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

点赞:26135 浏览:1196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构建有效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是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及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作为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应该积极构建与创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变革法律素质教育的认识定位,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拓宽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渠道.

关 键 词:法律素质;教育模式;法律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40-02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知法、懂法、用法”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而法律素质教育正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其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由于我国法律素质教育的缺失,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法律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意识和道德底线均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虽然法律素养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教育工程,但是,在我国现行以高考制度核心的教育体制下,法律素质教育的责任无疑历史性地落到了高等教育的肩上.因此,构建有效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是控制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以及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关键性因素,也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全国各高校为贯彻和、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将原有的两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全国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启用.然而,作为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根本无法满足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方面

长期以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教育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只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课程来对待,而非将其作为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二为一不仅使得法律基础课失去了独立的课程地位,而且容易形成将法律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的认识误区.况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从各高校的课时设置来看,该课程从32课时到54课时不等,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法律部分的课时数一般不足1/3.教学时数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不可能系统地讲解法律知识,只能蜻蜓点水式地向学生灌输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及枯燥的法律条文,根本达不到提高其法律素质的目的,从而也使高等院校的法律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二)师资方面

目前,各高等院校中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大多是科学社会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学等非法学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大多偏重于思想道德修养部分的讲解,对法律基础内容则简单带过,并且受其专业限制,很多教师本身对法的内容及精神的理解就不是很透彻,其讲解只能局限于法律知识的表面,难以深入到法律理念的层面.

(三)教学内容方面

法律基础教育长期徘徊在法律常识或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而且囿于学时所限,教师授课普遍只注重法律知识传授,把重点放在法学知识的讲解、法律条文的释义上,一味地罗列、堆积知识点,缺乏深度分析,而忽视对法律的基本精神及实质的传授,忽视法律意识培养的问题,从而造成大多数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进而从根本上形成了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的现状.

(四)教学方法方面

从教学过程来看,一些教师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法律知识学习的实践性,未能把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教育方式多是些枯燥的理论说教,缺少感性事例,课外实践环节乏力,学生参与程度低,从而呈现出法律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等特点,导致法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变革法律素质教育的认识定位

法律教育不是德育教育的从属,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课程地位,应将法律课程与德育课程分开设置.高等院校要把法律素质的培养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规划,转变对法律素质教育的认识定位,从根本上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树立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目标,将法律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建立多层次、多阶段的法律素质教育模式.可在不同的年级安排不同的任务和重点,如低年级开设理论课,并开展法律知识竞赛、法庭旁听等活动;高年级选择适量的实践课,组织模拟法庭、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司法工作人员等开设法律知识讲座等.

(二)优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1.完善法律素质教育的内容

法律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和法律知识(法律技能),理论部分应注重法律理念的传播,实体部分则应注重法律条文的介绍.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法律制度是不现实的.比较合适的做法是结合不同类别学校的自身特点,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律素质教育课程,除进行宪法、民法、刑法等一般性普法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密切联系的法律课程,使法律素质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性需要.不仅如此,法律基础课程应当把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学的首要和最终目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绝不是法律知识的简单传播,而是以法律知识为载体来确立法律信仰,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树立法律意识是目的.因此,教师不仅要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更应要注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改进法律素质教育的方式

法律素质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因此,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应该采取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运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选取社会热点案例和典型案例,结合社会舆论和媒体观点,从中提炼出值得思考的法律焦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如模拟法庭、法律咨询和援助等,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的法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理,组织学生进入农村和社区进行法制调查和宣传等.要使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生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增加学生学法的实效性.

拓宽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施渠道

法律教育不能只利用课堂教学,还应积极利用第二课堂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引领他们对法律进行深入思考,在实践中培养法律理念,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学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教育.首先,高校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程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和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校园法律文化活动,在校园中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如组织模拟法庭、法学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研讨会等.再次,优化大学校园法律环境,实现环境育人.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在学生管理上要做到“以法育人”,推行“依法治校”的核心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最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身接触法律的机会,如组织学生开展法律诊所、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等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活动,从而增加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机会,促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版,2011,(10):22-25.

[5]段焰.高校必须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132-133.

[责任编辑 王 佳]

收稿日期:2012-05-0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作者简介:王俊凤(197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业法规与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