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点赞:20071 浏览:930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那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是什么?本文针对此问题,研究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1.引言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教兴国”成为我国和其它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加大.但是与此对应的是:大学生就业一年比一年难,甚至比农民工就业难,薪酬低.培养一名大学生要花费巨大资源,毕业就失业的话,则意味着投入资源产生不了回报,造成资源浪费.从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对教育的投入成为一种不经济行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初衷与结果相互背离.这是为什么呢?就业问题本质上属于经济问题,因此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2.1我国经济增长乏力

出口、投资、消费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可是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并且为了增加其国内企业竞争力,其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普遍增多,这些使得我国出口增长速度趋缓,出口难度加大,利润下降,很多出口型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这必然导致很多企业裁员和减少招聘,使我国失业率增加.增加投资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但这是一种粗放式增长模式,这种增长的结果是产能增加,国内消化不了,只能通过出口外销,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凭借降价增加竞争力,不仅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加缓慢,还容易引起国外进行反倾销惩罚.这种增长同时伴随着资源消耗增加,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资源短缺和原材料上涨,人力资源短缺和人工成本增加,国家经济持续性增长受到限制.

2.2高等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要求不符

自从我国政府确定了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方针后,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各地也都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张.随着高校规模扩张,每年高校毕业生数的大幅增长,使得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另外,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与市场需要脱节,使毕业生所学习的专业与市场需求错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行业已经进行了市场化改革,但是高等教育仍然延续着过去的旧模式.培养目标、培养内容以及招生计划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培养大学生就业和职业能力低.我国许多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的需求预测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

2.3社会和家人的观念的影响

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家庭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人们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都很高,认为他们理应在诸如:政府、高等院校、事业单位及国企等所谓“铁饭碗”的部门就职,获得一个收入较高又相对稳定的工作.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毕业生的就业选择面小,必然加大毕业生的竞争压力和就业难度.毕竟这些部门就业机会有限.

2.4用人单位招聘单位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最大化是用人单位的根本目标,是否招聘某个人主要取决于其给企业创造的价值.刚毕业的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不足,往往需要经过一段实习的过程,才能成为一名对企业有用的员工.所以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从而减少了招聘岗位,增加了就业难度.其次,当前大学生相对过剩,用人单位人招聘门槛升高,“招研究生”、“招名校生”,或者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致使很多大学生难以就业.

2.5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能力

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前,主要生活于“学校”这一单一环境,与社会接触不多,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在社会上可以从事什么职业?这些职业需求如何?从事这些职业需要什么知识和能力?”等问题的答案不清楚.这致使他们在学习中缺乏目标性和主动性,在应聘时,知识储备不足,也不能针对招聘单位的需求展示自我,导致求职失败.

3.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3.1招生计划制定富有战略性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由教育管理部门制定,与市场完全脱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决定于人才市场需求,所以高校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而且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要经过4、5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会发生改变.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定招生计划时,要在较长时期内考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具有战略性.

3.2高校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

我国高校专业名称、培养目标、开设课程和教学要求决定于国家专业目录规定,导致我国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与市场需要相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学生学什么?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这应当决定于市场的需要.所以国家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方面的管理应当宏观一些,更加原则性一点,将更大的自主权授予高校.另外,应当加强高校各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研究市场对该专业能力要求是什么?这些能力通过什么课程或者实践环节培养?最后确定该专业的课程设置.

3.3加强校企合作

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大多来源于高校毕业生,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使其很难在教学中结合实际讲解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质量较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加强校企合作是一条可行之路.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学校、学生共赢的举措,也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校企联合办学,可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强的技能性人才.校企合作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产学结合与校企资源的有机整合,可使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了解企业文化,为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3.4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加强就业指导是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良策.高校成立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学生就业.比如: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能力测评或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选择恰当的职业目标;以学校名义邀请企业、优秀校友等来校招聘,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职业信息,以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应聘中遇到的国家的有关政策以及面临问题时能够寻求的法律援助等疑难问题.

3.5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社会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必须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大学生应该面对现实,科学定位,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积极参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同时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要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应该明白职业是随着经济发展变化的,学会在工作中学习,努力适应工作要求.其次,要树立积极创业的观念.我国人口众多,国企、政府等部门吸纳人才能力有限,这些部门运营效率不高,到这些部门也不一定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所以大可不必非要在这些单位找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业,尽管要付出艰辛,却可以成就一番事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做出贡献.


3.6鼓励和支持学生自主创业

自主创业是就业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最活跃、最根本、最有效的就业方式,既解决了创业者的就业问题,还创造了就业岗位.大学生自主创业是转变和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出路,是培养造就新一代企业家的重要条件.各高校要重视创业教育,弘扬创业文化,着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创新素质,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同时,政府应当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生创业.在相关手续、资金、税收、信息等方面给予帮助.选择一些有前途的项目给予特别支持.

3.7大力发展怎么写作业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最能够吸纳就业.凡是中小企业多、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就业压力均较小.我国的江浙和东北地区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扩大就业,必须更加重视支持和发展中小企业.政府在投资及招商引资时,不能光盯着高精尖大项目,制鞋、服装业、第三产业也都要注意引进、发展,既发挥劳动力充足的优势,又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