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理性回归看“考博热”悄然升温

点赞:21995 浏览:9677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学历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社会的进步需要拥有真才实学的高学历人才来推进.这种需要正是对研究生的一种肯定,同时也促进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通过对“考研热”和“考博热”的分析,提出冷静对待和理性选择考博,并就此现象提出一点思考.

关 键 词:考研热;考博热;研究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21—03

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考研热”曾一度轰轰烈烈地展开并持续升温,直到2007年这股热潮才有所回落.许多高校经历了连续几年的研究生扩招之后,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并开始从增加硕士研究生招生数量转移到重视其培养质量上.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近年来相对稳定,每年只是小幅度扩招,保持招生人数稳中略有上升的态势.但是,无可否认的是,在“考研热”有所降温的同时,“考博热”在悄然升温,不少硕士毕业生将攻读博士学位纳入自身培养计划,在读的二年级硕士生申请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的也明显增多.“考博热”,正在悄悄地蔓延着.

一、“考研热”,一波两折,理性回归

1999年,许多高校持续扩招后,大量本科毕业生已逐年涌入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结构调整赶不上高校毕业生的迅速增加,加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仍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而出现劳动力与工作岗位“供大于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起薪有所降低,工作收益随之减少.因此,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与职业发展前景,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推迟就业,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1].恰逢许多高校也正招兵写马大量扩招硕士研究生,于是,许多本科应届毕业生继续深造,甚至少数已毕业生本科生也辞职重归塔,推动了“考研热”的迅速升温.曾一度,考研不仅变成了本科生缓冲就业压力的出路,中国教育似乎也陷入了怪圈,在极短时间内从精英教育过度到大众化教育,一夜间涌出许多硕士、博士研究生.总体上看,中国的教育是踏上了一个台阶,但实际上标杆性的人物却寥寥可数,特别是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领袖更是凤毛麟角,社会对学术顶尖人才的崇敬度也随着下降.同时,硕士研究生“批量式”涌入就业市场时,却发现远不是当年考研时所期待的攻读硕士研究生就可以“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一方面,由于考前没有认真分析毕业后的就业市场,一窝蜂挤向热门专业,毕业时才发现社会对这个专业的岗位人员的需求已相对饱和;有的没有注重职业生涯规划,随波逐流“混文凭”,毕业时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群体.另一方面,就业市场依然狭窄,就业前景依然不明朗,许多硕士研究生徘徊在就业的“尴尬地段”,来回奔跑于人头攒动的求职市场.硕士研究生就业大军犹如当年考研大军,浩浩荡荡却似乎希望渺茫,有的甚至对于当年放弃不错职位为了美好的理想选择读研而后悔莫及却无可奈何.

“考研热”理性回归看“考博热”悄然升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综合素质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原来,高学历并不一定带来预期的高收益.“考研热”似乎也随着就业形势而呈现涨停趋势,2007年,硕士研究生报考首次呈现降温现象.可以说,在目前研究生就业极为严峻的环境下,这是一次理性的回归,值得欣喜.一方面,硕士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虽令人担忧,但也带来了更多的启示和对就业市场的清醒认识,硕士研究生学历并不等于就业上岗证;另一方面,近几年扩招后,许多高校已经基本饱和,学校从师资水平、实验室平台等综合因素考虑出发,逐渐意识到现阶段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上,走质量型发展道路才是硬道理,才能使综合素质的优势成为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因此,诸多原因导致考研热开始“退烧”,如高校研究生培养方式的缺陷、部分研究生不健康的心态和“混日子”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教育的严肃性、媒体夸大的负面宣传降低了公众对研究生教育的公信力等.

有专家认为,考研“降温”与研究生教育水平和就业现状有密切联系,它是对高校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转变培养目标的良性警醒.虽然这种“降温”现象,不排除一些大学生考虑到3年后就业形势未必能够好转,所以干脆先就业再谋求深造发展;出国热、考公务员热也分流了部分打算考研的学生,甚至有已被录取的研究生,因为考研后又找到合适工作而放弃读研.但无论任何,经历了这场波折,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大多都能比较准确定位和理性选择考研,心态相对平和,认为考研或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或是借研转换到自己更喜欢、更好发展的专业等,并且大多能结合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情况,根据专业要求、职业定位、社会需求等因素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理性对待考研而非盲目跟风、随波逐流.

二、“考博热”,悄然升温,众说纷坛

在诸多对“考研热”理性回归的评论和当前研究生就业不景气的社会环境下,一股“考博热”却在人们的舆论空隙中悄悄铺开.这股热流是否能真正改善目前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为研究生的“就业寒冬”带来温暖?而“考博族”是否会担心“重蹈覆辙”——3年后一样要面对就业的尴尬?但无论这是否是一场高学历与“零风险”的赌注,“考博族”依然有他们选择的原因.

(一)形势所迫的抉择

鉴于当前研究生的就业现状,有的硕士毕业生选择直接避开就业高峰,“两耳不闻求职事”,专心捧起书本冲刺博士研究入学考试,希望通过考博延缓求职压力;有的硕士研究生因“找不到好工作”又不甘心勉强就业,而再进行二度择业,干脆将“博士”当做“职业”,给自己3年时间期待“东山再起”;有的认为,硕士所读的专业较为冷门,只能在“不限学历、不限专业”的岗位上挤破门槛,没能发挥专业优势,而真正合适的工作起点是要求博士学位,“考博是最好的出路”,继续“书山漫漫勤为径”;也有对科研比较感兴趣的硕士研究生,放弃了毕业时待遇和发展均不错的企业,选择继续深造,为取得高学历跨入实力雄厚的科研单位积累资本.

(二)增加砝码的规划

博士学历虽一纸文凭,却是发展的筹码之一.尤其是在事业单位,博士学历本身就是各种评价体系的重要标准,无论是评职称、晋级、科研评奖,甚至包括解决家属户口等,持有高学历在许多关键时候就相当于持有通行证和优惠证.而在这种功利氛围中培养出来的真正抱着毕生从事研究心态的博士生又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