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中的“另类”

点赞:5148 浏览:145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包头市第九中学物理教师陆家羲是世界闻名的组合数学家,他在“四无(无科研经费和环境、无科研时间和条件、无同行交流和情报、无技术头衔和职称)”的窘困情况下,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矢志不移顽强拼搏,独自以出色的研究成果“关于不相交Steiner三元系大集的研究”荣获1987年度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一殊荣,他是所有一等奖得主中唯一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另类”,是中国民间科学家的标志性代表人物和业余数学爱好者中最成功的光辉典范,这一奇迹的创造是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好诠释.

[关 键 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特等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陆家羲;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

[中图分类号]G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8-0144-09

1中国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

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历史悠久[1],现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四个尊重”方针.1999年5月23日国务院朱镕基总理签署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此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同时废止.根据2003年12月20日国务院温家宝总理签署发布的最新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沿袭1999年的规定,第1.2~1.4项的每年奖励数之和不超过40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现由以下五大类奖项组成.

1.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以及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始评于2000年,每年颁奖一次(其中2004年未颁奖),奖项不分等级,每次获奖者不超过2人,由国家主席批准签署并亲自颁奖,奖金现为每人500万元人民币(其中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有,其余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作科研经费),现共有22位科学家(全部是男性)获奖.2001年2月19日,和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数学家吴文俊和农学家袁隆平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此后国家5大类科技奖项均于同日在北京举行颁奖大会,自此各奖项的公布时间和颁奖时间也合二为一.

迄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双料获奖者只有4人(圆括号内分别是这2个奖项的获奖年度):吴文俊(2000年,1956年)、刘东生(2003年,1987年)、叶笃正(2005年,1987年)和吴征镒(2007年,1987年和2009年).

1.2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3]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始评于1956年,第一届时称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4-5],原计划颁奖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哲学社会科学部分)因故未能评审[6],此后该奖项中断,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表彰了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不分等级),标志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1979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当时奖项分一、二、三、四等奖共4个等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级奖被剔出,1982年第二届时始称“国家自然科学奖”,自1987年第三届开始每2年颁奖一次,1993年5月8日原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实施细则》载明港澳台非外籍科学家享有与内地科学家的同等权利[7],自1999年起每年颁奖一次,总的颁奖情况如下:特等奖从未颁发过,一等奖32项(其中2项为不公开保密项目),二等奖538项,三等奖325项,四等奖150项,共计1045项.

1.3国家技术发明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1999年以前称国家发明奖)[8]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始评于1979年,每年颁奖一次(其中1994年未颁奖),香港人士(澳门和台湾人士也相应拥有这种权利)首次获邀参与200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审[9],总的颁奖情况如下:特等奖1项,一等奖55项(其中4项为军工或国防类不公开保密项目),二等奖806项,三等奖1396项,四等奖1255项,共计3513项[10].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关于1979―1999年授奖数的描述存在多处错误(即圆括号内的数据),正确数据应是1+38(37)+283(279)+1396+1255(1259)等于2973(2972).迄今唯一颁发的特等奖是1981年6月6日授予的“籼型杂交水稻”,主要由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袁隆平[1930.09.01—,1953年肄业于西南农学院(今西南大学)农学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作物遗传育种专家颜龙安(1937.09.16—,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先程和李必湖(土家族)等人完成,奖金总额为10万元(当时农业部特地发文,对此奖金做出细致的分配说明,其中袁隆平获得5000元最多,颜龙安获得4600元次之).

