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教育体系比较

点赞:4910 浏览:177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 键 词]课程设置;管理模式;教育哲学价值;人生发展

一、中美高校获得本科学位差异

双方对大学教育的功能定位的确有很明显的不同,中国的大学教育,由于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原因,还被定位成培养社会主义精神下的某方面专业人才的专才教育.而美国认为大学本科教育是一个自由人最基本的教育,它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理性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的个体,成为文明社会公民.

(一)本科课程设置

中国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确定了某一专业,而且,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学期,就马上开始学习专业课程.在中国的大学课程中,专业课程至少占到总课程数的大半,也就是说,中国大学课程中以专业课为主的状态是从进入大学就已经开始了的.较为紧凑的课程安排使得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围绕学校展开,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太多.

美国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要必修写作课,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技能,尤其是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学生在经过比较广泛的教育后,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以及了解各个学科的内涵.因此只有到了大学三年级,学生才有机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专业,并且一般会有一个学术顾问给学生指导.在确定了专业后,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程,但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不超过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美国的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还有足够的空间去学习其他的课程,同时,在这种课余时间灵活的背景下,美国的大学生普遍有,而且工作和学业对于他们来说几乎同等重要.相比于美国,中国大学所提供的环境是不支持学生的,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学业远比重要;而美国大学即有与课程相当的实习课程,有专门导师负责指导、总结经验并评分.

(二)管理模式

还值得提到的一点是,中国的大学教育通常是通过班级、院系、导师等把所有人维系起来,但美国大学没有“班级”“班导师”这些概念,有的只是选择专业、选择研究生院校、选择工作的各种指导老师,学生是完全自主开放式管理的,只需要在毕业前把应得的专业学分修完.

二、教育的哲学价值的实现

西方与中国的教育哲学价值传统

西方教育哲学中有两大传统,一是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认识理性价值教育传统,二是以伊索克拉底为代表的修辞教育传统.前者注重认识,尤其指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并不断质疑自己的认识;后者注重正确优雅地运用语言,拥有高尚的思想内容,成为高尚的人.

中国的传统教育哲学则是根植于中国的“礼”教,授学生以“礼”,即从小授予人正统的价值思想观念.文字是用于“载道”的,并且在五四运动时期,传统的语言运用方式被颠覆.如今,我们对于语言运用的强调很难追赶上时代浮躁的脚步,传统价值观虽然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重心已经人格养成的核心但是也淡出了高校教育的平台.中国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开始向全国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与中国文字语言教育

在对美国的同学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学生,不分文科方向或是理科方向,都在本科阶段(undergraduate)选择过英文(English)和英文写作课(EnglishComposition).在小组成员所选的创造性写作(CreativeWriting)课上,有英文专业、社会科学专业,更有生物学专业以后想当医生的同学.当被问及是否喜欢英语课程时,大部分同学表示并不真的喜欢,但是在小组成员观察看来,很大部分这样的同学在课堂发言、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中依然表现的积极和优秀.

相比起来,中国高校的语言文字教育显得举步维艰.在教育大纲要求下,有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但是几乎没有人认为该课程对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所帮助.但是,学生不喜欢中文语言类课程并不代表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低下,并且不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培养.相反,大部分学生有着很多锻炼语言能力的途径,并且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散发着语言的智慧和魅力,这点并不比任何外国学生显出劣势.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基于高校教育之前的漫长教育和熏陶并且是源于中国漫长文化的积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高校文字语言教育的使命由于高考前的教育使自己得以解脱.那么,语言文字教育真的就止步于此即可满足了吗?中国高校的语言文字教育真的不愿再承担更高尚的义务了吗?这便是高等教育名为高等实际无所作为的窘境.

(三)西方和中国认识理性教育

在认识教育上,西方与中国最显著的差异在于,西方强调不同的认识方法和观点而中国强调认识的整体性框架.当然,无论在中西方,两个强调重点都是存在的.

