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企业管理方法的本质与应用

点赞:8393 浏览:327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着管理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管理理论和方法说得有条有理,但就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企业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脱节.因此,要找到企业管理方法的本质,并在管理方法适用的前提条件下,将企业的制度、规范真正执行到位.

辨析企业管理方法的本质与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企业管理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管理思想运用条件管理核心

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入影响,我国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市场波动更加激烈,竞争程度更加残酷.面对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及风险性加大,劳动力及原材料成本逐步上升,节能减排及环保压力日益增大,产业转型及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加快,企业的盈利空间急剧缩减.为此,企业经营者倍感焦虑和困扰,迫切地需要借助先进的管理方法使企业走出困境.虽然,近年来有关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层出不穷,从资本经营模式到商业模式,从差异化战略到蓝海战略,从精益生产到业务流程再造,从标杆学习到基业长青等,但企业始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良方.管理理论和方法说得有条有理,但就是不能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管理理论和企业实践脱节.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以彻底摆脱困境,持续发展.

一、管理思想:企业组织运行的灵魂

管理是关于如何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进行管人理事的活动.本质上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智慧,一种对管理者的思维起指导作用的方法论.管理者的管理活动实质上是包含了一系列分析、判断、权衡和选择的思维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管理的思路.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看起来是一项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一种软件系统,一个管理工具,其实质是一种基于破除部门区隔、实现企业内部资源效率最大化的系统整合思想,而且借此引伸出在更大范围内整合企业供应链、价值链以及客户关系,乃至于多方位的协同商务,其深层内涵则提升到企业与合作伙伴、竞争对手以及社会全方位的“竞合”思想.可以说,ERP是承载了先进管理思想的媒介,是先进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软件封装,是企业业务流程和全方位竞合思想的高度集成.

如果仅仅从“工具”的层面而非思想的层面去看待管理,那么这种理解一定是肤浅的,而且很快就会陷入茫然无措的窘境,因为,世界上从来就不存在拿来就能直接套用的“管理工具”.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就曾说过,管理不是技术,不是工具,管理是哲学.企业领导者必须明确自己的思想路线,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如果一个企业根本就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那么这个组织就没有灵魂,管理方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管理思想决定着管理行为和方法,从根本上决定着管理的效果.因此,经营管理者应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积累管理经验和知识,并结合企业实际,提炼并内化为自己的管理思想.

从某个角度上讲,管理理论主要是研究企业在面临稀缺性制约时,如何提高效率以及获取利润最大化.因而企业在面临一系列限制条件(资源的有限性、技术的有限性、环境的有限性等)时如何提高效率从而能在竞争中获胜,成为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管理学者对每种管理理论和方法强调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如资源理论侧重强调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一个企业能做到多大,主要受资源能力的影响,因此企业首先要围绕着自身的资源能力来确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向;研究治理结构强调制度设计和治理结构安排会对企业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企业的股权结构安排不合理,高层激励机制不完善,就注定产生不了一个好企业;波特的竞争理论则强调行业选择对企业经营至关重要,企业应判断一个行业的竞争力,应洞察和把握一个行业的机会,应从企业内部价值链的角度来改进竞争能力等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在某一个领域都研究的很透彻,但是,经营者却认为很少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企业解决自身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提供一个系统而正确的思路.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企业都存在自己特有的问题,并不是每一种理论和方法都适用,这就需要企业高层管理者,善于分析问题,善于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善于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条件,从不同的成败得失中找出规律,悟出真谛.

二、适用条件:企业管理方法正确应用的前提

现实中,我国企业在管理方法应用上,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忽略条件.我国企业管理存在的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移植照搬一些国外大企业的成功经验,最终导致失败,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比较条件,特别是变化着的条件.这个问题国外的做法值得借鉴,最典型的例子是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它作为一种提高企业效益与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在摩托罗拉、通用、戴尔、惠普等众多国外知名企业的应用中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被媒体声势浩大地炒作过,被大量研究报告、论文引用过,但是它的应用前提却很少被关注,其主要的前提条件至少有三个:第一,国外大企业已经长时间、成功地推行了统计质量控制和全面质量管理,具有很扎实的管理基础,质量水平已经达到或超出了三西格玛水平,具备了推行六西格玛管理的条件.第二,国外大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雄厚的财力,要想达到六西格玛质量水平,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高精度、集成化、自动控制的设备以及优良的环境,同时要求增大投入,不仅是物质技术装备等硬件的投入,还包括员工培训,外部专家的咨询等软件投入.第三,国外大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及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员工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认同和基于这种认同形成了良好的习惯,包括观念、制度、管理及行为方式.

而就我国企业的基本情况看,根据近几年国家权威部门统计,企业的总体质量水平停留在85%左右的合格率上,离三西格玛质量水平的99.73%的合格率尚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六西格玛的差距就更大了.综观世界质量管理,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抽样检查阶段、基于数据的过程控制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六西格玛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延续和完善,所以被称为全面质量管理的衍生品.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第一阶段,并没有形成数据积累和分析的习惯,但国内许多企业却十分着急地搞全面质量管理,想直接从第一阶段跨入第三阶段,致使全面质量管理流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用数据控制过程是六西格玛管理的特征之一,而我国向来缺乏用数字管理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欠缺.具体到一个企业,模糊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是企业管理惯用的方法.而建立在数据搜集与分析之上的六西格玛管理如果缺乏基本的信息环境,收集来的原始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得不到保证,其最终的分析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管理活动本身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在客观上,存在相对的适应条件.所以能否正确把握管理方法应用的前提是智者企业管理者和教条企业管理者的分水岭.

