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

点赞:28003 浏览:1309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促进现代大学的成长与发展;同时,文化素质教育推动着大学生文化的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两者相辅相成.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现状、大学文化内涵的分析,着重说明了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并阐明了二者结合的意义.


关 键 词:文化素质教育;大学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307-02

总书记对高等院校提出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要求,向高等教育赋予了重要历史使命.大学文化也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对现代大学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大学文化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主动提炼和总结,并有意识地进行建设,才能得到传承和创新.

一、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中国教育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中的纽带和共同理想.因此,在教育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中的重要保证之一,这就需要将素质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去认识.

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已开展近二十年,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高教界热烈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个阶段,从本世纪开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建成;对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建设;二是课外的文化实践活动,即第二、第三课堂活动,这也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两大任务.中国大学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大体相同,由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国文化、外国文化、跨学科几大类构成.文化素质教育在一些大学已成为整个教育链条上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也相应大幅增加(2006年经过评审,新建61个基地,连原有的32个,共有93个基地)等等.这些说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并没有边缘化,正在有序的发展中.

二、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的内涵结构主要包括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维度,即大学文化的结构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具体表现为办学过程中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主体共同的价值追求等等;大学制度文化是在办学和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权利、义务及责任的综合,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范、规则,同时,也表现为大学在长期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观念、习惯等等;大学物质文化是大学和大学精神文化存在的物质基础,其存在形式包括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环境、建筑布局、人文景观,教学设施与手段各种办学条件等有形事物;而大学行为文化则是大学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习生活、文化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行为操守和文化品位.

从文化传承创新来看,大学文化所承载的更能体现出一所大学文化的延续性和对社会文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以大学理念、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世世代代相传的历史积淀,其文化本身和文化创新成果也在不断引领社会文化前进,表现出特有的延续发展性.而校园是个有形场域,处在动态的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大学在合并和拆分的过程中校园变化较大,还有的大学经过数次迁徙,难以保持校园文化的一脉相承,因此笔者以为大学应更加注重大学文化建设,更好地履行其社会责任.

“钱学森之问”触及了当今大学教育、大学文化的危机.在大学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的今天,大学首先要坚定自己的理念,不应受学术市场化与道德物化等倾向的影响,迷恋于功利而难于自拔.从教育内因来检讨,当代中国教育最大问题在于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加快大学文化发展,可以促进办学条件与环境的改善,促进学校制度与规范的完备,促进思想观念和心态的更新,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科技成果的产生.但目前中国的大学文化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过分注重物质文化层面,轻视精神文化层面,致使学校商业气息浓厚,缺少精神支撑和理念引导;二是过分强调制度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的蕴含,致使学校管理思想基础缺失,外在规约乏力;三是过分强调学校外在的规模扩充,忽视内在的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致使学校凝聚力与动力不足,发展迟缓;四是过于从众、借鉴于他校行为,缺乏学校文化的自主整合与创造,致使学校特色不突出.为此,必须推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推进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其次,要研究、探索大学精神文化的特色;第三,要把现代精神文化渗透到制度文化和活动方式中去.一流学者特别是学术大师在大学文化发展、开创崭新学风、培育高级人才、创造一流学术、产生全新思想等方面将带来深刻影响.

三、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关系

1.文化素质教育是建设大学文化的前提和切入点.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在中国高等教育以专业划分的知识传授格局和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问题越来越突出并日益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背景中提出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着眼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与格调.

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对从教育思想观念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重组、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与育人过程,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等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也是高等学校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面上注重自身完善与发展的过程,也是高校不断突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的过程.

2.文化素质教育是建设大学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利用它引导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促进教研和管理的创新,并通过其辐射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文化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通过重构教育目标、阐释教育内容、强化师生关系以及优化校园环境,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素养注重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对人的价值、生存意义和质量的关注,要求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关心和改善,并对人类未来命运与追求进行负责的思考和探索.这正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目的.3.文化素质教育与建设大学文化具有重叠性和互补性.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过程,是梳理和树立一所大学所具有的精神和理念即大学文化的过程.大学文化的形成和变化反过来也深刻影响着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素质教育与建设大学文化是同步进行,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和互补性.

第一,二者对行为主体的要求一致.大学文化建设要着力提高大学的整体形象和整体素质,其中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大学人的素质,核心是教师素质和所培养学生的质量.大学文化建设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并发挥其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实际上反映了大学教育行为主体对大学存在的价值观的一种理性的共识,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的过程.第二,二者对环境氛围的营造一致.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是文化素质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共同的环境需求,大学人文化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熏陶.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绪情感、意志及性格风貌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以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学校的“意识形态”,它对于大学人具有较强的导向、规范、稳定、激励、调节、凝聚等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具有规范大学人的行为、凝聚大学人的精神与理想的作用,是大学人普遍认同并引以为荣的.它也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

四、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意义

1.顶层设计与底层突破结合是文化素质教育持久的推动力.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它反映的是大学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大学理念也是大学为自己竖起的一面旗帜,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目前,文化素质教育根本问题仍然是观念上的困境.只有回答清楚了大学的目的,才能从根本上明确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大学理念需要大学的教育活动来实践和体现,文化素质教育是实践大学理念的主要途径.实现大学理念的相似度检测是培养方案,它直接关系到大学人才培养的定位、模式选择、质量标准和培养过程设计,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课程设置.

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文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化素质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有意识的文化教育与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结合是大学文化内在的生命力.教育从根本上是一个人文化的过程,大学教育实质上是文化育人,是有目的的文化过程.大学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范畴,是最高层次的校园文化.从文化学角度看,大学的文化教育通过两种文化传播而实现即有意识的文化教育与无意识的文化熏陶.前者是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有计划和目的的传递,后者则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人才,重视科技进步与人文关怀的统一,积极倡导文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当务之急.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能够不断创造优秀文化产品、适合人才健康成长的各具特色的现代大学文化.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我们就必须合众之力积极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否则大学文化的建设将成为徒具其表的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