袁隆平院士获得的国际性荣衔主要有[11-12]:①1985年10月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颁发的杰出发明家金质奖章;②1987年11月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颁发的1986—1987年度科学奖;③1988年3月获英国兰克奖基金会(TheRankPrizeFunds)颁发的农学与营养学兰克奖;④1993年4月获美国布朗大学菲因斯特基金会颁发的菲因斯特世界饥饿奖(AlanShawnFeinsteinWorldHungerAwards);⑤1995年1月获首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⑥1995年10月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获奖者共6人);⑦1996年5月获日本经济新闻社颁发的首届日经亚洲奖技术开发奖;⑧1997年8月在墨西哥举行的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西班牙语:CentroInternacionaldeMejoramientodeMaízyTrigo,英语:InternationalMaizeandWheatImprovementCenter)主办的作物优势遗传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获国际农作物优势利用“先驱科学家”荣誉称号;⑨1998年11月获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事务局颁发的越光国际水稻奖(FukuiInternationalKoshihikariRicePrize);B102001年8月获菲律宾拉蒙·麦格赛赛基金会颁发的拉蒙·麦格赛赛奖(TheRamonMagsaysayAward)政府怎么写作奖;B112002年5月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的第4届国际杂交水稻学术研讨会上获越南政府颁发的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荣誉徽章(获奖者共3人);B122004年5月获以色列沃尔夫基金会颁发的沃尔夫农业奖;B132004年9月在泰国主办的首届国际稻米大会上获泰国政府颁发的金镰刀奖;B142004年10月获美国世界粮食奖基金会颁发的世界粮食奖;B152005年11月在2005年亚太地区种子协会APSA(AsiaandPacificSeedAssociation)上海年会上获“APSA杰出研究成就奖”;B162008年3月获“世界因你而美丽——2007年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之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B172010年3月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最高农业成就勋章;B182012年1月获马来西亚科学院颁发的2011年度马哈蒂尔科学奖(TheMahathirScienceAward).福建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植物遗传育种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和农学家谢华安(1941.08.16—,1959年毕业于福建省龙岩农业学校,属中专学历)于1981年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理论培育出高产抗瘟质优、种植面积连续多年(1986—2001)冠居全国的“汕优63”[由强恢复系“明恢63(R63)”和优良不育系“珍汕97A”杂交而成,被誉为“东方神稻”].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荣获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谢华安是第一完成人,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和“杂交水稻救星”,并于200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水稻育种专家周开达(1933.05.16—2013.07.20)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以成果“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冈、D型杂交稻”荣获1988年度国家发明奖一等奖,被誉为“西南杂交水稻之父”,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顺便指出,1954年5月6日人民政府政务院曾发布过《有关生产的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暂行条例》,开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1963年11月3日国务院曾发布过《发明奖励条例》(分为5个奖级,奖金分别为10000元、5000元、2000元、1000元和500元,发明成果归国家所有),截至1966年5月共批准发明奖励297项(其中民口253项,国防44项,2009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上的296项之说是错误的),后因故中断评奖.

著名的上海吕氏八兄弟(同父异母的八兄弟,吕建康、吕建成、吕建明、吕建德;吕维松、吕维梅、吕维柏、吕维雪)中的老五吕维松(1926.10.07—,曾任冶金工业部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和冶金工业部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被誉为世界“频敏变阻器之父”)高级工程师作为第一发明人,分别以“频敏变阻器(1964年)”和“交直流双机驱动中小型无套连轧技术[1988年,又称双机驱动差动调速无套连轧技术DMDD(dualmotordifferentialdrive)[13]]”两个项目先后荣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和三等奖[14].最小的老八吕维雪(1930.01.01—2001.03.30)教授的科研成就最为突出,是一位没有院士头衔的院士级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涉猎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数控技术、高速摄影(1965—1966年他主持研制的高速摄影机被成功地用于拍摄我国“两弹”试爆的过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心电学和医学图像重建理论等,他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与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的创始人,曾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任期:1982—1988年)兼研究生院首任院长(任期:1986—1988年).

1.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或组织.始评于1985年,每年颁奖一次(其中1986年和1994年未颁奖),总的颁奖情况如下(未设过四等奖):特等奖72项(其中30项不公开),一等奖749项,二等奖5327项(其中2005年原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教授等人的1项因学术查重于2011年被科技部撤销,不含此项),三等奖5255项,共计11403项[15-16].1988—199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曾增列国家星火奖(1990年度未颁发),奖励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科技成果.首届国家星火奖不分等级,颁奖情况是:星火科技奖88项、星火人才培训奖9项、星火管理奖13项、星火优秀青年奖12项和星火示范企业奖16项,合计138项.自第2届起,国家星火奖分为5个奖级,其颁奖情况如下:特等奖从未颁发过,一等奖9项,二等奖119项,三等奖307项,四等奖156项,合计591项,即国家星火奖共计颁奖729项.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7]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始评于1995年(其前身是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奖,1992年和1993年颁发过2届,分别有6人和7人获奖),每年颁奖一次(授奖数不超过10个),奖项不分等级,只颁发证书(无奖金).迄今获奖者共计79人和1个组织机构[即成立于1960年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InternationalRiceResearchInstitute),其总部设在菲律宾甲拉巴松大区(Calabarzon)内湖省(Laguna)的洛斯巴诺斯(LosBaos)],其中著名的获奖者包括李约瑟(1995年)、陈省身(1995年)、李政道(1995年)[18]、杨振宁(1995年)、丁肇中(1996年)、贝聿铭(1996年)和丘成桐(2003年)等.

