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

点赞:19352 浏览:909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即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五个方面来探讨.

关 键 词:职业教育;产学结合;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315-02

通过对张家口高等职业教育的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如下问题:首先,从国家层面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办学经费不足;二是管理体制不顺;其次,从社会层面来看,主要是职业教育得不到重视和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支持积极性较低;第三,从学校自身来看,主要是办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设计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求和经费使用不当;第四,从教师层面来看,主要是学历层次不合理、“双师型”的教师比例偏少、教师比例偏少和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第五,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较低[1~2].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对策:

一、政府层面

政府主导和管理整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办学思路,政府的支持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政府应加强宏观把控.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的问题是定位不准,以张家口高等职业院校为例,部分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一味地跟随或模仿其他院校的发展思路,毫无自身特色,缺乏竞争力.针对此情况,政府机关应加强宏观政策指导,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院校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学校办学监督力度,从宏观上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尤其是相关政策要及时颁布,使学校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政策和办学方向.政府尤其是当地政府机关要积极利用各种机会为高等院校联系和交流创造条件,并加强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使其高等院校根据国家政府及自身条件可以明确定位,把握其发展规律.

2.政府给予资金支持.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最大的瓶颈是就是缺少资金的支持.从国家到省市政府机关应对高等院校的资金给予最大支持,最低限度也要获得和普通教育发展同样的资金支持.通过对张家口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89%的人选择,学院发展缺少资金.由于缺少资金的支持,张家口几所高等院校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甚至有部分院校教学条件都很落后,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政府机关应根据各个院校的情况给予资金的支持,使各个院校能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同时,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要确保学校学费全额返还高等职业学院,任何部门不得截留和挪作他用,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二、社会层面

1.吸引优秀企业来办学.优秀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吸引优秀企业来办学,提高企业办学的积极性,改变政府办学的单一性.企业办学具有多种优势:首先,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符合市场需求.企业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市场需求了解透彻,它们能从实际出发,制订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计划.企业从现实和发展需要出发设置专业、开设课程、确定模式、安排时间,可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其次,企业有自己的岗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可以使学生能快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职业技能;第三,企业利用自身优势与职业学院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第四,政府机关以及学院应赋予企业参与管理的权利实行权责利统一,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机制吸引企业投资办学[3].

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办学.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院校的调查,67%学生在没有毕业时就签订了就业合同.这些学生能如此早的签订合同,主要是学校和行业办学相结合.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办学.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怎么写作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性应用人才.行业办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办学有利于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高职教育,实现校企联合办学,从而可以充分利用行业的资金、设备、技术、实习场所、人力、企业文化等资源,实现高职教育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校内实训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职人才.


三、学校层面

1.目标定位要准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办学目标模糊不清,特别是远期办学目标更是迷茫.学院的办学目标不明确不仅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学院的进一步发展,使学院自身陷入困惑之中.因此,在学院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办学目标,既要有近期目标,更要有远期目标.远近结合,持续发展.

2.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学院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符合社会企业发展需求的职业和岗位要求.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就是学院与企业、社会相结合,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培养大纲,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的发展要紧密联系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产学结合,校企结合办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只注重知识传授而轻视实训训练,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即将学校的办学与行业、企业和社会有效的结合,使学院充分了解生产企业或行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和专业技能,促进办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在办学的过程中可以聘请企业优秀的人才来参与学院的管理和教学等工作,改变学院的教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加快专业开发,深化教学改革,夯实发展基础,满足社会对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种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以技能教育为本的模式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优化专业设置.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和规范.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怎么写作业的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突出专业设置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加强专业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要求.要瞄准市场办专业,形成具有本地优势的特色专业和时效性的就业优势的品牌专业.要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持续加大对专业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的投入[3],创新教学环境,努力办出专业特色.四、教师层面

1.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院领导对师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加强学院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领导能力,加强改革创新意识,培养战略思维素养和学校管理能力,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对学院师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要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队伍结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优秀的“双师型”教师的加入,打破师资来源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传统观念,全面改革吸引优秀企业或行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按1/3的教师来自于学校、1/3的教师来自于社会,1/3的教师来自于企业,构建合理的教师结构队伍,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加强师资培训的力度.通过对张家口几所高等职业学院的调查,发现88%的教师没有出去参加过相关业务的培训,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学历进修培训,9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同行举行的学术研讨会,86%的教师没有深入一线企业或行业进行学习等.其主要原因是相关学院的轻视,部分院校甚至认为高等职业学院不需要高学历人才,不需要去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最终导致教师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从而在整体上影响了高等职业学院的发展.因此,为了高等职业学院高质量健康的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等师资队伍.让学院教师参加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和实际能力的一条捷径,从培训种类上讲,要进行理论水平、实践技能、教育技能、专业技能和学历多方面的培训,从培训时间上讲,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相结合,并建立终身培训机制,以此扩展教师的视野,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扩大高等职业教育的影响力.

五、学生层面

1.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对实地调研发现,74%的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学院毕业的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满意.因此,在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实践课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技能.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多种有意义的实践技能大赛、科技创新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和创新能力.再次,通过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最后,鼓励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2.加强对学生就业的指导.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学院给予相关的指导,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发挥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首先,建立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相关就业信息.其次,学院加强与相关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第三,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避免出现期望过高的现象,也要避免出现急于找工作而看低自身的现象.要使学生能正确地对待就业,认准自身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高等职业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参考文献:

[1]李淑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未来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07,(2).

[2]胡伟,王晓敏,郑彩云.国外职业技能培训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0,(2).

[3]张黎宁.职业变化视角下职教发展策略的思考[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1).

[责任编辑陈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