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本质

点赞:5962 浏览:211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都不能合理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是西方经济学长久的不解之谜.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仅仅停留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概念演绎,而是要把它置放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中,从这一实践中去合理解释.

一、生成的逻辑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设定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式的客体,也具有其自身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描绘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或功能就是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人类实践的客体,在于它具有可被人类利用的性质.社会主义的价值设定,既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初始环节,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内控因素.

马克思主义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以后,便开启了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新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文化大革命”我们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其思想认识和理论的根源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要首先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因为,人们对社会主义怎样理解、怎样认识,即怎样设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直接影响和指导人们的社会主义实践,直接影响到制定什么样的社会主义路线、方针、政策、办法.重新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一种价值矛盾,即价值创造和价值需要之间的矛盾,其中价值创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解决这一矛盾要靠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论也是一种价值论,共同富裕是其指明的最终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本质论首先提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都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首要价值目标设定为发展生产力.这一设定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在这一价值设定的前提下,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成为社会主义实践的崭新课题.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他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又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是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总之,价值标准高于制度标准,先有价值取向,后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设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前提和生长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成本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生成的科学依据: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我们的主观选择,而是在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们自觉遵循发展生产力以及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规律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就是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的过程.而生产关系的调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生提供了现实基础.

列宁指出:“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发展到什么程度,‘市场’就发展到什么程度.”列宁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分工、商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了市场经济产生和发展的现实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未来的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商品货币关系将消失.因此,单一公有制是排斥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与市场经济难以结合.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视角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必然性,是一种逻辑悖论.我国是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社会化生产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而且还一度追求公有制的“一大二公三纯”.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和高级形态的生产关系不相匹配.早在1962年,就注意到要改变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和谐的问题.他指出,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为最好,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达到了理论自觉的高度.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要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和便于继续前进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基于上述认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就开始允许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发展和吸引外资,个体、私营、外资、港澳台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为市场的发育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已形成事实上的存在.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从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的过程来看,商品、市场关系源于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认识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离开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就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离开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现实背景,就难以理解我们何以可能和怎样建立起市场经济.同样,离开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就难以理解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三、生成的内在机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范畴是对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关系的反映.有人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是矛盾的.把两个看似矛盾的东西糅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范畴,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生成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