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

点赞:3843 浏览:97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探究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教学的现状特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注重实效,突出体育教育的重要作用,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增强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人才怎么写作.

[关 键 词]应用型本科;体育课程;改革;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高校既是中国高等教育扩招的产物,也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扩招而得以发展的.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布局的不均衡,新建高校大多设在地级市,因而也有人将应用型本科高校称为地方高校.高等教育的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因此也可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从主要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转型为主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与传统高校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体育设施陈旧,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在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之后新建立的高校.仅自1999年至2005年,国家教育部一共批准设立了175所本科院校.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079所.在本科高校中,超过1/3的高校是新建高校.这些高校大都是在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已有一定历史,但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备陈久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师资队伍薄弱.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的特征

1.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怎么写作层面广泛

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方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中国幅员辽阔,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长期得不到满足.应用型本科高校正是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要而建立的.目前,应用型高校的毕业生遍布地方的各行各业,在科技、卫生、教育、管理、怎么写作等领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2.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应紧靠学科专业建设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着重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本科教育是依托学科的教育,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本科大学都必须下力气做好的工作.但是,应用型大学学科发展的方向是选取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学科,既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怎么写作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又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同样是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的应用人才.

3.在体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产、学、研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是科学技术理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在学术理论方面具有广博和相对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应用型人才今后潜力的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科应用型人才教育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首先是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应用的是理论,这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必然关注理论而不是抛弃理论.只不过应用型高校所关注的是现成的、成熟的、可以直接应用的理论,这种理论必须和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应用型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通过产学研联合的模式,使生产、教学、科研紧密连为一体,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沟通,校内与校外相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注重与生产第一线的对接,注重在面向生产第一线的科研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程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在人才培养方法上,体育教学要积极配合专业实践教学,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做学习”

强化实践教学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实验、模拟、实习、见习、实训、情景体验等实践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做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创新

1.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创新

要树立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增进健康的前提下,强调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主张体育生活化,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和情意的发展.把体育课程重点放在“发展”上,“个性上”.“身体差异”上,强调每个学生都可在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活动中,得到快乐体验,要求冲破传统体育课程中僵化、统一的体制,使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学习具有广阔的范畴.同时又强调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权和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自主权,要求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这正是和谐校园中学生与公共体育课程互相和谐的一个体现.

2.课程目标的创新

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教学目标不仅把增强体质,提高健康体质作为目标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还要注重强调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并主张结合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融合在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说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但要完成对学生体育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于体育的能力、兴趣、习惯,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基础,从生理、心理、社会三重维度,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目标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上.

3.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创新

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将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群体竞赛等融为一体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专业为核心的创新教学关系.体现出了学生专业特点与体育课程内容、学生与授课教师、学生与上课时间的协调发展.

4.课程评价指标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衡量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与锻炼的一种有效方法.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的评价指标是比较单一的,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所学运动项目的能力及理论知识的考核.公共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做保障.要建立全面多元的综合评价机制应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①考核内容和考核目标的改革.②增加一定量的考核次数,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结合起来.③有效地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等方式综合起来,评定的内容不仅仅是运动项目,也要从学习态度、拼搏精神、团结合作等.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的实践模式


1.确立体育课程新型教学模式

遵循本院“实用性”的教育理念,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新型的,符合大学生身心需要的体育课程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与宗旨就是,使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全过程、全方位的接受体育教育.

(1)“三自主”网络选课系统

因学生人数多,运动项目较多,我们把每个教师开设的项目,上课时间挂在网上,规定每班相应的人数,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按自己专业特点,在网上有针对性选择体育课,实现了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把体育课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使体育教学能真正为专业发展怎么写作.

(2)运动技术教学“三互动”教学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现场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与网络互动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在学生学习方面,体育学习更自主、更全面、更系统,使体育学习更具生动性、能动性、更具体化.在教师教学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角色,提高教学能力及文化素质,要求教师备课更加认真,将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3)“三开放”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在排课时间安排方面应侧重全天及周末,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以便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资源.依据《纲要》的精神,体育课程中应开设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等,提倡和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体育课程在人员资源与物力资源方面,都采取对外开放的原则.人员方面,我们应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将在学校学到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怎么写作于社会,例如,学生学到的太极拳,可以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利用节检测日做一些辅导.这样,大学生走向社会,既怎么写作了社会,

(4)课外锻炼自治模式

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外锻炼应是独立的自治形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锻炼的积极性,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采用课外体育辅导站的形式实施大学生课外锻炼自治,各辅导站由各单项俱乐部培训部主持,体育部给予协助,各辅导站参与锻炼的人员主要有:参加本俱乐部学习的学生,该项俱乐部积极分子,该项运动的爱好者.

2.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

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体育课创新课程的改革,学生对大学体育课有了新的认识,转变了观念,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使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体育和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内容比以前丰富,不再局限于操场,他们利用广场空地等地方,安排轮滑、舞蹈、太极拳运动练习,这说明通过体育课程新模式的贯彻和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学生选择自然环境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出版社, 2006.

[2]仰传兵. 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9(1)

[3]向梅梅, 刘明贵.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质量观构建的思考[ M] // 向梅梅, 刘明贵.落实质量工程,深化教学改革.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4]潘世墨.适应多种类型人才需求改革教学管理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02,( 21) .

[5]纵艳芳.浅谈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4(01).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2512293□

(编辑/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