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城市用地扩展形态

点赞:30547 浏览:1432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区域人口与经济活动高度集聚的空间载体,而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展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文章在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借鉴城市地理学、城市土地经济学等学科成果,运用SPSS统计分析模型,对1985-2009年间银川市城市用地扩展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得出银川市近些年城市形态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城市用地现状;空间结构演化;特征;银川市

1.银川市概况

宁夏是我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银川市作为宁夏首府,是重庆经济圈、成都经济圈和西安的关中经济圈所组成的“西三角经济圈”的重要城市,同时位于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青海等省(市)经济带的中心地段,是西部地区大经济体的核心.本文研究范围为银川市域内的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政区范围,研究区东临贺兰县,南至永宁县,东傍黄河,西倚贺兰山,共与内蒙古自治区和陕西省接壤,地处黄河上游银川平原向荒漠半荒漠草原的过渡带,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50′~106°39′,北纬38°17′~38°39′之间.改革开放以来,银川市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近十年来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区一直保持着领先优势.

2.银川市城市用地现状

银川市辖区总面积9170.3平方公里,现有3个中心城区—兴庆区、金凤区和西夏区,兴庆区主要承担着城市中心的职能,以居住、商贸物流和行政办公为主;金凤区和西夏区,分别位于银川市北京路西部沿线,金凤区规划为行政和工业中心,西夏区以文化科教和科研为主;研究区辖6镇2乡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

商业金融用地和居住用地主要集中在兴庆区,商业网点密布,建筑容积率较高,同时该区也是银川市文物古迹和医疗卫生用地的主要分布区.

工业用地分布主要集中在西夏区西南部、金凤区南部和北部城区,金凤区主要是一类和二类工业用地的电子信息、清真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制造等轻工业,但居住用地仍是该区的主要用地类型.三类工业用地主要位于西夏区,是以有机电加工、新型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建材工业为主的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干扰和污染的较大.

金凤区是银川市行政办公用地的主要集中区,也是全市文化娱乐设施的重点区域.西夏区作为银川市的文化教育中心,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比重较大,但工业用地是该区的主要地类.

3.银川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在我国城市形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悠久的历史给银川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同时这里历来是回族聚居的地方,在与世界穆斯林民族的交往中,银川具有特殊的纽带作用.研究银川市的历史沿革,可以使我们对银川市城市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3.1圈层扩展的矩形城廓城市

银川所在地区属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作为边陲重地,银川历史上屡为要冲之区,行政建制变动较频繁.北宋公元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城由灵州(今灵武)迁至怀远镇(今银川市兴庆区),大兴土木,修建都城,现在的银川城便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成初期,城市成均衡对称的矩形城廓状,此后旧城在规模和层次扩大的过程中,也基本维持了矩形不变.


3.2组团双城格局城市

元朝至清朝,银川基本上一直为宁夏府治所在地.清雍正元年于宁夏府城东北方面筑满城,用于骑兵驻防,乾隆三年满城毁于地震,次年(公元1739年)移建于旧城西十五里处,称“新满城”,即今之银川新城.自此形成了新旧双城的格局,延至今日.兴庆府位于冲积湖沼平原所成的高地之上,湿地湖泊众多,因而限制了城市的微观区位的布置,而自此城市建成区形成位于市区东西线的中部,南北短东西长,城市在平面组团特征明显.

3.3带状组团的综合型城市

银川市中心城区最终的“一城三区”格局,也是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起来的.1970年,银川市设立城区(旧城)和新城区(新城、新市区)两个县级区,之后将永宁、贺兰两县先后划归银川市管辖.2002年撤销银川市城区、新城区和郊区,设立银川市兴庆区、西夏区和金凤区,将原由吴忠市代管的灵武市划归银川市代管,自此形成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的格局.

4.银川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特征

4.1外部形态

城镇总是趋于向通达性相对较高的方向,交通线路走向往往引导城镇用地扩展方向.在城市演进过程中,铁路作为银川城市空间扩展的牵引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1958年包兰铁路修建后,为适应自治区经济建设的需要,在包兰铁路以西新辟建设了新市区,双城格局使城市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多团块状组合,城市外部形态空间结构呈组团模式.

城区公路交通线路的修建和交通设施的完善,使银川市的吸引力和聚集效应不断增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在研究初期银川市初步形成了以环线高速为,城市沿黄河路、北京路、上海路和丽景街主要交通干线的“T”字状线性扩展,GZ25和GZ35加速了兴庆区向城市边缘的扩展进程.

4.2扩展模式

银川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城市的边缘地区,城市扩展几乎是全方位的扩张,规划大都是一片片用地拼加起来,城市缺乏全局性的总体统领,使得目前银川城市空间的扩展只停留在“量”的改变上,城市以“摊大饼”式的外延型连续扩张为主,城市用地结构松散.研究末期2002-2009年间,棋盘式道路网的完善,城市空间由“两核心”中心沿道路网成翼间横向填充扩张倾向明显,土地使用性质的转变,用集约度提高.因而银川市城市用地扩展方式为外延式与内涵式相结合方式,因土地的不可再生性,未来城市扩展必然会以内涵式扩展为主.

5.银川市城市用地扩展规模分析

5.1城市扩展数量分析

从用地扩张的结构上看,1992-2009年间银川市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虽增长相对缓慢,但仍是城市主要的用地类型,远高于国家关于工业用地比例的标准(15%一25%),城市道路广场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比重有大幅提高,扩张明显,是近年用地增长的主要类型.从不同时期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看,银川市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比例上升幅度不大,城市工业用地比重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不同时期城市用地扩张具有不均衡性.发展到2002年,工业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结构比重下降.2003-2009年,则主要以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居住用地增长为主,城市建设投资额大幅增长,城市环境改善显著,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即银川市用地扩张结构失衡,工业用地比例仍过高.5.2城市扩展强度分析

根据历次城市规划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图、《银川市建设志》及《银川市统计年鉴》的相关资料,获取了各年份的用地扩展数据,并计算出各时段的扩展强度指数(图1).

以1990-2009年银川市建设用地的绝对扩展强度为标准,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按高速扩展(>9%)、中速扩展(9%~5%)、低速扩展(1%~5%)和滞后扩展(<1%)划分成4种类型,以探讨建设用地在数量和结构上的扩展特征,因城市在研究期内不存在扩展强度小于1%的状况,略去不论.银川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自1990的38.8平方公里扩展到2009年的115.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自39.69万人增至105.82万人,建设用地也从期初的13.25km2,增至到期末42.91km2.

结果表明1990-2000年,银川处于低速扩展时期,其绝对扩展强度为3.73%,相对扩展强度4.38%,保持了较低的水平,说明这一时期建设用地发展缓慢,建设用地以工业和居住用地扩展为主的,但交通、公共设施和对外交通用地的扩展速度要略大,此间政府加大了交通基础设施的扩建.

2001-2006年是银川市城市扩展的高速扩展时期,银川市以年均9.31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展,绝对扩展在2003年为强度最大值16.89%,2006年相对扩展强度值是2.62%,从建设用地类型来看,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以年2.73%和2.1%的强度急速上升,工业和交通用地扩展强度较弱.2007-2009年是银川市城市扩展的再次进入低速扩展时期,绝对扩展强度和相对扩展强度值如图所示,从建设用地类型来看,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分别以年2.73%和2.1%的强度急速上升,工业和交通用地扩展强度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