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刍议

点赞:7534 浏览:245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就业难且对口就业更难、专业认知度低、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等就业障碍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模式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外部职业环境还远没有形成,这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化缺口很大.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就业体系.

关 键 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258-02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是个舶来品,它缘起于西方国家的公共事务(管理)专业.1998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列入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随后,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9年在云南大学和东北大学试点开办,自2000年向全国推广,至今已有近12年的时间.这期间,开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持续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招生人数和毕业生数也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开设该专业的本科院校已高达400多所.有人甚至把如此快的增长速度称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观”.但随着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迅猛发展,招生规模和人数的不断增加,该专业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该专业却陷入了学生“就业”的困境.有人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困境称之为“出口不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出口问题直接影响到该专业的社会声誉和可持续发展,而就业问题解决的根本思路是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在剖析就业难问题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的基础上,以职业化改革的视角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面临的就业难问题

(一)就业难,且对口就业更难

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难问题有双重表现:一方面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更难.就业难意味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很难;而对口就业更难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到与本专业适合的工作岗位就更难.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中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就业率较低,2004—2010年,该专业总体就业率在75%左右(表1),而其他管理类专业如管理科学、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就业率都在B+(大于或等于85%)以上.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规定,公共事业

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由于缺少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直接对应的岗位和部门,真正能到公共事业部门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少.大多数学生只能通过考取研究生的方法来寻求更好的就业出路.由于就业部门和岗位少,就业渠道狭窄,导致该专业真正能够从事与自身所学专业有关的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极少,从而进公司企业工作的毕业生逐年增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共事业管理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专业认知度低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舶来品,其社会专业认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事物,人们对其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了解得较少;二是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社会对它的认识和了解还很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其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上哪些行业相联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是什么?这些问题是困扰目前该专业发展的核心,普遍地,社会、企业乃至很多高校对这些问题都没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甚至就连本专业的高校教师及其科研工作者对此类问题也存在不同的看法,认识分歧很大.

(三)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相脱节表现在:第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相互脱节;第二,在完成大学学习任务后,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课程设置上,当前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在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后感觉自己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可谓“样样通,样样都不通”.课程设置上多数专业课内容庞杂而不精,这使得学生毕业时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离较大,给招聘单位和人员一种“杂而不精”的错觉.

二、解困分析:职业化缺口

上述分析表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出口问题已不容忽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困境?我们认为造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模式以及毕业生就业的外部职业环境还远没有形成,这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化缺口很大.一方面是不断快速增长的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数目、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缺乏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的教学体系以及吸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环境.这具体表现在许多方面.

第一,目前中国招收研究生的专业没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报考与此相近的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等专业,甚至报考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差较远的其他专业的研究生,这挫伤了该专业学生本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并不招收硕士研究生,因此学生只能考取管理类其他专业的研究生或直接跨专业考研,这也给考研学生增加了很多困难.

第二,根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国外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实践及经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和政府部门以及公共组织管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考取公务员应是该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出路和对接就业方向.但在中国目前公务员招录统一考试中,没有反映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考取公务员没有任何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相反反而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公务员岗位少之又少.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化改革

建立健全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

从高等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从培养公共事业管理的纯学术型、纯理论型人才逐渐向职业实用性人才转变,以适应社会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人才的新要求.

第一,这要求对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职业性内容和职业性技能的课程所占比例,在教学内容上和学制改革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凸显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明显职业倾向性.

第二,让职业界人士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在具体制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课程教学内容时,吸收职业界代表人士参与高校课程体系的设计,派代表参加具体课程计划的制订,派实际工作者参加课程教学活动.

第三,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入课堂.要求各大学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引入课堂,克服纯粹理论教学的传统做法.同时,教学内容上增加实践技能型教学的比重,为就业打好基础.

第四,改革学时和学制.要求各高校规定在总学时上不能低于一定数量小时的职业和技术就业课时.在学制上,尝试把学年制教学改为学段式教学,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段.每个学段都结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一些职业性课程.

第五,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学校与企业在教学、管理、实习等各个环节上紧密合作的方式,培养企业需要的公共事业管理实用人才.

第六,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实习能力培养锻炼.在录取新生时,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应有一定时间量的社会实习经历,使大学生在工作之后减少岗前培训环节,具有初步实用的专业能力.

第七,建立校企伙伴关系.促进工商企业直接参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雇主之间的伙伴关系,培养出具有专业技术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富有企业创业精神的大学毕业生.

第八,构建双向参与机制.注重“双向参与机制的建立”,即高等学校参与社会,为社会怎么写作,同时,社会参与高等院校的办学与管理和高技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其结果是促使了高等院校与工商企业的紧密融合.

构建职业化人才就业体系

在高校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同时,要建立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化就业体系.

第一,国家要积极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法律制度,通过法律手段促进大学生就业.这些法律体系包括“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权利与义务”、“双向选择与就业市场”、“就业指导与怎么写作”、“违反协议的处罚”等项内容.

第二,实现职业化人才准入制度.借鉴国外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相关经验,建立起中国政策分析师、计划评估师职业制度.具体在包括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开始实行政策分析师和计划评估师制度,并赋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优先进入这些职业领域的权利.

第三,鼓励该专业大学生自己创业,实现多元化就业.通过宣传和引导,转变家长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增加该专业大学生自强自立意识,强化学生的刻苦奋斗精神,实现多元化的就业.

第四,拓展该专业大学生就业和深造链条.改革现有的公务员招录制度,突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的优势,在同等条件赋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优先录用为公务人员的权利.

[责任编辑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