上述中间3个奖项是以项目名义申报的,现均设特等奖(2003年起恢复设置,对作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3个等级;其余2个奖项则是以个人(或组织机构)名义申报的.

2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奖简况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迄今特等奖从未授予过)一直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国家最高奖,在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创立以前,它也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基本评定标准是: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的自然现象、揭示的科学规律、提出的学术观点或者其研究方法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和广泛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3].它主要用于奖励国际领先的重大原创性科研成果,其含金量很高.国家自然科学奖迄今共颁发过22届,一等奖仅颁发过32项(详见表1),共计12届(1991年、1995年、1999—2001年、2004—2005年、2007—2008年和2010—2012年)的一等奖空缺,由此可见一等奖的评选标准是相当严格的,其评选态度是十分慎重的,宁缺毋滥.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32人次第一完成人的简况详见表2,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金数额详见表3.注1:本列圆括号内的数据是当届颁发的一等奖总奖项数.

注2:本列圆括号内的数据是获奖者单位数,每行中的第一个单位为第一完成人当时所在的单位,单位分类统计(单位:人次):中国科学院(成立于1949年11月11日)系统19.5(因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当时受核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国务院部委系统4.5、著名大学6(吉林大学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各1)、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和包头市第九中学各1;单位所在地统计(单位:次数):北京18、上海3、绵阳2、长春2、南京2、英格兰剑桥郡剑桥镇1、沈阳1、贵阳1、包头1、香港1.

注3:据初步统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现共计208人次(尚未出现过两次以上获奖者),真真正正独自一人获奖者只有8位,他们依次是:华罗庚、吴文俊、钱学森、廖山涛、陆家羲[21-22]、唐稚松、秦仁昌和支志明,另有李约瑟等(包括王铃、鲁桂珍和何丙郁等)和冯康等(秦孟兆是该奖项第2完成人).据不完全统计(因笔者手头掌握的资料信息不是很翔实,若有遗漏请知情者补正),笔者已知女性获奖者共6人:第4项中的季爱雪(北京大学第1完成人)、第20项中的林徽因(第2完成人,原名徽音,1904.06.10—1955.04.01)和郭黛姮(第6完成人)、第22项中的樊文苓(第7完成人)和喻茨玫(第9完成人)、第24项中的黄玉珍(第5完成人);已知夫妻获奖者共2对:梁思成和林徽因、陈立泉(第24项第3完成人,1940.03.29—,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黄玉珍.

注4: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季爱雪因参与A链合成小组的工作而成为第一个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女性.

注5:作家和诗人徐迟先生著名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全文发表此文,它曾撩起了许许多多人对科学的神往,激荡着无数热爱科学的中国人的心,影响深远而巨大.

注6:当时这2个项目是不公开的(保密),共计19位获奖者分别是:彭桓武、邓稼先、周光召、于敏、周毓麟、黄祖洽、秦元勋、江泽培、何桂莲;王淦昌、陈能宽、张兴钤、方正知、胡仁宇、陈希宜、经福谦、陶祖聪、张寿其、章冠人,其中彭桓武、邓稼先[1924.06.25—1986.07.29,被誉为“中国两弹(和氢弹)之父”]、周光召(1929.05.15—)、于敏(1926.08.16—,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和“中国中之父”)、王淦昌和陈能宽(1923.05.13—)6位于1999年9月18日荣获由、国务院和军委共同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荣获该奖章的科学家共计23位,其他17位依次是(按姓氏笔画为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杨嘉墀、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钱学森、郭永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其中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和郭永怀7位属追授.

注7:文献[23]中明确提到198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一等奖8项(包括未公开的2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49项,四等奖27项,共计124项.显然,该项一等奖是事后追加的(严格意义上讲,它应被列入一等奖特别奖的范畴):1983年11月29日国家科委决定授予《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研究所李约瑟等)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李约瑟是第一位获得新中国科学技术奖的外国人.1982年第二届国家自然科学奖是“”后的首次颁奖,当时积压下来的问题较多.