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必须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不能忽视历史条件,片面地看.要深入研究成功企业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针对什么样的问题,才有了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当时解决了哪些问题,又有哪些经验教训,而我们的企业又究竟走到了哪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和方案.

三、管理核心:把制度、规范和机制执行到位

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对管理曾有过精辟的叙述,他说:“我对管理的理解就像一个房屋的结构一样,房子的屋顶部分是价值链的直接相关部分——怎么去生产,怎么去销售,怎么去研发等等,这一部分实际上就是运行层面,包括研发策略、销售策略、降低成本策略等诸多方面,这个层面在不同行业是完全不同的,如麦当劳与PC在相关方面肯定不一样;第二部分是围墙,这主要是管理的流程部分,如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等,在这一部分由于有科学规律可寻,好的企业之间虽略有差距却大致相同;第三部分是地基,也就是企业机制和企业文化层面,包括现代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诚信形象的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等.”由于中国处于转型期,既欠缺科学管理的历史铺垫,又缺乏成熟和完善的机制支撑企业发展,因此,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做长久,必须越过运行层面去关注更深层的管理问题.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进程看,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一般要经历从能人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这样三个阶段,能人管理的特征是企业的整个运作都依靠某个能人拉动,靠其个人的能力和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是规范化、制度化、机制化的管理.其主要表现为:从组织、领导、控制到部门职能、岗位职责、行为准则、奖惩办法、运行程序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和机制.这个阶段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它为企业持续地发展打造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管理平台,我国大部分企业正处在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

一般企业的管理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形成一个从上至下的管理三角形.高层管战略、中层管运作、基层管操作,且这三层都是通过制度、规范和机制来传递管理的.企业的中高层常常担忧这样的问题:企业运作的效率如何,存在哪些现实和潜在的问题,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担忧都是源于制度、规范、机制的执行不到位,确切地说,也就是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经营理念、战略目标和管理方法在具体操作中难以兼容.而管理者所担忧的这些问题本质上就是结果与目标的差异.虽然经营企业往往不能决定结果,但是可以通过制度和规范来保证产出好的结果.因此,企业要设定目标,制写作度和规范,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来控制过程,还要有程序规定,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尽可能把工作要求分解为一个个相应的标准,认真加以执行.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达到标准,要有程序的规定、时限的要求、业绩的评估、制度的约束等等.而这一切都需要耐心、恒心和毅力,这不仅要体现在工作过程中也要体现在制度和规范的执行上.

考察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既要看其发展的现实性又要看其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检验其优劣的主要标准就是企业内部管理的制度、规范、机制是否执行到位.好的制度、机制为管理工作提供了保障,它既能激励员工,推动他们的工作,同时也提供了衡量业绩的评价指标.人是具有惰性的,员工往往习惯原有的做法,对改进的工作规范消极抵触,习惯于方便行事,当多数员工处于这种环境中就会形成群体惰性,只有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不断要求员工努力去做得更好,才能改变员工的行为方式.管理行为学有个强化定律:你奖励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惩罚什么就可以避免什么.所以制度和规范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落实执行,每隔一个时间段(半年或一年),就要评估一次,根据评估进行奖惩,只要持之以衡地坚持实施,落实相应的制度、规范以及机制,就会发现管理的力量会超越人的惰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和规范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与人的隋性较量的过程,管理上要求做到而没有做到,就要再要求,想办法使它不重回老路,这既是与管理对象的较量,也是同自己的较量,只有持之以恒方可见成效.


对于当下的中国企业,之所以要强调理清管理思想的本质,这是因为管理日益成为一种复杂环境下最不确定性,最有挑战性的一项活动,这种不确定性除了宏观经济环境外,还包括瞬息万变的市场、层出不穷的需求、复杂善变的心理、技术不断的创新以及突发事件等等,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应对和思考,从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研究规律,找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不仅如此,管理还包括对未来趋势的预见和规划能力,即高瞻远瞩,解决企业长远性的问题.要有全球化的视野,既要了解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又要知晓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向.要树立远大的愿景目标,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秉承企业的价值观念,恪守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把企业制度、规范、机制真正落实到位.只要我们着眼于企业的根本问题,想清楚企业所处的位置,所要达到的目标,多加思考应该如何去做,怎么去做,脚踏实地朝着目标方法努力,才能走出困境,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继伟:论管理学界的价值迷失[J].管理学报,2010(10).

[2]陈春花: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0(9).

[3]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

[4]田志龙、王洁:中国管理实践研究的路径[J].管理学报,2011(2).

[5]吕力:管理学研究中的证实、证伪、还原与诠释[J].管理学报,2009(10).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