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点赞:3251 浏览:748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为此,本文立足现实,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以下几点刍议.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环境;大学生;刍议

1.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等诸多方面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现实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一些策略,冀图对改进和加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必要的投入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没有必要的资金和设施,心理健康教育便难以顺利开展.各高校领导应认真领会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每年拨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我们有一支较成熟的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这支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一支既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的工作队伍.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应优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编制、待遇和职称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要逐步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努力建立庞大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

将过去以补救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引导,将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转变为侧重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将人格辅导、生活辅导拓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也必须不断拓宽,根据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怎么写作和指导,关注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整,按照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高校可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高校可充分利用心理学课堂、橱窗、广播、心理刊物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及重要意义,厘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认识.

刍议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凸显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地,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把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改变过去只重视分数、重视智力培养的、片面的人才培养观念.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易沟通性等优势,家长比教师更能观察孩子内心发展变化,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持久和长远,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其独立性,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和开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子女心理状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也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父母的教育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平等、科学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子女形成健康、稳定和坚强的心理状况.因此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因此,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平台”,大学生置身其中,可丰富心理体验,加深教育教学情境在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从而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团体的活力和凝聚力.


6.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协调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协调好、处理好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其中,高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外部条件,自我是根本,四者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如果没有高校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失去导向;如果没有家庭的积极参与配合,那么就会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少良好的土壤;如果没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后劲和动力,所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与政策的支持、高校的努力探索、家长的密切配合,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己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民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协作,社会、高校和家庭,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各方面都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协调机构,以此为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