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点赞:28943 浏览:1328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分析实施个性教育的必然趋势以及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入手,从而论述了高校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联系;由此建立了个性教育的各要素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的互相作用的动态模型.

关 键 词:大学生;个性教育;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321-02

面对新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挑战,国际间的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形成了一种知识的较劲、能力的较劲,创新素质的较劲,总而言之就是教育的竞争,亦即是高校能否再就大批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展个性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然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使其个人价值在实现社会价值中达到高度统一,只有具有良好个性并实使之正向释放和张扬,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应该是人格的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学生个性与社会责任感共同的发展.因此,个性化的教育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前者是基础.我们从个性教育的意义、目标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分析入手,研究两者的联系.


一、高校个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1.个性教育的意义以及其包含的内容.大学生个性教育是以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素质的人才为目标,提升大学生的个性为宗旨的教育.个性教育内容包括:(1)尊重人和人的个性,并以挖掘人的个性潜能优势为主要目的.(2)培养良好个性素质(主要指人的个人特性和社会特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包括培养、强化人的良好个性以及预防不良个性.(3)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统一过程,使人的现实个性向理想个性.(4)教育特色化,加强实践教育环节.个性教育其实是与划一性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在高等院校实施个性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首先,个性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中国大多数高校是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同样的选拔人才标准、同样的教师用同样的灌输式教学,教学与教育活动相差无几,实际上高校教育是以一种模式化的批量生产.但是进入21世纪,以网络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使得开展社会需求多样化,于是实施个性教育,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性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个性教育成为世界范围内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原则.从20世纪80年始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开展以个性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中国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开展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改革.其次,个性教育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人的解放、个性的充分发展程度是判断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

2.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与分析.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以及崇高的情感和意志,是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的高度统一,是对民族和人类的未来作自己的贡献的一种强大内在动力.在任何社会中,社会责任感都是社会前进的精神支撑力之一,是先进阶级实现自己的社会历史使命的必要条件.处在新世纪的大学生有无社会责任感是关系到他们是否能承担自己历史使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而中国当今的大学生由于受社会变革所引起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的影响,在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发展的多重作用下其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主要呈现以下特征:(1)面对价值取向,理论上重视社会价值,而实际上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2)在奋斗目标上,个人意识有不断增强的趋势而社会意识逐渐淡漠.表现在现实中是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对他人和社会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缺少宽容和体谅.(3)在利益关系上,虽然承认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重要,但行为上表现出明显的功利主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说明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落后,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严重扭曲,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不断滋生蔓延,导致大学生的社会观念、国家观念和民族观念淡漠了,即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动机,另一方面不能分析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的好坏,从而面对社会评价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指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发展的决定时,对自己、他人、社会以及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面的考虑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即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引导一种社会责任行为,并在社会环境中塑造一种对社会责任感赞同的社会评价氛围使大学生自觉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最后培养形成社会责任感.

3.高校个性教育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理性思考.联合国21世纪教育教育委员会曾在1996年“21世纪人才素质讨论会”上提出现代人才素质的七点标准:其中第二点是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第六点是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第七点是具有和他人协调以及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充分表明了个性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人的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说明个性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目标是统一的、不矛盾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高校实施个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新世纪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独特个性,又使其在正常自然的发展中符合社会和人类共同进步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高校个性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两个方面.其一,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为基础,没有一定程度的个性发展,社会责任感的造就是片面的、单调的,甚至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例如,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的人才一味只讲服从就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二,学生的个性发展是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社会责任感最终只会创造出一个失落了精神家园的贫乏、混乱的社会.换个角度讲,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外部条件,个性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内部条件.大学生教育的个性化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二者良性互动是实现人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之间互相作用的模型

1.模型建立

2.对模型的分析与解释.以上模型说明:第一,个性教育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共同目的就是人的全面发展,而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同意是个性教育的目标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结果.第二,模型中箭头指向是表示加强了所指向的内容,而双箭头表示双方互相推动向前发展.第三,个性教育最终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个性的人,而良好个性包括个人特性和社会特性,这两个特性是互相作用、促进的;而良好的社会特性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必要条件.第四,个性教育中的社会特性和社会责任感的个性形成要素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因此个人特性通过作用于社会特性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也成互相推动的作用.第五,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是由价值观、价值取向、责任行为通过社会评价和自我调节实现的;而丰富多才的、健康的个性可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合理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责任行为,并有助于自我调节的实现,最终达到培养社会责任感的目的.第六,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更容易通过个性教育培养成为良好个性、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由以上论述可以表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校应积极推动个性教育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良性互动,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高校发展的需求,为新世纪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创造全新的机遇与广阔的空间.

3;蒋国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容乐观[J].教育与职业,2003,(3):21-24.

[6]曲建武,周伯伟.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1,(12):38-40.

[责任编辑陈鹤]