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

点赞:10162 浏览:432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折射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对于哲学、艺术、审美等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美学是哲学在艺术和审美上的延伸,老子的美学观念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因而老子的“道”,就是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出发点.

【关 键 词】道;自然;审美;意境

老子的“天人合一”、“大象无形”、“有无相生”、“奇正相生”等理论,是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哲学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老子首先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老子所提出的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实存性的,不可将它和“绝对概念”、“绝对精神”混为一谈.老子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继生万物.

继而,老子认为,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都应该遵循“道”.“道”具有超越一切名相概念的无限性,故道家美学以“无”为美.“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第二十五章)在这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肯定了人为宇宙中之一大存在,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老子创造性的贡献,建立了宇宙大道本体论,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追求个人的生活方式、思想、道德和行为准则与道、自然、天地相契合的最高境界.

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范畴也并不是“美”,而是“道”-“气”-“象”,这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在我们看来,老子把自然无为的“道”作为美的根源.他的自然之美的思想,体现了“道”所派生的特征,也体现了“道”的自然延伸.美的本质就是自然之美,老子以“道”作为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宣告了我国美学系统理论的诞生.老子的“道法自然”说集中体现了老子思想的特征,当然,也毫不例外地表现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特征.它体现了老子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目的和审美方式,同时也体现了老子的艺术观,具有丰富深刻的美学内涵.老子的“道法自然”说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表达要自然,方式为无为.“无为”之所以能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关键就在于“无为”乃“自然”.

老子道法自然的美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国美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因此,自然而然的、无所用心的表达方式正能契合客体的自然天性,达到主客体的自然交融.在老子看来,自然无为乃是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生存发展的最高法则.万事任其自然,摆脱人为作用,往往能成就一切.“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原因在于这种“无为”法则要求主体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天地相合,以降甘露”(《老子》三十二章).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从哲学角度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并受到了古代文艺理论家、艺术家的高度重视,“自然无为”的法则不但被运用于理论研究领域,而且被运用于指导创作实践.在中国古人看来,艺术家创造精彩作品的关键,在于无为而作,自然天成.比如在艺术创造的“无为”法则不是要求艺术家放弃对艺术美的追求,而是主张艺术家超越对作品成败得失的考虑,上升到艺术创造的高度自由的境界.中国古典美学表现了古典艺术不同于西方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观点,宗白华对此有很好的论述.他指出,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中国就很不同,中国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即是老子所说的无,也就是中国画上的空间.老子美学是其哲学的延伸,即美本于“道”,道是最高、最大、最难达到的美.而道之为性是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因而近于道的美,或者说是体现道之美,也必然是与道的形式同一,“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所以一切美都是以看不见的形式,或者是以看不清的形式存在着,若有若无的道体呈现出一种深朴含蓄之美.

“道”之美融会于江河湖海,葱翠草木,日月星辰等自然生命之中,然而“道”却柔弱无比,寂寥无形.此柔弱含蓄的自然之“道”,无时不在展现着美的本身.浑成之“道”所涵盖的世界万有不齐之物,包括美的存在,无不以自然为基础.可以见出,老庄所强调与追求的“无言之美”,其实就是一种空白的美,它和后来中国美学的“意境”所追求的以少总舵多、以小见大、意蕴含蓄等审美特征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