注8:李约瑟(Noel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英文音译为尼达姆)[24-25]出生于伦敦一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苏格兰人家庭(他是家中的独生子),194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FRS,即自然科学院院士),1971年当选为英国学术院院士(FBA,即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2年被英国女王授予荣誉勋爵CH(CompanionofHonour)称号,1995年获首届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983年6月李约瑟研究所(TheNeedhamResearchInstitute)[26-27]在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正式成立,现由李约瑟研究所基金会(2003年以前称东亚科学史基金会)管理,1986年落成的所址位于罗宾逊学院西端西尔维斯特路,其前身是1968年8月成立的东亚科学史托拉斯,该研究所与剑桥大学并无直接隶属关系,其主体是东亚科学史图书馆,李约瑟于1983—1990年出任该所首任所长(义务所长).以李约瑟为代表的李约瑟研究所、以薮内清(YabuuchiKiyoshi,1906.02.12—2000.06.02)为代表的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48年成立)、以席文(NathanSivin,1931.05.11—,1968年他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伏炼试探》是研究中国炼丹术的开山之作)为代表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系研究团队,连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世界上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四大研究中心.由李约瑟主导编撰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直译则为《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自1954年以来已出版英文版7卷24分册[拟出版7卷34分册:第1~3卷各1分册,第4卷3分册,第5卷14分册(现缺第8、第10和第14分册),第6卷10分册(现缺第4和第7~10分册),第7卷4分册(现缺第3~4分册)].

注9:该奖项的5位获奖者依次是:蒋锡夔、计国桢、张劲涛、范伟强、史济良,一般文献只提及前两位.

注10:该项目的3位获奖者(均是古生物学家)是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均远(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人,1960年本科毕业于西安的西北大学地质系)、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1949年3月26日出生于江苏丰县,1981年获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学位,非院士)和西北大学教授舒德干[1946年2月17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市,1987年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文献[28]认为他们从不同方面作出了各自的贡献,是3个并列的第一完成人,此说有一定的可信性,但证据并不充分且缺乏权威的确认.参见注13

注1:作为第一完成人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者共2人:王淦昌和唐敖庆,其他两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者还有7人:邹承鲁(另第4项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第三完成人)、王文采(另第32项第四完成人)、大地构造学家黄汲清(1904.03.30—1995.03.22,第5项地质部第二完成人和第8项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第三完成人,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石油之父”)、物理化学家江元生(1931.08.18—,第6项第五完成人和第16项第二完成人,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生物有机化学家汪猷(1910.06.07—1997.05.06,第4项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一完成人和第17项第三完成人,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生物化学家杜雨苍研究员(1932.01.30—2006.03.26,第4项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第四完成人和第18项第四完成人)和植物学家吴征镒(号白兼,别名白坚,1916.06.13—2013.06.20,第13项第六完成人和第32项第三完成人,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自然保护区之父”).

注2:第一完成人的身份类别统计如下(多身份者只统计其最重要的第一个身份,单位:人次)[29]:化学家(含生物化学家)8[30],物理学家(含空气动力学家)7,数学家6(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廖山涛、陆家羲、冯康),地质学家5[31],植物学家3,气象学家1(叶笃正),建筑学家1(梁思成),计算机科学家1(唐稚松).

注3:26人次(获奖时已故的6人不在统计之列)第一完成人获奖时的平均年龄是64.00±11.71岁,其中最年轻获奖者(37岁)是吴文俊,最年长获奖者(82岁)是王晓青(曾用名王震,曾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和李约瑟.尚健在的8人(吴文俊、叶笃正、王文采、赵忠贤、蒋锡夔、陈均远、闵乃本和支志明)中,叶笃正年龄最大(现年97岁),支志明年龄最小(现年56岁).已逝世者24人次平均享年是82.83±11.36岁,其中享年最短者(48岁)是陆家羲,享年最长者(98岁)是钱学森.

注4:第一完成人的籍贯省份统计如下(单位:人次):江苏10,浙江6,湖北3,湖南3,福建2,广东2,苏格兰1,天津1,安徽1,山东1,上海1,辽宁1.

注5:第一完成人的最高学历统计如下(荣誉学位不在考虑之列,单位:人次)[32]:博士17(支志明是香港大学化学博士,其余均是国外大学的博士),硕士2(梁思成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唐稚松是清华大学哲学系硕士),学士12(钱崇澍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理学学士,其余均是国内大学的学士),初中1(华罗庚1925年夏自金坛县立初级中学毕业,接着进入免学费的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次年因家贫无力提供生活费、住宿费和学杂费而退学).