西方对于哲学的尊重是不言而喻的.西方哲学教育对于深化教育的哲学意义有着重要作用.西方学生的认识理性重视在观点多元化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认识方法,对于辩证强调的不似中国明显.学生更善于用自己接纳的或了解的观点进行思辨,并不执著于追求辩证统一的答案.

而中国则普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本都是在没有广泛了解哲学观点之前,由教育权威和指定一种价值观.并且思辨的最终答案基本是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的.

其实,两种认识方法追究哪种更优,只是传统的问题.既然西方传统认同不断质疑,也就同样应当允许马克思主义观点;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思想也应该包容各种传统.哲学只是运用了不同的语言,但本质上都无法完全描绘真理,只能无限贴近.这也是为何认识、价值思想和语言修辞是教育的核心.

三、高校教育对于人生发展的意义

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快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抢占世界经济制高点的战略举措.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特别是积极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才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从微观上说,高等教育对学生个体更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与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观念都不尽相同,自然对学生的人格塑成及人生道路发展有着不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美国高等教育理论与应用并重;中国高等教育重传授知识,美国高等教育重培养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能力,在对众多领域进行探索后,美国大学生得以确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真正的专业教育基本是由本科之后的医学院、法学院、商学院等专业学校实现.相比中国高校教育而言,美国的高等教育提供给学生更自由的空间去规划自身.

中美高校教育体系比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美国的教育是通才教育,允许学生自由发展,这是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大学教育并不只是对某个技能的教育,而是让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这是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明显的区别之一.美国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初并无专业之分,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学习一些公共科目.这些科目可能涵盖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人文、社会、数学、科学等各个领域.大学中人人必修的核心课程包含不少文史哲,所以美国大学生能言善辩,常见的校园集会上不乏口若悬河的演讲家.可是,谈到理工科基础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美国那些将来不去读研究生院的学生们普遍比中国大学生差,因为美国大学生在中学时不会用大量的时间去做大量的习题,宁可去享受大自然.中国高校现在很强调“绿色教育”,包括人文教育,而美国在中学阶段已经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在美国的大学,学生们并不把考试当成目的,而是把求知、实用当成目的.进入大学后,公共基础课五花八门,你会感到很奇怪,还有代数,还有三角函数,而这在中国大学里早就不见了.在美国任何一个州立大学,都有学院教代数课,因为好多学生高中代数没有过关,要补课.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大学生数学这么差,这还算大学生吗?答案是现在社会不需要每个人都全像爱因斯坦、都变成杨振宁.美国学生有动手能力,全方位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交流能力很强,这一点是他们从中学就训练出来的.他们从不循规蹈矩,不相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提问.

美国人没有过重的名校情结,他们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学校,家长会顺其自然.美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幸福快乐地生活,即使没有去名校念书,即使大学没有毕业也没多大关系.同样,美国的大学生把对社会作贡献作为人生目标之一.尽管我们看到他们数学成绩普遍较差,分析能力也不太强,但他们中学、大学学到了一种社会的责任感.首先是做人,做人是根本,知识是次要的.美国各校招生没有“一刀切”的情况,它们没有规定SAT或ACT最低分要求,因为它们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分数,还要看他们的道德品质,还从他们提交的天马行空、五花八门的作文中捕捉他们的心灵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点特别重要,尤其是在名校.所以在美国,尽管一般大学生数学不太好,但是它注重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会学以致用的人,因而对社会既作贡献又有快乐人生的人.

我国的高等教育是在国家集中计划模式下运作的,传统的计划手段和行政命令使得我们的教育思想僵化、教育理念陈旧、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方法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学内容陈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表现为: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不强、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创造力和竞争力,进而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模式雷同,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不管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大学,还是同一学校内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区别不大,不具备不同层次该有的优势.


大学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是看绝大多数学生是否经常在积极地思考,看他们在智能发展方面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重视通才教育是中国高校改革的重点.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