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的尴尬

点赞:9240 浏览:419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认识于丹,在五年前.2007年初,笔者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履任,曾策划系列报道《于丹为什么这样红》.报道结束后,与于丹在编辑部见面交谈,她的聪明、睿智,以及谈吐间的自信与充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临别,于丹赠我当时世面很难写到的她的成名作.自那以后,虽然联系不多,但常在一些公众场合见面,她大都会应邀上台,作一番或长或短的演说,台下照例会爆发出热烈掌声.

前些天,看到网上传出“于丹遭遇尴尬,被北大学生轰”的消息,不禁有些吃惊.消息说,11月17日,北大百年讲堂举办戏曲精品演出,十来个古稀昆曲名家,几十段经典唱段,精彩纷呈,颇受欢迎.演出结束后,主办方邀请于丹上台谈观后感,于尚未开口,便遇台下一男士高呼“于丹,你下去吧”,众人纷纷响应,喧哗起哄,于丹只说了句“把所有敬意都留给老艺术家们”,就尴尬了.

于丹遭“轰”,在网上引来各种议论,有表示同情、愤慨和不理解的,也有幸灾乐祸,酸言酸语,甚至拍手称快的.于丹本人,对此倒也比较冷静,曾先后三次在微博回应,还特意说明,演出性质为“面向社会”,并非只为北大,“不要误会了北大的同学们”,“大家虽然因为时间太晚喊了几句,但绝对没有不雅或过激的语言.”她宽容地表示:“大家写票是来听演唱的,不是听演讲的.我们都是爱昆曲的人,因为有爱,所以一切可以理解.”

此事告一段落,本可不再议论.但一位曾经那么受人尊敬和喜爱的大学教授、文化学者,为何突然之间竟遭遇尴尬,甚至被人“轰”来?这倒颇有些值得我们深思了.笔者以为,此事的发生,确实有些偶然,但偶然之中,亦有其必然在也.


首先,时间不对.于丹上台准备演说,是在名家戏曲表演结束之后.此番演出,确实精彩,但是,毕竟已经演了三个多小时了,再精彩的节目,再有功底的名角,坐在下面听这么长时间,确实有些累了.此时,你再冒出个与演出几乎不搭界的人来,还要滔滔不绝一番,从心理上讲,人们自然不会接受.

其次,地点不对.于丹被“轰”之地,乃一向以倡导“学术自由,特立独行”为传承之北京大学也.北大学子向来崇尚凡事“有独立见解、有自由思想、有叛逆精神”.而于丹关于“论语解说”的那一套“于氏理论”,天生带有传道授业、解惑释疑的色彩,原本是讲给文化水平不高、对历史知识一无所知的普罗大众听的,以精英自诩的北大学子们,对此原本不大写账,此番您竟然主动登台,岂非是送上门来,自讨没趣?

其三,内容不对.名家演唱完毕,再听他们谈谈演唱体会,说说幕后故事,这是观众愿意甚至乐于接受的.但此时,以解说论语而出名的于丹却站上台来,准备“代表观众”发表观后感,这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何况于丹那一套“话语体系”,虽然寓意深刻、洋溢,但因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和排列的整齐而确乎少了些朴实与真诚,容易给人居高临下之感,缺乏平等的沟通交流.这样的演说,不被有个性、有见解的知识分子所接纳就是必然的了.

“我虽然反对你的观点,但坚决捍卫你表达观点的权利.”一位资深媒体人曾如此评价于丹事件,认为北大学子无论如何也不应采取“轰”的态度.不过话说回来,不如此一“闹”一“轰”,也就可能不是北大学子了.正因此,愚以为,此事应该吸取教训的,不仅仅是于丹教授本人,也包括那些不看时间地点、不分内容场合、动辄就滔滔不绝的演讲者们.

于丹的尴尬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演出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詹国枢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

.ceweekly./special/zhanguoshu

热门大全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