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现状

点赞:4529 浏览:152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两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为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下,加快圈内粮食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做到实施科技创新与名牌工程,为推动粮食企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基础.

【关 键 词】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发展战略

一、武汉城市圈的概况

城市圈是一种要素高度聚集的区域经济网络系统,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1957年就提到了城市圈的界定.至今大多数研究者所作的是一种地理学含义上的概括,即都是圈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空间形态或城市空间系统.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100公里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8个周边城市构成的城市圈,又“1+8”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面积达5.80万平方公里,2007年总人口3139.79万人,以占全省31.2%的土地面积,聚集了全省51.7%的人口,形成湖北乃至长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圈域.

武汉城市圈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得中独后的区位优势,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带动中部地区接起的“龙头”.在湖北这样一个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省份,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战略,能够大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把数以千万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人口走向城市,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村经济全面繁荣与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从发展工业化这个角度看,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形成的产业聚集效应,可以促进城市圈各类产业要素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整合和优化配置,为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省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出探索.

尽管武汉城市圈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大半壁江三”的地位,但与我国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圈相比,无论是整体实力还是平均水平都有较大差距,自身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因此,对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促进武汉经济圈经济增长,是非常必要的.

二、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发展状况

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逐步深入,为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加快实施湖北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快圈内粮食经济发展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做到勇于创新,善于落实.要坚持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粮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大胆的闯,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新发展.

(一)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武汉城市圈内建立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互补性强,圈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不同,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也不平衡.根据具备良好合作基础.

粮食产量、商品量、消费量等情况,可以划分为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也有粮食产销基本平衡区.因此必须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不同的粮食经济协作规划.

近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武汉城市圈粮食产销合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产销合作的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护种粮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市场供应和基本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当前,圈内粮食行政总理部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大力支持和鼓励产销区的粮食企业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建立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积极引导多种粮食市场主体开导产销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规模化的合作格局,使产区生产的粮食有稳定的销路,销区需要的粮源有可靠的保障,实现了粮食合理、有序、顺畅流通,促进了粮食总量和区域供求平衡.

(二)以怎么写作“两型社会”建设为切入点,探索推进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合作的新途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各地对能源、资源有着强烈需求.但现实状况是,我国不仅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利用率低下,短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别无选择,必须放弃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特点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粮食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面临很多挑战,必须在粮油加工生产中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在粮食储藏环节中大力推行绿色储粮,减少化学药剂对粮食的污染.确保粮食安全体系在工作中,就是要有节约资源的意思和理念,要克服先污染后治理的陈旧观念,在生态事前保护与事后建设上要向事前保护为主转变,在污染自理与污染预防上,要向预防为主转变在发展粮食经济中要在体现尊重自然规律上做好工作.

三、粮油企业的发展态势

(一)经营规模逐年扩张,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目前少数民营企业不仅单个企业规模向大中型发展,而且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公司制和股份制,向现代企业制度发展.部分民营粮油企业正在初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改造股权结构.私营粮油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由于起步晚,建立公司制的比重较低,且多数很不规范,与《公司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少数规模较大的私营粮油企业正在逐渐摆脱家庭经营模式的束缚,积极推行公司制模式.

(三)转变经营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少数规模较大的民营粮油企业正在努力构建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

(四)树立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在规模较大的民营粮油企业中逐步树立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改变企业的文化构成,调整产品结构,逐步摆脱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全市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多为家庭式作坊,进入粮油工业统计范围的只有32家.企业资产总额一般都是几十几百万元,上1000万元的只有25家,上亿元的仅有5家.日处理能力100—200吨企业15家,200—400吨企业6家,年处理能力2万吨以上企业中有26家,5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10家,全市规模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少,且点多面广,分布比较分散.有的企业地处偏僻,不利于产品外运,打入外地市场;有的企业虽交通便利,但各自为战,相互打压,内耗严重,尤其是稻米旺销季节,诸多企业争相抢地盘、争客户,相互设防、相互抬压粮价,束缚了企业发展和提升规模效益.

