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型塑

点赞:17347 浏览:800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传统研究只从技术本身研究其发展,型塑理论创造性地从技术的其他社会因素探讨其起源.型塑理论借助科学知识社会学概念和方法,从微观层面上对技术进行经验性研究.受型塑理论的启发得出“两型社会”型塑概念,然后界定“两型社会”型塑概念.

关 键 词:两型社会;型塑;两型社会型塑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217-03

根据型塑理论,我们提出了“两型社会”型塑的概念.由于型塑理论是一个新理论,我们有必要介绍其基本内容.先说明型塑的内涵,然后分析界定“两型社会”型塑这一概念.

一、型塑理论简介

型塑理论的形成以麦肯齐和瓦自曼(J.Wajcman)的合编论文集《The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简称SST,Mackenzie,Wajcman,1985),比克、休斯和平齐合编的论文集《TheSocialConstructionofTechnologicalSystems》(简称SCOT,Bijker,Hughes,Pinch,1987)为标志.许多研究者对SCOT中的Construction极为满意,认为它较好地表达了SCOT的建构论理论基础.但由于Construction有多重含义,尤其是容易使人产生“虚构”的意思.比较而言,SST中的Shaping既能够较好地表达型塑理论的精神,又能避免歧义.因而,SST更能为学术界所接受,Shaping成为型塑理论中的经典词汇.型塑理论简称SST.

但就研究纲领而言,SCOT比较清晰且系统,主要有技术的社会建构、技术系统(TechnologicalSystem)、行动者网络(ActorNetworks)三条进路.而SST的研究进路不是十分明了,它更多的是一种“大教派”(broadchurch).例如,SST还没有很好地解答社会型塑的力量有哪些?技术在社会型塑上有何特别之处?SST方法与其他对技术进行社会性分析的方法有何区别?(Williams,Edge,1996:856).当然,SST不是单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努力(Williams,Edge,1996:893).这既是它暂时的劣势,也是它长远的优势.

(一)型塑理论的缘起

科学技术史表明,技术先于科学而生,更早发挥对社会的推动力.但从社会学来看,人类对技术本身的研究与技术所作贡献不相称.马尔凯(M.Mulkay)曾尖锐地指出,没有研究者将硬技术作为社会型塑的对象来考察.

这种状况从20世纪80年代起有所改观.1982年,美国的平奇(T.J.Pinch)和荷兰的比克(W.E.Bijker)两位深受科学知识社会学熏陶的技术社会学家指出,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是可行的和有效的.他们把科学知识社会学渗透进技术领域,提出技术的社会建构方法.他们认为:“近来‘科学研究’成长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将科学与技术分离.科学中新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与技术革新的社会学研究成果都很丰富,但很少试图将二者的工作结合起来.事实证明,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二者的研究进程也是不同的.但只有对它们进行同样分析研究,我们才能确信这一点.对科学的研究和对技术的研究应该也确实能够相互受益.我们尤其认为,在科学社会学中盛行的、在技术社会学中正在兴起的社会建构主义观点为研究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起点.我们必须在分析、经验意义上提出一个统一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Pinch,Bijker,1987:17)

荷兰的特惠底技术学院于1983年3月在巴黎举办了相关研究讨论班.这项活动由4人发起,到1984年已得到欧、美六国历史学、哲学与社会学等方面的学者共20人的响应.由此形成了强大的技术的社会型塑论的新学派,主要有美国的平奇、休斯(T.Hughes),法国的拉都尔(B.Latour)、卡隆(M.Callon)、劳(J.Law),英国的柯林斯(H.Collins)、乌尔加(S.Woolgar)、麦肯齐(D.Mackenzie),荷兰的比克等.他们指导其研究生参与研究,获得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各个论文集,主要有《技术的社会型塑》(1985)、《技术系统的社会建构》(1987)、《技术与社会过程》(1988)与《构造技术/建构社会》(1992)等.从此,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逐步形成.

(二)型塑理论的基本方法与观点

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的理论背景是对技术决定论的批判、科学知识社会学、工业组织社会学、重大技术政策的研究、技术变迁的经济学(Williams,Edge,1996:859-866)等.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认为,以往占优势地位的技术革新和技术史的研究不能对技术研究提供新的动力,需要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他们所做的探索性工作是引入科学知识社会学中发展起来的概念和方法,在“强纲领”(strongprogramme)支配下从微观层面上对技术进行经验性研究.其基本方法与观点体现于各案例研究中,这里简要介绍几个案例.

