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点赞:4237 浏览:155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也给家庭教育孩子的观念带来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家长角色不同,家庭教育侧重点不同,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以及对孩子评价方向不同.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可以相互理解、相互学习.

【关 键 词】中国美国家庭教育对比

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地方也是孩子们接触到社会的第一个地方.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着一个人的一生,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很关键的起点.

HarryChester’s儿童学校和成人学院对于教育曾有如此表述“教育是人类对于其自身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发展,包括精神能力,智力能力,身体能力等”在字典里对于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如此解释的:父母或是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年人进行的教育.不同的社会需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由于中美两国社会制度,文化背景,教育目的等方面的不同,也给家庭教育孩子的观念带来很大的不同.本文中主要以四部电影为例进行分析,分别是中国电影《早熟》和《长江七号》,美国电影《朱诺》《当幸福来敲门》.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

(一)家长角色认识不同.

中国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人.在内心深处,他们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财产、所有物,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认为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子女命运的角色.

中美家庭教育对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美国父母把子女看成独立的个人,与父母是平等的.在做决定的时候,子女有权参加表决,他们作为家庭的一部分,拥有的权利和父母一样多.所以,家长与孩子平等交流,尊重孩子的选择和隐私.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朋友不是权威.例如,在美国电影《朱诺》常喊他爸爸“先生”,对继母更是直呼其名.《早熟》中,若男的父亲得知若男和家境贫寒的家富谈恋爱,强迫他们分手,没收了若男的手机,并拔掉了家里的线.但《朱诺》中,保罗的母亲虽不喜欢保罗与朱诺交往,但也不逼迫他和朱诺断绝来往.可见,美国父母坚持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他们认为,父母过去的经验不能完全解决孩子未来可能遭遇的困难或挫折,还不如信任孩子,让孩子去摸索自己的道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人格.

《早熟》中若男想跟父亲说明自己的真实想法时,却被父亲打断“你还敢顶嘴?”这样,父母与子女很难达到有效沟通.相反,当朱诺决定向父母坦白自己怀孕的真相时,他们一家人好像在开家庭会议,父母都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等着她说话,当她犹豫不决时还主动猜测她要说的内容,可见,朱诺的父母真正把孩子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个体来对待.这样的环境使孩子更坦率地与家长交流.

(二)家庭教育侧重点不同.

中国自古就重读书、重文凭,所以家庭教育成了学校教育的延伸,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成绩和智力开发,却忽视他们生活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很多中国家长不让孩子承担一点家务,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什么都不用担心,且越来越多的家长要求孩子参加各种课外学习班,使孩子失去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担负了巨大的压力.若男的爸爸就是典型.他认为,读书读得好的人品质也一定不会坏到哪里去.

相反,美国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包括身体、认知能力、社交能力、情商等.他们大多不会给孩子的学习施加压力.他们认为:“喜欢学习的孩子自然会努力学习,为什么非要强迫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呢!”而且,孩子的学习是学校的事,在家庭中更注重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的人格.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同.

在影片《当幸福来敲门》和《长江七号》中,两位单亲父亲都以自己的方式实施着对儿子的教育.虽然两位父亲和儿子间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以及两人对儿子的那份爱都是一样的,但两部影片中所折射出的家庭教育方式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影片《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将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将抚养孩子看作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不是以放弃自己的追求为代价的.因此,影片一开篇主人公便以独白的形式宣布“当我自己有孩子的时候,我一定对他好好的负起责任”.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为了履行承诺而对儿子不离不弃的父亲.相比而言,影片《长江七号》中的孩子似乎是父亲的私有财产,孩子的成功则成了父亲的个人追求.穷困潦倒的周爸爸完全失去自我,将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儿子.其次,在参与权、选择权上,《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侧重于引导孩子根据某种价值观去进行选择,而不是直接灌输某种既定的规范,或设定某个目标.影片中的父亲自己以身作则,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懈追求.对于儿子,他也没有太多的说教,只是告诉他“如果你有梦想,那么请保护好它”.《长江七号》中的父亲不顾一切的将儿子送到贵族学校,全然没顾及儿子的感受,实际上是一种家长主导决定型的教育方式.此外,在与孩子沟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长江七号》中的父亲更关心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心理方面的需求.《当幸福来敲门》中的父亲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非常重视唤起和保护孩子的自尊.