(二)加工能力大而不精.我市粮食加工企业中从事粮食初级加工者较多,精深加工者较少,相当大比例的粮食是以原粮投放到市场,并没有通过加工转化以及精深加工而把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在全市大米加工企业中,有色选、抛光、小包装工艺设备的主要是龙头企业,除粒粒晶、油中王、克明面业、口口香等少数几个企业外,其它企业不具备科技研发能力,绝大部分粮食加工业多为初端产品,绝大数产品仍以米、面、油传统产品为主,品种单一,仍停留在原粮加工率不高,加工度不深不精的状态,企业创造市场需求的空间和能力有限.所有这些直接制约着我市粮食资源利用效率的快速提高,以及粮油加工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形成.

(三)粮油品牌杂而不强.作为产粮大市,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尴尬现实是:我市的粮油品牌杂而不强,尽管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商标有115个,但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仅有1个,荣获湖南省名牌产品仅3个.虽然有几个在全省叫得响的牌子,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只有“豪丰米业”,总体上知名度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大.

(四)发展空间定位过于狭隘.我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至今为止,除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等极少数企业外,我市的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将企业发展的空间局限在市域境内,这与大粮食、大市场、大流通、大产业的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有着很大的差距,这种定位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粮食加工企业的发展.

(五)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武汉市粮食加工企业多为家庭式企业,内部管理简单粗放,成本核算观念不强,设备不计折旧,生产不算成本,难以反映其效益的真实性,市场营销自成一体,单打独斗,信息滞后,产品知名度和信誉低.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普遍缺乏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所需要现代企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致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六)产能过剩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矛盾凸现.受市场利益的驱动,粮食加工企业纷纷上马,但在粮源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大部分企业开工不足,半数以上的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

五、考虑促进武汉城市圈粮食企业发展对策

(一)合理区域布局,科学制订粮食加工企业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粮食行业的领导,组织粮食、发改委、农业、产业化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区域内发展粮食加工企业的中长期规划.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合理布局,做到产能相适应,有效利用粮食资源,引导理性投资,克服盲目发展.要严格实行准入监管制度,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避免投产即倒闭的窘境.

(二)优化粮食品质,推进粮油生产基地标准化建设.生产优质粮源是企业原料保障和产品质量保障的根本,是企业的第一车间.积极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立自己标准化优质粮油基地,从抓种子培育着手,重点培育具有原产地标识的绿色、有机、无公害的优质粮油品种,为粮食加工提供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同时,大力发展粮食订单经营,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探索公司+相似度检测+基地+农户+标准+质量监督的产业化模式,建立种子培育、种子供应、田间管理、技术培训、质量检测到全程监管体系.

(三)整合粮食加工资源,打造粮食强势品牌.通过引导企业采取兼并、联合、收购、股份合作、贴牌等形式打破地域、行业、所有制限制,整合粮食加工资源,实现企业技术、设备、信息、市场、人才、品牌共享.重点打造稻米以豪丰米业、禾丰米业、潜江巨鑫粮油集团的核心标杆企业.实施以品牌立企,以各牌兴企战略,以现有品牌资依托,推进品牌资源整合,积极申报以武汉城市圈地理为标志的粮食品牌.延长产业链,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大力开发适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营养米、米糠油、饴糠、稻壳纤维板等产品.鼓励优势企业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实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包装、统一经营,打造强势品牌.

武汉城市圈粮食经济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粮食经济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实施科技带动战略,提高科技水平.引导企业加强科研机构和院校的联系,构筑以科技合作与交流为切入点,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靠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精细化工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增加科技含量.打破传统家庭用人观念,不拘一格引进吸收优秀专业人才,采取各种方式培训现有人才,培育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

(五)导入现代管理模式,促进粮食加工企业良性发展.引导企业摒弃“小富即安,小进即满”传统观念,导入现代管理模式,强化现代经营理念,加强核算观念,在各个环节实行成本管理;在提升劳动效率上实行人文管理;在工业流程、机械配型、设备更新改造上实行技术规范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生产性自有资金投入,有计划、分阶段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规模,通过龙头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路子,促进粮食加工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从根本上加快武汉市粮食圈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