案例一:技术与经济、科学:爱迪生“发明家-企业家”

以爱迪生电灯系统的发明为例,休斯认为,爱迪生的发明思想综合了技术、经济和科学因素,爱迪生是发明家-企业家(Hughes,1985:39—50).他认为,爱迪生工作中渴望与气灯展开竞争,获得利润.编号为120号的爱迪生笔记本中,有30页是成本的计算,以及为10000只灯供电站收入的计算.在发明碳化纸灯丝的过程中,爱迪生借助了欧姆(Ohm)与焦耳(Joule)的科学定理.

休斯把技术比喻成系统,把注意力集中于不同的但连接物性人工制品、机构和它们的环境组份(组份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这样,他整合了技术、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形成了“退却突出部”(reversesalient)、“关键问题”(criticalproblem)、“技术风格”(technologicalstyle)、“动量”(momentum)等核心概念.休斯指出,技术系统内的组份有物质性人造物、司法性的人造物和自然资源,系统建构者在建构活动中是“异质工程师”(heterogenousengineers).借助系统方法,休斯描述了技术系统的演化范型.他认为,演化或扩展着的大技术系统的大致经历了发明、开发(发展)、革新、转移、成长、竞争和巩固几个阶段.(Hughes,1987:51—80)由于当代大型技术系统(large,moderntechnologicalsystems)是按照宽松定义的范型发展的,因而他宁愿使用术语“范型”(pattern),而不用“模式”(model).后来,有学者把技术系统论发展为技术与组织的关系理论.该理论把技术系统当作有机组织,社会设置(socialsettings)型塑技术,反之亦然.技术包含各种事件和现象,这些不同的组份不能被分开.技术不仅受制于环境,也创造新的环境.充分理解技术的社会过程,需要掌握技术、使用者的地域、地方使用者所需的知识、地方和偶然性知识、供应商与使用公司之间的分配、被黑箱化了的技术解决方案中的知识等许多相关内容.(Williams,Edge,1996:869—871)


案例二:技术与自然:葡萄牙的扩张

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孕育技术的因素之一.(Hughes,1987:68)劳以葡萄牙人海上扩张为例,说明了自然因素对技术形成的影响.宏观来看,葡萄牙人海上扩张归因于自然的(海风、水流与天象)、社会的(穆斯林的对抗)、技术的(炮、船舰)等方面.其中,强大的葡萄牙战舰不能仅仅以船舰本身的发展史来解释.设计与建造这些称霸海上战舰的工程师把各种异质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因素连接起来.这因素包括大洋的季风、海水的冲击力等自然条件(Law,1987:111—132).

案例三:技术与人的“异化”:马克思的研究

马克思对技术决定论进行了批判,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对人的异化痛心疾首.Mackenzie与Wajcman在合编的论文集中引用马克思的文章,阐明马克思探索技术对人的异化的原因与解决途径的分析.(Mackenzie,Wajcman,1985:79—80)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与工人的对抗性矛盾异常尖锐.虽然机器使生产变得便利(如妇女与儿童也能在工厂工作),但工人就业机会受到机器的威胁,如蒸汽锤的发明运用使一半人下岗(1500名雇工降为750名).在工人与资本家的对抗中,资本家得益于许多机器的发明而居优势地位.幻想着传统社会劳动分工的工人,他们的不满和防卫在机器面前毫无用处.资本支持科学为资本家怎么写作,使倔强的劳动者变得俯首贴耳.

在对资本主义人的异化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技术的后果并不是取决于技术本身,而是取决于使用技术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社会的生产关系.他认为,不是机械本身,而是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造成了工人的悲惨处境.所以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65)

马克思指出,要消除人的异化,就要消灭私有财产.解放人本身,就“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马克思的光辉思想为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奠定的坚实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型塑理论的行动者网络方法,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模式.社会学家托拉尼(A.Touraine)运用马克思社会阶级冲突理论,得出控制着技术研发的大公司与消费者的冲突推动法国电动力(VEL)的技术革新.(Bijker,Hughes,Pinch,1987:87)