注6:1955年6月1~10日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当年共产生首批学部委员233人[其中自然科学学部172人,医学家林巧稚(1901.12.23—1983.04.22)是其中唯一的女性;哲学社会科学学部(1977年5月7日在此基础上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61人,其中无女性],1993年10月19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决定将中科院学部委员改称中科院院士.1994年6月8日中科院第7次院士大会选举产生首批外籍院士14人(按姓氏英文字母排序):英国化学家巴顿(SirDerekHaroldRichardBarton,1918—1998,196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固体物理学家和材料科学家张立纲(1936.01.20—2008.08.12)、美国数学家陈省身(1911—2004)、美国生物工程学家和生物力学家冯元桢(1919.09.15—,被誉为“生物力学之父”)、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美国物理学家和应用数学家林家翘(1916.07.07—2013.01.13,被誉为“应用数学之父”)、英国李约瑟、美国植物学家雷文(PeterHamiltonRen,1936.06.13—)、美国经济学家司马贺(即西蒙,HerbertAlexanderSimon,1916—2001,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热物理学家田长霖(1935.07.24—2002.10.29)、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美国女核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1997)、美国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美国数学家丘成桐(1949—).1994年6月3~8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当年共产生首批院士96人(其中女院士6人:王涛、韦钰、邹竞、张锦秋、胡启恒、钱易),其中首批两院院士共30人(全部是男性,以姓氏笔画排序):王选、王越、王大珩、王淀佐、石元春、师昌绪、朱光亚、刘永坦、严东生、李国豪、李德仁、闵桂荣、闵恩泽、沈志云、宋健、张维、张光斗、张宗祜、陆元九、陈俊亮、罗沛霖、周干峙、郑哲敏、赵仁恺、侯祥麟、顾诵芬、钱学森、常印佛、路甬祥、潘家铮,1995年因工程院院士增补而产生4位新的两院院士:严恺、吴阶平、吴良镛、邵象华.

注7: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和军委颁布命令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国家名义授予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注8:关于钮经义作为人工全合成牛胰岛素研究集体的代表参评诺贝尔奖的史实:1978年12月11~13日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原名秉穹,1913.10.16—1992.06.28,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组织并主持召开了人工合成胰岛素工作总结评选会议,初评出4名候选人:钮经义、邹承鲁(1970年已调至中科院北京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季爱雪(女)和汪猷.同年12月25日钱三强代表中科院签发了呈报国务院的《关于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推荐我国人工合成胰岛素研究成果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只推荐了钮经义一人参评197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当时杨振宁也做出推荐),最终钮经义未能获选,当年诺贝尔化学奖由美国籍英国裔有机化学家布朗(HerbertCharlesBrown,1912.05.22—2004.12.19)和联邦德国有机化学家维蒂希(GeFriedrichKarlWittig,1897.06.16—1987.08.26)分享.注9: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时已故的第一完成人共6位,他们依次是:李四光(原名仲揆,字仲拱)、梁思成、陆家羲、秦仁昌(字子农)、冯康和钱崇澍(字雨农),追授历时以陆家羲和冯康为最短(4年),钱崇澍则最长(长达44年).表2中30人(全部是男性),除李四光为蒙古族(其祖父母为蒙古族厍李氏)、蒋锡夔为回族和李约瑟为苏格兰人以外,其余27人均为汉族.

注10:以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的和永久性的崇高荣誉,表2中30人已有9人获此殊荣,他们依次是(按国际小行星中心MPC发布公报的时间先后排序):李约瑟[2790(1965UU1),不晚于1990年]、陈景润[7681(1996YK2),1999年]、钱学森[3763(1980TA6),2001年]、吴文俊[7683(1997DE),2001年]、王淦昌[14558(1997WG1),2001年]、彭桓武[48798(1997TS18),2006年]、刘东生[58605(1997TA27),2008年]、李四光[137039(1998UX31),2009年]和叶笃正[27895(1996LL),2010年].


注11:一门三院士:邹承鲁是李四光的女婿,1948年他与同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李四光独生女李林(原名熙芝,1923.10.31—2002.05.31)结婚.物理学家李林与丈夫邹承鲁于1951年分获剑桥大学物理学和生物化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分别当选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和生物学部(2004年6月起更名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学部委员(院士).

