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师德”的现代意蕴

点赞:32731 浏览:1542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现代师德体系中,“爱”是教师心意所在,“献”是教师灵魂所系,“爱”与“献”为师德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是师德丰富的精神意蕴,而“行”才是师德的现实基石所在,是师德最终的走向和归宿.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如何用现代师德价值引导和规范教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现代师德的核心——“爱”

爱是一种很神奇的力量,作为教师,爱无疑是师德的核心所在.对于爱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对于教师,爱则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就是比以往我们所理解的狭隘的片面的爱更为无私、深厚和广博的爱.

首先,是对学生的挚爱.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职业情感,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之一.任何阶段的学生都需要一种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需要得到教师浓浓的爱.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曾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本质上是一种超越亲情血缘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严慈相济,要求教师视学生如儿女,不仅在学业上,而且在生活上都予以学生深厚的爱,不单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发智力、培养美德等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由教师的挚爱转化而成的理解与信任是消解师生心灵距离的最好良药,从而于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而牢固的观念和信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挚爱学生,就应该信任和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思想,相信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挚爱学生,就应该严格要求学生,但是不要严厉,严厉则学生怕.但我们也反对放任自流;挚爱学生就应该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的学生,不论什么样的学生,都给予同等的爱.欣赏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也照亮师者.

其次,是对职业的热爱.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忠于党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工作,不仅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遵守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对教师的现实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都明确规定教师应该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是全体教师都不能无视的社会要求和职责.因此,任何一名教师都应该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诚然,职业兴趣无疑是形成职业情感的重要诱因,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职业怀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从心底升腾出强烈的情感,并形成执著的追求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才能心甘情愿地热爱本职岗位,热爱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

第三,是对知识的博爱.所谓博爱,就是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下交流,教师都应该有渊博的学识,即专业知识精深、相关知识广博,并且有相应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研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解惑释疑,只有这样的教师也才能真正吸引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在对教师学识水平的折服中,激发起强烈的求知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既促使学生更好的成长,也促进教师的自我提升,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相长的良性互动.

感悟“师德”的现代意蕴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师德建设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现代师德的境界——“献”

“献”一直都是传统师德的重要内容.现代师德所要求的不仅仅是个人自我修身式的奉献,而是衍生为一种师德境界,从而有着更为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其一,敬献.教师自古以来就是神圣高尚的职业.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发展是自古以来教师职业永恒的社会职责.为师者要有一种对自身教师职业崇敬的心理.一切在职和未来的人民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不断增强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自豪感,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以累累精神硕果敬献社会.

其二,贡献.首先是勤业.勤业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勤奋、努力工作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和职业利益的一种道德精神.从教师个人的生存发展而言,只有勤奋、努力地工作,才能保证个人物质收入不断增长,从而改善自身生活条件,获取发展提升自我的条件.对于学校而言,勤业对于整个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是大有裨益的.对于学生更不用说,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多用一分心,就会获得决然不同的效果.在这方面,徐特立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从十八岁起,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以教书为乐,始终辛勤耕耘.他已经不仅仅是把教师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已经俨然成为自己的事业.作为教师,倘若只停留在谋生手段的阶段,充其量只是教书匠而已,只有把教师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进行,才可勤业,才能展现教师师德所在.其次是创新.现代社会,随着新观念、新知识和新理论的不断出现,教师几乎每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而现代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求知欲强,他们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因此,现实需要教师不断创新知识,更新知识储备,提升智慧.同时,教育活动中,教育对象千变万化,个性千差万别,教师要把一个个活生生的独特个体培养成为社会所期待和需要的人才,要靠高度的创造性劳动.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寻求适应教育对象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更科学、更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独创的教育风格.

其三,奉献.教师劳动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功中,而教师自身是默默无闻的.师德以奉献精神为最高境界.没有忘我勤奋、乐于牺牲的劳动热情和态度,没有甘于清贫、淡泊名利的无私情怀和精神,就没有真正的师德.传统师德对于教师奉献精神最为形象的描述莫过于“红烛精神”和“春蚕精神”,千百年来,这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最好写照.如今,一名充满奉献精神的教师要发扬园丁精神,用心血浇灌祖国最美丽的花朵,培育满园春色;要发扬红烛精神,蜡炬成灰泪始干,牺牲自己,照亮学生;要发扬春蚕精神,辛勤耕耘,到死丝方尽;要发扬渡船精神,运载莘莘学子到达人生理想的彼岸;要发扬人梯精神,让学生顺着自己的肩膀去攀登科学知识和远大理想的高峰;要发扬石头精神,让学生在自己铺就的道路上越走越宽,直到远方等在如此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力量下,一代代人民教师谱写了自己职业的辉煌篇章,也体现了师德的崇高精神境界.

“爱”是教师心意所在,“献”是教师灵魂所系,“爱”与“献”为师德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础,惟有“行”才是师德的现实基石所在,是师德最终的走向和归宿,这是师德的现实意蕴.


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强,其思想、行为、作风、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点滴言行都可能对学生的终生发挥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奖励和处罚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教书育人绝不简单是照本宣科式的言语表达,更多要求的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当所有的物品几乎都打上商品的标签,只有教师劳动是不可以明码实价的,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恒守的操守.教师只有以一颗浓浓的爱心,满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时刻抵制无限的外在诱惑,才能始终践行师德,师德的现代意蕴方能充分实现.

总之,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师德的意义的是广泛的,它除了本文所讲的“爱”、“献”、“行”以外,必将还有更加广泛的内涵.师德建设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我国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课题,不仅需要教育者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去深入探索和研究,从而将我国的教育事业推向进步,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

②曹国智,孟湘砥.徐特立教育思想讲座[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③罗政,宋辉.高校教师师德状况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5):48

④傅维利主编.师德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⑤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⑥王玲.师德的核心:敬业、爱岗、奉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8):54

⑦刘红.师德建设的内容和方法探索[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4):77

⑧李翠泉.新的历史条件下师德价值导向的思考[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91

⑨刘胜.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07(7):136—138

(田春英,山东省聊城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