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试图打开技术的“黑箱”(black-box),提出技术发展的“无缝之网”(black-box).(Williams,Edge,1996:857)在若干案例的基础上,研究技术内容和技术革新的特殊过程,把政治、组织、经济与文化等许多因素作为技术的型塑要素.与传统的研究进路不同,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不再以各个发明家作为技术研究的中心.(对此,马克思也早有类似观点.在《资本论》第1卷第409页脚注中,马克思指出:“如果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史,就会证明,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技术革新不是一个“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的理想过程,而是利益联盟形成中使用者、使用地区、竞争者与市场等社会群体共同造就过程.这样拒斥技术发展的“线性模式”,而代之以技术发展的“多向”或“螺旋”(spiraling)模式.

在批判技术决定论(technologicaldetermini)的过程,技术的社会型塑理论确实展示了自身的魅力.由于它产生于综合各技术案例,不免有理想化和绝对化的缺陷.

二、“两型社会”型塑的界定

通过介绍型塑理论,我们这里对“两型社会”型塑进行界定.型塑来源于英语中的Shaping一词.在型塑理论中,型塑更多当做动词使用,主要表达某项技术的孕育与形成过程.当然,型塑在型塑理论中也可当名词来理解,这时,型塑主要表达某项技术孕育与形成后的状态.

看似型塑一词不好把握,其实不然.事物发展有个过程,发展之后必然有个结果.型塑当动词使用时,是表达事物的过程;当名词使用时,是表达事物过程后的结果.

而在“两型社会”型塑概念中,型塑可以从名词的意义上使用.这时,它是探讨“两型社会”的成熟且发达的状态.当然,型塑也可以从动词的意义上使用.这时,它是指迈向“两型社会”的过程.

正如刚才对型塑在使用上的解释一样,对“两型社会”型塑的不同理解其实不会造成太多的歧义与不便.但出于研究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我们这里限定只从名词的意义上使用和理解“两型社会”型塑的概念.

因此,我们首先要确定“两型社会”型塑的内涵与外延.为了确定“两型社会”型塑的内涵与外延,我们首先要介绍“两型社会”的提出.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在《21世纪议程》中有200多处提及“无害环境”的概念,提出了“环境友好”的理念.在经济全球体化背景下,“环境友好”理念得到强化.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由此,世界对“环境友好”的认同程度进一步提高.2005年3月12日,在人口资源环镜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2007年以后,频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与措施,以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步伐.与此同时,全国各省市也响应号召,大力开展“两型”社会相关建设工作.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作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由此,“两型社会”成为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词.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两型社会”的内涵.简单地说,“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社会.所谓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分配、流通与消费领域,通过经济、法律、行政与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和激励全社会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去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里的“节约”不是仅指消费领域的节俭和其他经济活动中对人、财、物的节省,关键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财富.另外,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魏复盛院士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意味着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遵循自然规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最小的环境投入达到社会经济的最大化发展.这样,不仅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发展,而且形成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清华大学陈吉宁教授则认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对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关系的高度概括性描述,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等.

“两型社会”型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两型社会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两型社会”的外延很广,可从地域、产业、人群、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等许多角度和层次来把握.本文所关心的是“两型社会”农村、农民和农业,其中尤其是“两型社会”农业生产体系.当然,本处笔者不打算一一而足,只是为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此提及一下.

从上面可看出,“两型社会”型塑中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不能割裂且孤立存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作用中统一于一体,共同塑造一种技术社会形态.显然,这是一种成熟且发达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说,“两型社会”型塑是指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发达技术社会形态.

Shapingofthetwo-orientedsociety

CHENHong-bin1,2

(1.Economycollege,Hunanagriculture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

2.Philosophyandhistoricalculturecollege,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researchandstudyonitsdevelopmentfromthetechnologyitself,shapingtheoryfromthetechnologyinacreativewayofexploringtheoriginsofothersocialfactors.ShapingtheorywiththeconceptandmethodofSociologyofscientificknowledge,empiricalstudiesonthemicro-leveltechnologies.Inspiredbyplastictheoryconcludedthat"twosociety"shapingconceptsanddefined"twosociety"shapingconcepts.

Keywords:two-orientedsociety,shaping,shapingofthetwo-orientedsociety

收稿日期:2012-05-05

作者简介:陈宏滨(1967-),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为生态文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