注12:1898年1月16日秦仁昌出生于江苏武进县的一个农家[33],不少文献将其出生月日误为2月15日.

注13:该项目第二完成人、植物学家陈焕镛(字文农,号韶钟,1890.07.22—1971.01.18,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因1928年在广州中山大学创办植物研究室(后更名为植物研究所)而被誉为“中国植物标本之父”.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胡先骕(字步曾,号忏盦,1894.05.24—1968.07.16)被誉为“中国植物分类学之父”和“水杉之父”[34],他首次鉴定出水杉并与林学家郑万钧(1904.06.24—1983.07.25,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合作于1948年命名“水杉”和建立“水杉科”.

3“另类”陆家羲

陆家羲生前只是一位没有任何职称和头衔、默默无闻的、普通的中学物理教师,地位卑微,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尤其是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唯一最具震撼性的“另类”[36],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研究领域“另类”中学物理老师研究组合数学中的组合设计,陆家羲以超人的才智和毅力,呕心沥血、单匹马地攻克著名世界组合数学难题,成果重大,成绩卓著.

3.2所属单位“另类”除陆家羲所在的中学(包九中)以外,其他都是赫赫有名的中科院、国务院各大部委和著名大学,即便是一般的科研院所和重点大学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都难以望其项背[37].

3.3学历“另类”除华罗庚的特殊情况(1936—1937年华罗庚以清华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剑桥大学进修)以外,其他都是学士(含)以上学位,陆家羲只是一位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的普通师范类学士.

3.4经历“另类”除陆家羲和王晓青(其出国经历情况不明)以外,其他得主都有出国留学或出国访问的经历.

3.5职称和头衔“另类”

30人中有两院院士1人(钱学森)、中科院院士26人(含外籍院士1人)[38-39]、研究员2人(王晓青和陈均远),唯独陆家羲没有任何职称和头衔,完全是一位非职业科学家,他的中学“特级教师”荣誉称号是1984年10月31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追授的.我国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发端于1986年,当时中学教师职称分为5级:(初级,一般自动取得而无须评审)、二级(初级)、一级(中级)、高级和特级.

