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并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统设计

点赞:5826 浏览:167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通过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分析,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方式总结,根据现有教学方法,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设计.实践证明,应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 键 词】计算机基础;学教并重;教学设计;office

1.引言

根据教育部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规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系统、深入地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掌握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安装、设置与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安全社会责任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础、Office软件应用、Inter应用等方面内容[1][2].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计算机的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中小学课堂[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学生往往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部分操作.面对以前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学生学习,一部分学生往往感到老师在讲述自己已经熟悉或熟练的内容,精力开始转换到其他方面,这样的情绪,往往会影响甚至带动邻近的学生,如此造成课堂的昏昏欲睡状态[4].如此教学效果下来,课程的学习效果较差.因此,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合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本课程中显得尤为重要[5].

2.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SystemDesign,简称ISD),也称作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Design,简称ID)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从教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法看,可以分为“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并重”三大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

三大主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特点:

(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播,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重要作用.

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是广大高校普遍采用的经典的方式.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如果还是采用这种方式,那么一般的结果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低头看手机,只有极少数学生在听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演示,也是觉得毫无收获,自己遇到问题还是不会.

(2)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它让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题、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题,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同样不适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层次不同,教师很难统一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采用此种方式的学生往往差距较大,造成众口难调的现象.

(3)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在兼取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者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有四个优点: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在“传递——接受”教学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传递——接受”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以达到教学最优化;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3.教学设计模式的实施

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层次和区域性特点,将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学课程一般是两个学时进行上课,那么根据本课程操作性强的特点,该课程一般被安排在计算机机房上课.利用这个上课条件,教师可以将课时分为四部分,进行课程的如下安排:

第一阶段:安排20-30分钟时间,回顾一下上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引入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简单介绍,现场询问学生学习的情况,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小组3~5人组成,然后布置本课程需要完成的操作内容,内容一般是以两个作业的形式进行布置,第一个作业要涵盖学习内容的大部分知识点,第二个作业是对第一个作业的拔高,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教师的引导加上书本上内容的描述,学生往往能了解到自己对本次课程学习内容的熟悉程度.

“学教并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系统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第二阶段:安排40-50分钟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所规定的第一个作业,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第二个作业.期间,由小组讨论询问作业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式.此阶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集中的问题,从而为第三阶段做准备.

第三阶段:安排10分钟的时间,对第一个作业进行详细讲解,从而达到所有知识点都能讲解到的目的.此阶段,一个操作可以分多种方式,比如MicrosoftWord的插入图片的按钮选择方式.这个阶段,学生们都能很认真的听讲,并从教师那里得到规范的演示,对一些命令的名称也能很快的记下.带有目的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学习方式.


第四阶段: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答疑和总结.学生对所存在的疑问进行询问,教师针对疑问进行讨论,还可以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让学生在后来的上课中有更大的争取劲头.

通过对课程的设定,已经有基础的学生可以帮助基础比较弱的学生进行学习,成立互帮互助小组.学生面临的是一个个的操作作业,而不是练习毫无目的的操作,学生能体会到自己做出作业的成就感.而且,基础差的学生会利用课下时间进行补充学习.下面给出PowerPoint教学中作者所采用的作业布置:

PowerPoint共分两次课,第一次课的主要内容是PowerPoint的组成,幻灯片的添加,修改,幻灯片设计的应用.对本次课的作业安排是:

作业一:完成作业“我的家乡”,对自己家乡基本情况的介绍,包括10~15页幻灯片,存储为“姓名.ppt”.

作业二:在此基础上,添加音乐,幻灯片切换等.

第二次课的内容主要是PowerPoint中幻灯片母版的设计,幻灯片切换方式,幻灯片放映方式,超链接的使用,排练计时等操作.对本次课的作业安排是:

作业一:完成制作“我的大学”,要求:背景音乐为校歌,介绍学校的校训,介绍主要场所,添加相应图片,并对图片进行动作路径设计.实现幻灯片之间的跳转,最后实现学校的打开.

作业二:对我的大学进行排练计时,附加旁白,打印与打包.

现在对第一次课教学情况进行介绍.由于上次课内容为Excel的操作,回顾Excel的数据填充功能,函数使用功能,图标添加功能,数据表打印功能,接着介绍PowerPoint,它的主要功能,应用范围,它的主界面,它的文件组成.接着演示事先已有的演示文稿,是作业一的一个参.这是教学内容设计中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学生自己设计演示文稿我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不同,由于篇幅的限制,学生对家乡的介绍的出发点也多种多样,有以自己所生活的城市为背景介绍的,有介绍自己所在的村庄的风土人情的,有介绍家乡美食的.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加上网络上知识的搜索,有学生觉得所限篇幅有些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触发.

第三阶段,教师从最开始启动,讲解所涉及到的主要操作,并添加上作业二中大部分学生感兴趣而没有时间操作的操作,督促学生课下练习完成.

第四阶段,学生提问,老师答疑时间,学生交流评选时间.进行学生作品的展示.

通过如此四阶段的教学系统模式设计,学生不仅体会到了以自己为主的主人翁学习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了系统知识的学习.

4.总结

采用“学教并重”的教学系统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以往教学课堂沉闷,练习课堂无所事事的教学效果.但是,“学教并重”的模式,需要恰当的作业布置,对作业的要求是要从身边的应用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之,“学教并重”的教学方式,很能适应具有自我判断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大学学生的教学,并在操作技能强的计算机课程中发挥明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