校(占26%)均居于第一位[2].2010届全部毕业生初次求职成功的九种主要渠道中,“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成功就业的比例占18%,居于第二位[2].互助就业活动利用同学之间信息畅通、传达迅捷、交流方便等优势,整合了各种就业信息渠道,充分寻找、聚积和分享同学、校友、老师、亲戚朋友等拥有的社会关系资源,通过信息共享与机会提供,有效弥补了大学生人脉资源相对贫乏的先天不足,大大拓展了就业信息渠道,减少了盲目就业行为,增加了成功就业的机会.

大学生互助就业的现象其扶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力.求职就业对毕业生的学识、心理素质、能力素质等综合素质的要求逐年提高.针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不强、缺乏必要的就业心理和能力准备的现状,各高校开展的互助就业活动均注重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毕业生提供各种就业指导和职业咨询,使毕业生能够从多方面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需求,为求职择业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通过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自我推销活动、心理训练、招聘会模拟演练等就业实战演练,培养大学生社会交往与沟通能力、文字与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历练择业谋职的能力;关注毕业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做好焦虑、担忧、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心理疏导,提升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树立就业的自信心.这些活动增强了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使他们能够以良好的竞技状态走向社会.

3.培养了团结奉献的精神.各高校互助就业团体的主体是待就业毕业生、应往届已就业毕业生和部分在校非毕业班的大学生.互帮互助,共谋就业,是其成功的保证.在互助就业活动中,已就业的应往届毕业生积极为待就业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推荐岗位;对于那些找工作失利的同学或找工作不积极的同学,主动与之交流,分享就业经验和技巧,分析就业形势,帮助他们制订就业计划;对于那些“能够帮”、“愿意帮”的同学或校友[3],在助人就业中获得快乐,升华了自我品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对于在他人帮助下找到工作的同学,他们在获得就业经验的同时,懂得知恩图报,积极参与到互助就业行动中,即使毕业后,也会寻找机会为母校的毕业生提供无私帮助;对于那些积极参与互助就业的非毕业班学生,会让他们懂得要想得到必先给予,帮助别人就在帮助自己,不仅能够提前接触社会和用人单位,获得就业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使未来的求职受益匪浅.因此,互助就业充分发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他们真诚相待、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较好地实现了“先就业帮助后就业,最终达到共同就业”的目标.

三、大学生互助就业的扶持

1.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据粗略统计,目前由学校领导并组织开展互助就业的院校大约只占高校总数的10%左右,大学生互助就业总体上还处于自愿与自发阶段,范围和成效有限,因此,高校应广泛宣传,大力提倡,让全体大学生树立互助就业的新理念,积极推行互助就业,使其深入人心,变为全员参与的组织行为.同时,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由学校的招生就业部门、团委等机构直接领导,院(系、部)、班级成立互助就业组织,由专人负责管理,精心组织实施,使互助就业成为学校和各院系的常态化工作.并制定大学生互助就业组织管理章程[4],规范互助就业行为,确保互助就业有效实施和长效化发展.2.深入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在就业难的严峻形势下,以人脉资源为核心的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实施大学生互助就业迫切需要大力开发、利用与培育各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学生群体的亲朋好友中富含丰富的就业“待用资源”和“潜在资源”,学校要引导互助就业部门开展以就业为主题的“同窗情,助就业”和“同乡情,促就业”等志愿怎么写作活动,使“能够帮”、“愿意帮”的同学主动为“需要帮”的同学牵线搭桥,提供就业信息或推荐就业.同时,学校应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友联谊会,主动与各地的校友联系沟通,不断建立和完善校友资源库,整合和利用校友资源,培育良好的就业延伸环境,将校友资源转化为可观的就业资源.此外,还应充分发挥教师人脉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助一臂之力.

3.建立互助就业的激励机制.互助就业工作依赖于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只有建立起扶助激励机制,才能使其得到持续良好的发展.高校在建立健全领导与组织机构的前提下,还要为大学生互助就业组织配备专任指导教师、活动场地和设施,尤其要给以适当的经济支持,如给以日常办公活动经费,为互助求职的学生发放路费、生活费补贴,给以帮助他人成功就业的学生、老师、家长、朋友表彰与奖励.对于接纳毕业生、带动毕业生创业的个人和团体,学校可予以申请小额贷款的担保,帮助他们完成创业资金的原始积累;与地方政府沟通,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个人和团体争取税费减免.

4.加强互助就业的能力培训.大学生互助就业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就业帮扶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首先,培养信息处理能力.学校应该对互助就业人员开展运用现代网络搜集加工就业信息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信息瞭望者、信息收集员、信息分析师,能够敏锐地直击最前沿的就业信息,把握最新求职资讯,洞察人才市场的需求先机,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求职学生,转变为有效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求职培训和辅导.组织毕业生开展模拟招聘、面试礼仪培训、口才训练,指导撰写与制作自荐材料,组织已就业或面试经验较丰富的同学实施一对一的经验传授,进行面对面心理辅导,提高面试成功率.第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学校要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使其能够与多方联系沟通,充分利用校内可资就业的资源,并积极走出校门寻找各种校外社会资源.

5.建立社会多元参与的互助就业联盟.建立社会多元参与的互助就业联盟,能够扩大有效就业区域,最大限度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首先,建立高校就业联盟.高校之间应该建立起区域性、全国性的就业联盟,实现就业资源的共同建设与分享.省级高校联盟在大学生交流培养、师资交流、文献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可以藉其建立校际互助就业机制,如共享实习实训基地、转让富余就业信息与岗位、共同举办招聘会等.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探索建立全国性的高校就业联盟.其次,建立社会就业联盟.高校应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密切联系,建立大学生就业帮扶与吸纳机制,如优先安排大学毕业生进入创业园区,吸收大学生下乡当村官等,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