根据我国科技界的常规和惯例,一般地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9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自2000年起废止三等奖和四等奖)的含金量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相当,以第一完成人的身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含)以上者基本上可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含)以上者基本上可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家羲若不是英年早逝,检测以时日他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应该是顺理成章、实至名归的事,因为迄今为止的3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陆家羲除外)中,无一例外的都是由中科院院士(含外籍院士)领衔或组织参与.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进行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太阳系的小天体.1919年7月18~28日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在布鲁塞尔召开时宣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InternationalAstronomicalUnion,法文缩写为UAI等于UnionAstronomiqueInternationale)的成立,其总部现设在巴黎.哈佛大学天文台HCO(HarvardCollegeObservatory)成立于1839年,史密松天体物理台SAO(SmithsonianAstrophysicalObservatory)成立于1890年,两者于1973年7月1日在HCO所在地正式建立联合机构,即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CfA(Harvard-SmithsonianCenterforAstrophysics).国际小行星中心MPC(MinorPlaCenter,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坎布里奇市Cambridge)由CfA辖下的SAO经营.小行星的命名主要由其发现者提出申请(限定在小行星获得国际永久编号后10年以内完成),遇有较大问题时还需要听取IAU属下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CSBN(CommitteeonSmallBodyNomenclature)专家的讨论意见,最后由MPC发布《小行星公报》(MinorPlaCirculars,缩写为MPCs)予以确认.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杰(GiuseppePiazzi,1746.07.07—1826.07.22)在西西里岛巴勒莫(Palermo)天文台发现了世界上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Ceres,1923年被命名为“皮亚杰星”).全世界发现的小行星数量1923年增至1000颗,1951年达到10000颗,1982年超过100000颗,迄今有国际编号的小行星已逾360000颗.中国人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是1928年10月25日由天文学家张钰哲(ZhangYuzhe或Yu-CheChang,1902.02.16—1986.07.21,195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在美国叶凯士天文台(YerkesObservatory,创建于1897年,坐落于威斯康星州威廉斯湾WilliamsBay,隶属于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系)发现的国际编号现为3789(1928UF,其原有编号是1125)号的“中国星(Zhongguo)”,1957年10月30日时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其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国立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50年5月20日起改称现名)第3任台长(任期:1950—1986年)的他又发现国际编号为1125(1957UN1)号的小行星“中华星(China)”.1976年10月23日由CfA美籍华裔天文学家邵正元(1928—2005)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051(1976UC)号小行星于1978年8月1日被命名为“张钰哲星(Chang)”[42].迄今22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已有17人的姓名以小行星命名,占比率很高;30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中也已有9人享此殊荣.在此,笔者特呼请国家有关部门(包括科技部、国家天文台、中科院及其紫金山天文台等)和天文爱好者(尤其是业余天文爱好者)能尽快地命名“陆家羲星”,让它名垂千古并永远遨游于广袤无际的璀璨星空中,以怎么写作于国家的科教兴国战略[43].4结束语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交汇之际,据说一个俄罗斯人主要根据国际权威的法国数学家狄多涅(JeanAlexandreEugèneDieudonné,1906.07.01—1992.11.29)的《纯粹数学全貌》(APanoramaofPureMathematics,1982)、日本数学会编《岩波数学辞典》(1985年第3版)和前苏联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百科全书》(1977年第1版)及其增订本,综合量化分析得出一个由全世界1500名数学家组成的“20世纪著名数学家排行榜”,进入前100名的华裔数学家只有2位:位居第31位的陈省身(Shiing-ShenChern,1911.10.26—2004.12.03)和位居第90位的华罗庚(HuaLuogeng等于Loo-KengHua,1910.11.12—1985.06.12);进入前200名的华裔数学家还有5位,依次是:冯康(FengKang,1920.09.09—1993.08.17)、吴文俊(WuWenjun等于Wen-TsünWu,1919.05.12—)、周炜良(ZhouWeiliang等于ChouWeiliang,1911.10.01—1995.08.10)、丘成桐(Shing-TungYau,1949.04.04—)、萧荫堂(Yum-TongSiu,1943.05.06—);进入前1500名的华裔数学家另有9位,依次是:钟开莱(KaiLaiChung,1917.09.19—2009.06.02)、项武忠(Wu-ChungHsiang,1935.07.12—)、项武义(Wu-YiHsiang,1938—)、龚昇(GongSheng,1930.01.16—2011.01.10)、王湘浩(WangXianghao等于ShianghaoWang,1915.05.05—1993.05.04)、伍鸿熙(Hung-HsiWu,1940—)、严志达(YanZhida等于YenChih-Ta,1917.11.01—1999.04.30)、陆家羲(LuJiaxi,1935.06.10—1983.10.31)和陈景润(ChenJingrun等于ChenChingjun,1933.05.22—1996.03.19).显然,在世界数学史上,客观地说,陆家羲老师的地位是高于陈景润院士的.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得主中的“另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科学技术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倏忽间,亲爱的陆家羲老师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其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他对待工作任劳任怨,对待教学精益求精,尤其是他那高山仰止般的组合数学成就和刻苦攻关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们,了解其出色成就和感人事迹者无不对其肃然起敬.绵绵追思路,任重而道远,谨以此文连同文献[22]再次表达我们对他逝世30周年的深情怀念和深切哀思!

#91;30]刘云,陈玉祥,陈德棉.国家自然科学奖化学获奖项目的学科比较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1995,13(1):21-27.

[31]王银宏,万力,雷新华,等.地质学学科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学基金,2012(6):335-338.

[32]龚雅丽.近代留学生与国家自然科学奖[D].太原: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3]王中仁.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秦仁昌(1898—1986)——纪念秦仁昌先生诞辰一百周年[J].植物分类学报,1998,36(3):286-288.

[34]胡宗刚.胡先骕落选学部委员考[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27(5):67-72,111.

[35]严建新,王续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其奖励强度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5-9.

[36]潜伟.正确认识科技规划与重大成果的关系[N].科技日报,2010-12-31(第8版).

[37]万力,王银宏.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分析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水平[J].中国科学基金,2011(5):293-296.

[38]徐飞,赵明.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探索——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制度关联性为例[J].学术界,2011(11):5-15.

[39]赵明.杰出科学家的国家认可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40]朱安远.用彼得斯公式估计总体标准差的误差分析[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19):28-31.

[41]朱安远.用较差法估计总体标准差的误差分析[J].中国市场(物流版),2012,19(49):35-41,69.

[42]李元.小行星之家——访国际小行星中心[J].知识就是力量,199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