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点赞:7715 浏览:321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医学研究与怎么写作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仍存在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难以适应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文章从增强“两课”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营造校园的人文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几个方面探索了促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旨在塑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医学人才.

[关 键 词]医学生;医德;医术;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的综合体现,是由知识、观念、情感、能力、意志力等多种元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个人的气质、修养、品德等.[1]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以亲身实践、人文环境熏陶或人文知识传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拓展学生视野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医学是所有学科中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这是由于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决定的,主要是针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研究.本着“以人为本、怎么写作于人”的崇高目标,医学是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学科.医学的本质决定了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与理论知识,还要兼备人文素质,即人文修养、人文方法、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同时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医学文化内涵.

一、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医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2]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恩格尔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新医学模式,该模式将患者的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同时兼顾,使医学怎么写作目的逐渐向人文方面靠近,即改善患者的生理治疗环境.在此基础上,医患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指导——合作型”、“主动——被动型”向“共同参与型”的过渡,对当代医生要求也更加凸显人文关怀,即有效的临床医师、耐心的倾听者、敏锐的交谈者和细心的观察者.这一系列的转变是以人文知识为基础、扎实的医学知识为主要展开的.

(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对医学生的从业要求也愈加严格.目前,大学的就业方向已由传统的“统招统分”向以能力为主的“自主择业”转变,招聘单位更加注重“双向选择”的从业方式.面对日益积累的市场竞争,招聘单位选择人才的标准由原来的专业技能向毕业生人文精神拓展,同时考核人才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和道德品质等方面转化.与此同时,对现代医学生的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医学生具有特殊性

医生是众多行业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职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医学是仁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一个优秀的医生是以仁者之心为基础进行专业治疗的[4],把诊治疾病视为对生命的挽救和尊重.这就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积极的思想道德观.医学是以人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其怎么写作的对象也是人,所以医生在为患者诊治的过程中,需要与病人和病人家属及时沟通与配合.在医学领域中,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医学的各个环节,从疾病的诊治到临床的决策,从基因研究的道德到患者的最终关怀,其贯穿始终.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因此,在面向医学生的教育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注重人文教育,从而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行业的特殊性.


二、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途径

科学知识不能等同于品行素质.由此可知,具备了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并不能等同于具备了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高等院校应更加注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共同发展,[5]确保在医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使二者相融合,培养出兼具高素养、有仁心、有爱心的医学生.要想在高等院校中确保人文素质教育良好推行,必须做好下述几项工作:

(一)深入挖掘“两课”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推行的高等教育公共的必修课,主要是针对人文素质的教育,是有效提高贯彻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想学生真正接受课程内容,并将课程内容应用到实际,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就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知识,在掌握知识中提高认识,由此内化自身品质.课堂上,讲师应运用新颖、真实的事件来论证相关理论知识,并穿插一些实例和学生需求的内容和活动.讲师以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帮助医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医学生自身的选择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加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如无私奉献、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以科学人文的角度关怀生命、对待自然,为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注重第二课堂,发挥其功效

第二课堂是医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构成部分,较之于第一课堂有很多优势.第二课堂的设置自主性强,选择性多,缓解了校内教学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自身需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和思维特点来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特性.第二课堂的内容设置相对丰富,综合化的趋势也较为明显,克服了传统教学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利于学生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二课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医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提高了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执行能力,与传统理论传授互补.因此,第二课堂可以实现素质、能力、知识三者的有机转化,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建构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生生活与成长的主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熏陶、教化学生.在加大人文社会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积极建设校园文化,将人文社会科学融合于校园文化中.例如,在校园修建人文景观、丰富校园建设的内涵等,使人文内涵融合于学校建设之中,在校园建设中体现人文内涵,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内化每一个学生.此外,校训是一个学校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学校建设的宗旨,是校园文化的精华,应明确主题,意蕴深远,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其善于思想、善于发掘、创新科学的能力,促进医学生专业文化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职责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人文精神.教师本身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在教育活动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文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的教学态度、奉献精神和敬业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理解、实践的内化过程,而教师是学生转化过程中的引导者,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没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教学活动上往往力不从心,授课缺乏深度和新意,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将人文精神渗透于教学活动中,培养高素养的医学生,实现人文素质与专业知识的贯通融合,在社会中仍保持良好的社会风范.学校要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教师人文素养,使教师灵活自如的将人文社会知识贯穿于教学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