(四)对孩子的评价方向不同.

美国家庭教育以赏识教育为核心.父母常称赞和鼓励孩子,给孩子正面的信息.他们喜欢“纵向比较”,即把孩子过去和现在的表现进行对比,以鼓励其进步.同样是鼓励,中国家长却常采用“横向比较”,把孩子放到集体中去,与其他孩子进行对比.这反映了中国的集体主义倾向,个人价值和地位只有在集体中才能体现出来,所以通过横向比较让孩子了解和调整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这样容易让孩子失去信心和个性,产生“从众”心理.

《早熟》和《朱诺》中的父母得知孩子早恋怀孕后的反应大不相同.若男和家富的父亲都打了孩子,都认为是孩子做错,连累了自己.但朱诺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找到收养孩子的家庭.父母并没打骂她,而是愿意跟她一起面对.二、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行程的原因

不同的历史背景.

美国,这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较短,少旧文化.受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的影响,它可以更迅速地不受任何限制的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因此,相比与中国人,美国人拥有更多的冒险和创造精神.但同时,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储备更多的旧文化,尤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受封建农民的思想的影响.其文化价值保守和谨慎,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中国人被教育要听话,整体而言,较乏接受新的思想的环境.

不同的经济模式.

美国的生产力先进.它的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很多的机会找到工作.生活压力是有限的.此外,美国是一个的有能力者的社会,那里系统完善,员工都是自由流动的.他们有很多机改变工作.这意味着有很多不同的职位供美国人选择.在美国家长看来,只要子女能立足于社会,无论工作是高价值,或不是.此外,商品经济是每分每秒在不断变化,就业机会也在发生变化.因此,父母从来不认为他们的子女能够平稳的生活.因此,美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重点培养儿童成为“人”.似乎这看起来更宏观和广泛.其实是以不变应万变.相比之下,“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活压力是巨大的.中国是一个文凭的社会.工作稳定,因此,中国人始终把其所有的幸福都建立在工作上.他们的工作选择是有限的.中国家长认为良好的学习成绩可以为他们的子女带来一个好的工作.这是一个平稳的生活方式,这也对于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因此,中国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重点培养儿童成”人才“.

不同的社会条件.

美国有良好的经济条件,完善养老社会制度.美国家长不会有抚养子女养老的思想.相反,他们认为,当他们老年后,他们可以去老人院度过其余生.所以他们把孩子抚养至18岁,独立成人后,他们会结束他们的工作,而不考虑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他们不关心子女是否会给他们带来荣誉.相比之下,中国,经济条件差,不完整的社会养老制度,并存在一些旧观念的问题.中国家长认为,子女的教育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财产,要求子女回馈给他们.许多中国家长把殴打儿童此事作为个人的事.他们认为没有人可以干涉,更遑论法.


不同的传统文化.

首先,中美价值取向不同.美国人注重个性,他们的价值取向基础上是个人主义.他们注重自己的利益,提倡个人的改善和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这就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人注意一般性质.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构想,就是集体主义精神.换而言之,这意味把事物以一个整体考虑.它强调集体利益比个人利益更重要.

其次,不同的思维方式.美国人鼓励理性.他们的家庭教育高度重视理性,这是他们处理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国人鼓励感情,在中国人社会,这被视为最重要的事.中国家庭教育,人际关系是基础和情感处理家庭的关系得法则.

三、启示

了解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别,对于跨文化交际意义重大,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区别,增强相互的了解,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使中美的家庭教育都能不断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改革和提升,需要立国优秀文化传统和特色,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构建合适自己文化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